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预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tmz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是2004年在美国首映的一部凄美而感人的浪漫爱情电影。此片改编自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1996年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尼克·卡萨维茨(Nick Cassavetes)执导,7年磨一剑才把小说搬上银幕。制片人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喜欢《恋恋笔记本》小说故事的题材和浪漫,认为小说的构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摄人的时刻,而是它所带给人震撼的持久力[1];导演尼克·卡萨维茨认为《恋恋笔记本》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讲的是一段浪漫而恒久的爱情故事,但其中总免不了一些强烈的悲剧色彩[2];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认为电影《恋恋笔记本》是一部很长时间在银幕上缺失的爱情电影,尽管它简单而易懂[3];《奥兰多哨兵报》评价电影《恋恋笔记本》是自从电影版《廊桥遗梦》问世之后,10年来最感人至深的爱情片。[4]电影《恋恋笔记本》虽然讲述的是一对普通人贯穿一生的爱恋,但因其故事、人物、情节、画面和配乐都异常动人,不免触动观众的灵魂深处,看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往往会因电影中的音乐而陶醉,而音乐有时也会起到承上启下,预示未来情节的作用。电影《恋恋笔记本》除了原创的配乐,也在片中运用了古典音乐,女主人公艾丽在关键点的两次钢琴弹奏都无一例外的有着深刻而特殊的含义。令人不由感叹电影《恋恋笔记本》乃是将音乐中抽象的情绪画面化、具体化了。
  一、 跌宕的爱情,凄美的结局
  电影《恋恋笔记本》以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女主角艾丽·哈米顿(Allie Hamilton)与男主角诺亚·卡豪(Noah Calhoun)的爱情故事虽然发生在上20世纪40年代,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现代。老诺亚以新朋友的身份每天都在餐桌旁或者坐椅上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艾丽讲述自己笔记本里的爱情故事。随着老诺亚的故事讲述,40年代年轻的诺亚与艾丽的爱情故事遂铺展开来,而老艾丽却对曾经的过往和眼前的爱人毫无记忆,她的心随着故事里相爱的诺亚与艾丽因贫富悬殊不得不分开而难过,又随着艾丽的最终抉择而欣喜。影片的镜头在主人公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中展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录在笔记本里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温馨而真实的感觉。
  故事的开始由老诺亚娓娓道来,爱情故事发生在40年代的一个夏天,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州(North Carolina)的海边小城锡布鲁克(Seabrook)的一个游乐场里男主人公诺亚对与父母在此度假的17岁少女艾丽·哈米顿一见钟情。在诺亚的再三追求和好友的帮助下,艾丽开始接受了诺亚。作为富家千金的艾丽青春、美丽且高贵,接受过诸如礼节、网球、芭蕾、法语和数学等许许多多的教育。淳朴、聪明而帅气的乡下穷少年诺亚用真诚的爱进入了她的内心,给她帶来了全新、美好而快乐的体验。两人的爱情极速升温,每天粘在一起,他们骑自行车欢快的穿行在林间的小道中;他们荡绳跳入湖中;他们在夜晚的乡间聚会中跳舞;他们在海边嬉戏相拥;他们在街上调情亲吻……他们的爱情羡煞旁人。爱情故事的开始充满了希望与欣喜,但是艾丽的父母很鄙视诺亚的贫贱,就以艾丽去纽约上大学为理由,想扼杀两人的爱情。就在诺亚承诺把他们一起玩耍的温莎种植园里的老别墅改造成艾丽喜欢的样子的那晚,艾丽的母亲用刻薄的言语扼杀了诺亚对爱情的幻想。面对无奈的现实,诺亚不知所措,只得无奈而痛苦的提出分开,于是艾丽与他大吵一架。就在两人吵架后的第二天,艾丽的父母带着艾丽一起离开了锡布鲁克,留给诺亚的只有一句“我爱你”的留言和紧闭的大门。在此之后的一年里,诺亚每天给艾丽邮寄一封信,但这些信都因艾丽母亲的私藏而石沉大海,这意味着短暂而美好的恋情将随时间消逝。一年后诺亚决定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之后爆发的二次世界大战使诺亚成了一名军人,读大学的艾丽也志愿作了护士,时光荏苒,7年里,艾丽都没有得到诺亚的任何消息。正在这时,一位军官爱上了艾丽并取得了艾丽父母的好感。而从战场归来的诺亚也得知父亲为了买下温莎种植园,已把自家的房子卖了,就是为了帮自己的儿子实现他对艾丽的承诺。诺亚心里一直想着,只要温莎种植园的房子建好后,艾丽就一定会回到他身边。积极筹备建房的诺亚,在去市中心办理建房申请的过程中却意外地看到了艾丽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亲密的样子,他的精神支柱似乎瞬间崩溃了,发了疯似地建房……但这一切艾丽却浑然不知,直到试穿婚纱时才意外的地从报纸上看到关于诺亚和他的温莎种植园的新闻,痛苦的艾丽因此昏倒。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艾丽毅然决定去锡布鲁克见诺亚,误会和矛盾在雨中化解,原来彼此之间的爱从没消失过。经过了艰难的抉择,艾丽最终选择了诺亚。
