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用新媒体的网民数量急剧攀升,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低头族”的行列,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甚至由于不当的人际交往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应结合新媒体迅速发展这一时代特点,探寻新环境下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社会工作,将传统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与网络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在高校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新尝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媒体,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
一 引言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数高达 7.51 亿。在年龄构成上,我国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这一现象无疑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群体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及其重要,人际关系的发展对其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影响深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传统应对措施不甚理想。本研究试图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社会工作视角,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探寻解决问题、改善状况的策略。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以G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四各专业的本科生进行问卷填写,共发放问卷200份,无无效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SPSS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交往变得频繁,但现实中人际交往存在情感冷漠的问题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2%学生认为与班级同学的关系非常亲密,极大多数同学认为与班级同学关系一般,比例高达80.5%,此外,有3名学生认为与班级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占1.5%。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冷漠化趋势,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方面,答案分布较为平均,认为交往空间小,机会少的学生占20.5%;没时间、精力有限的学生占25.5%;由于性格原因的学生占26%;缺乏交往技能的学生占15.5%,而认为自己存在自卑、羞怯、嫉妒、自负、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2.5%。社会工作在对学生人际交往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个别化原则,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利用多方资源进行介入。
(三)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高达84.5%同学认为人际交往对自身的发展是很重要的,15.5%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程度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人际交往不重要。
(四)大学阶段人际交往的目的呈现出较为简单、纯粹的特征,较少的涉及利益关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阶段,同学们的人际交往目的相对较为纯粹,排在第一位的是志同道合,三观一致,有共同的话题,大家可以聊到一起;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玩得来;排在第三位的是为了收获一段真挚的感情(友情、爱情);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为:为自己将来发展更有利和弥补空虚的情感生活。由此可见,相较于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的人際交往而言,大学阶段人际交往的目的呈现出较为简单、纯粹的特征,较少的涉及利益关系。
(五)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率高,对人际交往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率极高,每天使用新媒体的人数高达 95%,没有从来不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积极影响。首先,新媒体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有79.5%的学生有过通过新媒体认识生活圈以外的朋友的经历,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沟通,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不受时空局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沟通以及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以外,大学生更多的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其次,新媒体可以扩展大学生眼界,提升大学生能力。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5.5%的学生参加过网络上关于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等共同体。新媒体具有无边界性,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信息。通过它大学生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网络文化影响着现实的人际交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滋生了丰富的网络文化,大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渗透着网络文化,其中,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明显。近年来一些权威机构会盘点每年的网络热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网络语言受众范围之广,热度之高,影响之深。
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具有消极影响。首先,人际交往网络化,现实人际交往减少,情感淡漠。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使用新媒体后,与朋友现实中的交往时间和次数有所减少的学生占29%,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很少与朋友进行交流的学生也占8.5%。同时,在现实交往中,存在玩手机而忽略同伴的现象,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类现象相当普遍。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会使人际交往双方缺失信任;其次,在网络虚拟世界,介于信息泄露等因素,难以获得对方真实信息,易造成信任危机。在网络交往中受到欺骗会对大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产生不信任感;最后,网络社会易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由于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在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大学生群体容易模糊原有身份,沉迷虚拟情境无法自拔,从而逃避现实,热心于网络社会的交往而逃避现实交往,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在受调查的200名学生中,85%的同学认为新媒体对其人际交往有利,15%同学认为新媒体对其人际交往存在不利影响。社会工作在开展服务时,应充分注意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两方面影响,发挥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尽力消除其消极影响。
三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
本研究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大学生所处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及宏观系统入手,提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一) 宏观系统层面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政府应充分意识到高校社会工作开展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政府应起到引领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财政支持,促进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工作的融合,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以此形成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宏观社会环境。
(2)制定网络社会工作原则,健全网络社会工作体系
相关机构应加快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完备体系,形成全行业遵守的网络社会工作原则,为网络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网络社会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网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化,相关机构及学者需要制定完善的网络社会工作原则,探索网络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相关模式,并积极的推广网络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中观系统层面 高校引进并健全学校社会工作系统机制
高校应积极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设立相关机构及岗位,健全学校社会工作系统机制,加大学校社会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全校学生、教职工及行政人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了解与认同,学校各机构组织积极配合社会工作开展服务,开设学生寻求社会工作帮助的便捷途径,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加强自身专业性,找准工作定位。通过以上方式,改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观环境。
