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大地主沉浮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湘江北去》剧照 现有的毛泽东传记片可以分为两类:长时段传记片和横断面传记片。长时段传记片包括:韩三平导演的《毛泽东的故事》(1992),宋洪波、王学新导演的《毛泽东与斯诺》(2000),和《毛泽东回韶山》(2006)。横断面传记片包括:张今标导演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毛泽东在1925》(2001);康健民导演的《毛泽东去安源》(2003),陈力导演的《湘江北去》(2011)。由于毛泽东的银幕形象众多,而本文仅选取以毛泽东为中心人物的传记片,所以故事片《秋收起义》、《大决战》、《西安事变》等故事片不列为本文的研究范畴。
  总体而言,毛泽东传记片的总体数量有限,从传主年龄阶段来看,毛泽东青年、壮年、中年和老年生活皆有覆盖,但少年毛泽东形象仍属空缺;从传主生平事迹来看,对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反映在传记片中相对较少,而更多展现的是优秀的领导才能和与人民的鱼水之情;从传主情感生活来看,对杨开慧和贺子珍有了相对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似乎对于一代伟人的传奇人生之记录似乎还不够完整。
  一、关于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
  传记片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塑造民族精神、书写民族历史、构建国家认同、传承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故而,领袖传记片便带有意识形态传播的本性,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领袖∕英雄人物的励志故事相融合,从而将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影片《毛泽东与斯诺》就将个人叙事和国家叙事结合得比较好,首先,该片以一个美国人——毛泽东几十年的老友斯诺的自述回忆贯穿全片,由这样一个在意识形态上与社会主义有天然屏障的人物承担叙事者,加强了该片的客观性。但一些毛泽东传记片在个人与国家的权重关系上未能达到《毛泽东与斯诺》的水准,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影片《毛泽东的故事》由毛泽东与他的卫士钟二牛的相处作为全片的线索,由于二牛是个农民的儿子,使该人物可以影射毛泽东的童年生活,甚至安排一些接地气的情节,如毛泽东给二牛做“红娘”。但在一些情节中,如毛泽东即将从西柏坡进北京前,对二牛的关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坚决不做李自成的长篇大论,则给人一种类似图解政治课本的感觉。
  二、关于道德英雄形象的书写
  现有的毛泽东传记片几乎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以下几点:毛泽东与群众的亲密关系,毛泽东的艰苦朴素,毛泽东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或同事的宽宏大量,以及毛泽东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这些在银幕上表现的特点主要是对道德的歌颂。笔者以为,在塑造缔造时代变革的伟人形象时,对自我牺牲而非自我价值实现的展示也许更能引起观众的感悟与思考。
  中国的领袖传记片往往承载着一种“内圣外王”的哲学,如《毛泽东与他的儿子》中,毛泽东将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上,毛岸英阵亡后,主席面对彭德怀的自责,只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之后,毛泽东一直隐瞒着儿子已牺牲的秘密与儿媳相处,直到事情过去良久,毛泽东才把毛岸英的死讯告诉儿媳。诚然该片精彩刻画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平凡的父亲在历史的浪潮中所承担的压力与痛苦,但这样一个对亲人疼爱、对自己克制的自我牺牲形象所引发的更多是观众的同情。
  三、关于情节的泛情化
  “泛情化策略是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的生存环境中闯出的一条蹊径,具体落实到作品中,一般表现为两种状况,即‘英雄的世俗化’和‘世俗的英雄化’。英雄的世俗化最典型的表现是革命领袖形象在影片中走下神坛,以真正的人的面貌活跃在银幕上,一言一笑中呈示出与常人无二的情绪和心理,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和情感共鸣。”[1]这一点在几部毛泽东传记片中均有体现,以2006年曾剑锋导演的“十七大献礼片”《毛泽东回韶山》为例。
  该片在毛泽东传记片中可算作一朵奇葩,全片没有一件所谓的“政治大事件”,而是通过闪回表达毛泽东对母亲的思念、毛泽东青年时代与杨开慧的爱情生活、毛泽东的老师毛宇居对少年毛泽东的厚望以及乡亲们与毛主席的深厚情感。全片在绵柔的抒情音乐与和乐融融的官民一家亲当中,穿插了毛泽东细碎的人生经历,以其“浓浓的乡情”感动观众。但这种表达方式没有显示出毛泽东大展宏图的精彩方略,这种“泛情化”叙事手法使影片的传播效果有所削弱。
  还有一例,《毛泽东与斯诺》的一个细节:毛泽东在陕北时,乡上打雷劈死了人,于是有人牢骚怪话:“老天爷不长眼,怎么不劈死毛泽东?”片中的毛泽东听闻后说:“百姓骂我,一定有他的原因,去查一查。”一句话解决了问题。且不论这个历史细节的真伪,就一部艺术作品而言,人民对权威的质疑,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节点,但片中儒雅的毛泽东却用他宽广的胸襟轻而易举地将这个段落结束。
  结语
  抚今追昔,毛泽东传记片已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但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值得分析研究。塑造好毛泽东形象,对于正确引导多元化价值观,树立民族信仰,推动中国主流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程敏.“人”的寻觅——新中国传记影片发展述略[J].当代电影,2009(03):65-70.