  随后影片情节切回现实,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艾丽在短暂的5分钟清醒后再一次失去记忆,诺亚因此旧病复发。醒来后的诺亚在夜晚翻看着他与艾丽的旧照和泛黄的笔记本,笔记本扉页上清晰地印着一句话:我们的故事,艾丽著,送给吾爱诺亚,念给我听我就会回到你身边。之后,衰老的诺亚悄悄地走进了艾丽的房间,而艾丽也突然喊出了诺亚的名字。爱的力量使爱了一辈子的两位老人相拥、牵手、平静地同时离开了这个令人留恋的世界。
  二、 沉郁的基调,命运的预言
  在电影《恋恋笔记本》中,女主角艾丽最喜欢的一首曲子就是音乐家肖邦(F.F.Chopin)的《E小调前奏曲》。在电影中艾丽仅有的两次钢琴弹奏均是选择的这首曲子。肖邦的《E小调前奏曲》无论从和声的精致、曲式的完美、音响的复杂、色彩的变化都渗透着19世纪浪漫主义的浓郁气息和肖邦特有的忧郁气质。[5]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认为《E小调前奏曲》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悲剧性的作品之一。[6]
  1838年肖邦与相恋不久的情人乔治·桑(George Sand,女作家)搬到了西班牙的马约卡(Mallorca)岛上居住。但当地潮湿阴冷的气候使得肖邦的肺病病情更加严重,身体越发虚弱,情绪也日渐低落,可以说这是肖邦一生中最惨淡的时期,《E小调前奏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整首曲子基调十分阴沉,听起来像是一个苟延残喘、带着死亡气息的老人步履沉重,气氛沮丧而沉郁,但音乐中也暗藏着偶尔的生机、奋力的挣扎以及希望破灭后的无奈情绪。   在影片中艾丽第一次弹奏《E小调前奏曲》时的情景如下:热恋中的艾丽被诺亚带到了温莎种植园的一幢老旧别墅里,后来艾丽在别墅一角走音的旧钢琴上弹起了这首曲子,但弹完此曲的第六小节就因诺亚的亲吻而打断了。这段旋律十分沉郁伤感,与影片当时的热恋气氛格格不入。二人正是在这晚被艾丽的父母拆散,分手而后开始长达7年的分别。这正是电影导演有意为之,用曲中下坠的旋律和沉郁的基调突然转变影片的情绪,用曲子的含义预言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将艾丽和诺亚在分别的7年中因为贫富悬殊和战争等因素爱情希望破灭的失落心情和无力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心理用音乐去预示和表露。
  在影片中艾丽第二次弹奏《E小调前奏曲》是在医院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艾丽在诺亚爱情故事的刺激下短暂恢复记忆,她凭着记忆自发地弹起了这首曲子。这说明陈旧的往事在她心中渐渐清晰,这难免会让人相信她已经确确实实恢复记忆了,艾丽与诺亚的美好爱情还将继续,而《E小调前奏曲》沉重的基调,死亡的气息似乎与此刻的情形不符。其实艾丽再次演奏这样悲伤而沉郁的旋律正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又一次预示,最终艾丽与诺亚终未能战胜病魔,二人的爱情迸发的力量令他们一起、同时停止了呼吸,结束了人间这场历尽坎坷而又完美的爱情故事。
  三、 深刻的寓意与独特的魅力
  电影《恋恋笔记本》用两条故事线索来叙述同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让一对相爱的人在回忆与现实的交替中演绎着从年轻到年老再到死亡的断续而坎坷的爱情故事。两条故事线索正是因女主人公艾丽弹奏的那首《E小调前奏曲》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统一。《E小调前奏曲》所蕴含的阴暗的色调像是沉重的叹息又像是痛苦的呻吟,即使有短暂的希望和挣扎,至终不过是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可说是冥冥之中预示着死亡的降临。此曲将作曲家肖邦那多愁善感以及空灵、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但音乐是抽象的,不同的人对相同曲子的内涵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和年龄阶段里聆听同一首乐曲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电影《恋恋笔记本》中同一首《E小调前奏曲》的两次弹奏,就被女主人公艾丽赋予了异样的情感色调和寓意。艾丽在那幢老旧别墅里初次弹奏《E小调前奏曲》时,正处于热恋中的她的心境是欣喜而富有激情的。她出身于上层社会,从小被父母宠爱,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希望,从未尝过贫穷、苦难和年老多病的滋味。此时的她弹奏这首音调悲伤的曲子,有一種“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意味。走音的钢琴,稚嫩的心都使得她的弹奏并未明显表达出《E小调前奏曲》的悲伤味道,让人感觉不到哀伤,倒是为互相爱慕的两个人的爱情氛围凭添了一种浪漫的格调。这也正像这次《E小调前奏曲》在影片中出现的真正寓意:热恋中断的痛苦,7年的分手在一生中不过是一种短痛,短暂痛苦之后换来的将是有生之年的恒久相爱与相守。