(三)外观系统层面 新媒体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新媒体行业与社会工作合作,为社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大学生虽然很少与新媒体行业有直接的接触,然而新媒体行业却间接又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属于大学生群体的外观系统,促进新媒体技术服务于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新媒体行业与社会工作进行紧密合作,开发与社会工作更加契合的功能,为社会工作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四)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工作结合开展服务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网络化特点,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结合这一特征,重视网络社会工作的开展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运用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网络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吴小永在2006年最先提出了网络社会工作的概念,之后很多学者对网络社会工作的定义,特征及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网络社会工作虽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四 结论
根据问卷结果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流,通过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频率变得频繁,呈现出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势,但是,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存在情感淡漠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人际交往状态不甚满意,并且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当前高校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传统措施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引入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指导。目前,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不足,社会工作需要提高本土化与专业化,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社会工作是对其创新发展的嘗试。网络社会工作在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时存在很多传统措施所没有的优势,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的优势,有利于扩大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新媒体特点与大学生群体的特质相一致,大学生易于接受通过新媒体开展活动的形式。
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工作相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服务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在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微观系统四个层面提出运用网络社会工作进行改善的策略,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03):111-113.
[2]田静.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256-257.
[3]陈艳.从川师校园血案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工作介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226+225.
[4]宋艳.微探社会工作介入排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31.
[5]王柳妮.增权: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介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93-94.
[6]吴小永.关于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几点设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1):110-111.
[7]陈劲松.网络社会工作的特性及基本原则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05):71-78.
[8]赵万林.网络社会工作:概念、内涵与发展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35(01):110-114.
[9]范玉倩. 网络社会工作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李强.浅谈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7(22):85-86.
[11]张元园,陈飞.小组社会工作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应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7):285-287.
[12]黄逸弘. 新媒体时代下小组社会工作的创新[D].井冈山大学,2017.
[13]周福华. “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4]张子佩.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关键词:新媒体,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
一 引言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数高达 7.51 亿。在年龄构成上,我国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这一现象无疑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群体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及其重要,人际关系的发展对其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影响深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传统应对措施不甚理想。本研究试图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社会工作视角,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探寻解决问题、改善状况的策略。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以G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四各专业的本科生进行问卷填写,共发放问卷200份,无无效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SPSS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交往变得频繁,但现实中人际交往存在情感冷漠的问题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2%学生认为与班级同学的关系非常亲密,极大多数同学认为与班级同学关系一般,比例高达80.5%,此外,有3名学生认为与班级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占1.5%。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冷漠化趋势,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方面,答案分布较为平均,认为交往空间小,机会少的学生占20.5%;没时间、精力有限的学生占25.5%;由于性格原因的学生占26%;缺乏交往技能的学生占15.5%,而认为自己存在自卑、羞怯、嫉妒、自负、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2.5%。社会工作在对学生人际交往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个别化原则,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利用多方资源进行介入。
(三)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高达84.5%同学认为人际交往对自身的发展是很重要的,15.5%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程度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人际交往不重要。
(四)大学阶段人际交往的目的呈现出较为简单、纯粹的特征,较少的涉及利益关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阶段,同学们的人际交往目的相对较为纯粹,排在第一位的是志同道合,三观一致,有共同的话题,大家可以聊到一起;排在第二位的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玩得来;排在第三位的是为了收获一段真挚的感情(友情、爱情);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为:为自己将来发展更有利和弥补空虚的情感生活。由此可见,相较于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的人際交往而言,大学阶段人际交往的目的呈现出较为简单、纯粹的特征,较少的涉及利益关系。
(五)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率高,对人际交往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率极高,每天使用新媒体的人数高达 95%,没有从来不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积极影响。首先,新媒体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有79.5%的学生有过通过新媒体认识生活圈以外的朋友的经历,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沟通,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不受时空局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沟通以及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以外,大学生更多的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其次,新媒体可以扩展大学生眼界,提升大学生能力。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5.5%的学生参加过网络上关于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等共同体。新媒体具有无边界性,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信息。通过它大学生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网络文化影响着现实的人际交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滋生了丰富的网络文化,大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渗透着网络文化,其中,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明显。近年来一些权威机构会盘点每年的网络热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网络语言受众范围之广,热度之高,影响之深。