其他文献
[摘要] 法国影片《白色婚礼》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艺术片,1990年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影片中马蒂尔和弗朗索瓦最初对彼此的迷狂是一种意向性爱欲的体现,但在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之后,马蒂尔对爱的表达方式却变得深沉。马蒂尔的死亡就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马蒂尔在墙上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    [关键词] 理性 潜意识 迷狂 爱欲  doi:10.3969/j
[摘要] 如果说一部《一九四二》冯小刚等了十九年,那么作为本不应被遗忘的一九四二年的历史则等了七十年。尽管国产大片创作已满十年但它仍处在政治与道德的夹缝处,它左顾右盼只为寻得一条平衡路,十九年的等待也不单是艺术的探索与话语权的积累,更是为了放慢脚步等待一个合适的创作与接受的时机。 《一九四二》从萌发创作到最后面市所经历的坎坷不言自明,尽管影片仍有遗憾之处,但从完成程度及“良心主义”创作上来说它确实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携手儿子贾登·史密斯联袂出演的一部励志电影。影片虽然没能获得2007年的奥斯卡奖,仅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却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支持,获得了最高票房。这部影片是由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出版的同名自传改编而成。影片故事讲述了一名黑人医疗器械推销员在经历了妻子离家、经济破产、无家可归等磨难后,通过自己的
电视剧《士兵突击》是一部关于士兵的经典,也许它表现出来的和真正的军营是不一样的生活,可是它给了每个不管是否当过兵的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深省。我们将它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过当兵)都能在其中某一个人物上发现我们的身影。 我们不应该谈论它是否真实的反应了真正的军旅生活,可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从某个人物中激励自己  一、一股杀气  我国经历了50年代的抗美
[摘要]从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一剧主人公娜拉的家庭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暴虐给女性带来的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社会暴虐 个人福祉 独立 玩偶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任何他人和社会对他的关切总是部分的甚至是肤浅的。社会以对个人有利为由去干预个人在个性方面的自由则是根据臆断在行动(李寿初,2005)”,这样不仅不能有效促进个人的福祉,帮助促成个人的
电影是虚构出的镜像世界。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们的善恶,以及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木乃伊情结决定了人类渴望留住时间本能。弗拉哈迪认为,对于纪录片来说,电影不仅仅是在大银幕上投射出来的影像,更多的是对于世界未知的渴求,对于人类探险的延伸。当你拿起摄影机,开始记录的那一刻,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就已经打破了纪录片饱受争议的真实性原则。自弗拉哈迪开始,人类学纪录片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遥远的世界,确立了纪
《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是2004年在美国首映的一部凄美而感人的浪漫爱情电影。此片改编自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1996年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尼克·卡萨维茨(Nick Cassavetes)执导,7年磨一剑才把小说搬上银幕。制片人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喜欢《恋恋笔记本》小说故事的题材和浪漫,认为小说的构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摄人的时刻,而是它
【作者简介】郝驰原,女,安徽临泉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  一、中西文化碰撞的现实困境  “诗言志,歌咏情,文以载道,剧演人生。”[1]导演郑晓龙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万人瞩目的商品大潮、出国大潮和西方文化崇拜这三重背景下讲述男主角王启明与其妻子郭燕怀着“美国梦”去纽约的故事,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是一部综合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
刘丽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作者简介】  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海报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美国女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05年出版后不久就迅速打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并于2007年被英国《卫报》评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之一。2009年,由著名导演罗伯特·斯文克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由新线电影公司出品,上映后票房斐然。
虽然《白鹿原》出现的众多硬伤为同行所诟病,但其在摄影、服装、光感特效等高质量的投入却十分出彩,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解析该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语言亦如文学语言一样,能给观众带来审美意境的再创造。影片开场便以不见边际的麦浪展开,安静的画面和古旧的色调,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历史叙事的铺垫,让我们感到仿佛这是一部老记录片。它通过华阴老腔的展示,方言对白以及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场景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