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具有消极影响。首先,人际交往网络化,现实人际交往减少,情感淡漠。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使用新媒体后,与朋友现实中的交往时间和次数有所减少的学生占29%,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很少与朋友进行交流的学生也占8.5%。同时,在现实交往中,存在玩手机而忽略同伴的现象,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类现象相当普遍。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会使人际交往双方缺失信任;其次,在网络虚拟世界,介于信息泄露等因素,难以获得对方真实信息,易造成信任危机。在网络交往中受到欺骗会对大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产生不信任感;最后,网络社会易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由于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在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大学生群体容易模糊原有身份,沉迷虚拟情境无法自拔,从而逃避现实,热心于网络社会的交往而逃避现实交往,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在受调查的200名学生中,85%的同学认为新媒体对其人际交往有利,15%同学认为新媒体对其人际交往存在不利影响。社会工作在开展服务时,应充分注意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两方面影响,发挥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尽力消除其消极影响。
三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
本研究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大学生所处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及宏观系统入手,提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一) 宏观系统层面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政府应充分意识到高校社会工作开展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政府应起到引领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财政支持,促进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工作的融合,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以此形成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宏观社会环境。
(2)制定网络社会工作原则,健全网络社会工作体系
相关机构应加快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完备体系,形成全行业遵守的网络社会工作原则,为网络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网络社会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网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化,相关机构及学者需要制定完善的网络社会工作原则,探索网络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相关模式,并积极的推广网络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中观系统层面 高校引进并健全学校社会工作系统机制
高校应积极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设立相关机构及岗位,健全学校社会工作系统机制,加大学校社会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全校学生、教职工及行政人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了解与认同,学校各机构组织积极配合社会工作开展服务,开设学生寻求社会工作帮助的便捷途径,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加强自身专业性,找准工作定位。通过以上方式,改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观环境。
(三)外观系统层面 新媒体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新媒体行业与社会工作合作,为社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大学生虽然很少与新媒体行业有直接的接触,然而新媒体行业却间接又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属于大学生群体的外观系统,促进新媒体技术服务于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新媒体行业与社会工作进行紧密合作,开发与社会工作更加契合的功能,为社会工作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四)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工作结合开展服务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网络化特点,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结合这一特征,重视网络社会工作的开展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运用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网络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吴小永在2006年最先提出了网络社会工作的概念,之后很多学者对网络社会工作的定义,特征及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网络社会工作虽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四 结论
根据问卷结果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流,通过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频率变得频繁,呈现出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势,但是,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存在情感淡漠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人际交往状态不甚满意,并且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当前高校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传统措施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引入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指导。目前,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不足,社会工作需要提高本土化与专业化,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社会工作是对其创新发展的嘗试。网络社会工作在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时存在很多传统措施所没有的优势,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的优势,有利于扩大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新媒体特点与大学生群体的特质相一致,大学生易于接受通过新媒体开展活动的形式。
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工作相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服务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在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微观系统四个层面提出运用网络社会工作进行改善的策略,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03):111-113.
[2]田静.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256-257.
[3]陈艳.从川师校园血案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工作介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226+225.
[4]宋艳.微探社会工作介入排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31.
[5]王柳妮.增权: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介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93-94.
[6]吴小永.关于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几点设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1):110-111.
[7]陈劲松.网络社会工作的特性及基本原则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05):71-78.
[8]赵万林.网络社会工作:概念、内涵与发展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35(01):110-114.
[9]范玉倩. 网络社会工作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李强.浅谈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7(22):85-86.
[11]张元园,陈飞.小组社会工作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应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7):285-287.
[12]黄逸弘. 新媒体时代下小组社会工作的创新[D].井冈山大学,2017.
[13]周福华. “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4]张子佩.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