  影片中《E小调前奏曲》的第二次出现则给我们带来了异样的感受。老年艾丽的二次弹奏给我们的印象与年轻时的初次弹奏截然不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艾丽在之前诺亚的坚持与努力下获得了短暂的记忆恢复。一时兴起的她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坐在钢琴前稍作沉思,微笑着弹起了这最为熟悉、深入灵魂的旋律。白发苍苍的她已然没有了当初的青春与朝气,恰是一位历尽磨难的老妇追忆曾经的似水流年,熟稔的弹奏将乐曲本来所蕴含的沉郁、悲伤、无奈与死亡的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带微笑的她像是憧憬健康恢复后的幸福,又像是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冥冥之中始终给人一种不祥的预兆。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明白迟暮的艾丽弹奏《E小调前奏曲》的寓意并不是我们设想的那样——艾丽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与诺亚继续着幸福的爱情故事。而是尽管诺亚怀揣希望,尽管艾丽曾说:“将我们的故事念给我听,我就会回到你身边。”相爱的两个人终究无法与命运抗争,奇迹不会出现,希望终会破灭,挣扎之后死神如期降临。
  影片将这首最富有悲剧性的曲子在两次最关键的时刻由女主角亲自弹奏出来,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声惊雷预言初恋的死亡,一声惊雷预言生命的死亡,让欢喜和希望的情境急转直下,也让观者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中猛醒过来,毕竟现实的世界和人生总是不那么完美。无论两位主人公如何挣扎与努力,无论二人的爱情有多深,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归宿。艾丽的两次弹奏《E小调前奏曲》,一次在青年,一次在老年,一次预示着活着而分手,一次预示着死亡在一起,都不完美,这首曲子的悲伤沉郁基调仿佛才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真正主题。正如导演尼克·卡萨维茨所认为的那样:《恋恋笔记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讲的是一段浪漫而恒久的爱情故事,但其中总免不了一些强烈的悲剧色彩。
  四、 古典音乐与现代电影的完美结合
  电影是一种音画结合的艺术,音乐作为电影中不可或缺元素,是电影创作者表达抽象含义和主观情感的主要方式。[7]而电影也往往因成功运用恰当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而得到艺术境界的提升。古典音乐是音乐家在各异的时代背景,独特的心境下付出心血和努力完成的具有自己独特气质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时间的淘汰而流传下来的不朽明珠,是人类音乐艺术的结晶,其艺术表现功能往往是现代音乐作品所不及的。
  作为古典音乐艺术中最富有悲剧性的作品之一,肖邦的《E小调前奏曲》从和声、曲式、音响、基调等各方面都极具19世纪特有的浪漫主义气息和肖邦个人的忧郁气质。此曲凄美而独特,饱含丰富的涵义,能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启迪。电影《恋恋笔记本》的创作者极具才华和艺术眼光,《E小调前奏曲》和《恋恋笔记本》的完美结合堪称典范:《E小调前奏曲》在影片中的运用,不但悄悄暗示了影片气氛、节奏的变化,预示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强化了影片对故事的诠释,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丰富了影片的寓意,提升了影片的格调,加深了影片的艺术气息……而且《E小调前奏曲》非常契合电影所要表达的抽象含义,其沉郁、悲伤、无奈、浪漫、深情的曲调恰当地呼应了影片中主人公诺亚和艾丽的浪漫爱情、坎坷经历以及无奈的结局,形成了音画合一的效果。《恋恋笔记本》影片表面看来是对浪漫、恒久、真挚爱情的歌颂,实际上另有深意,此曲的运用无形中揭示了影片中所蕴含的无奈、伤感与凄凉的韵味。理解之后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与影片和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E小调前奏曲》和《恋恋笔记本》的完美结合使影片的思想、艺术境界和魅力大大提升,使影片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古典音乐和现代电影虽是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两种艺术,但古典音乐《E小调前奏曲》和现代电影《恋恋笔记本》的完美结合,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让我们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感受音乐的美,而且实现了一举两得:即电影借助古典音乐得到了很好的升华,让电影呈现出巨大的魅力,而古典音乐也通过电影更加地接近广大群众,让自身在传播方面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巨大优势。
  结语
  古典音乐在现代电影中所起到的特殊艺术功能,往往是其他音乐所无法代替的。古典音乐“百家争鸣”,风格各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只要能恰当地选取、采用与现代电影自然、完美的契合,它仍能起到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描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加强影片节奏及揭示影片主题等不同的作用。[8]真切期待古典音乐能在现代电影中重新焕发其特有的魅力,促进电影、音乐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2][3]新浪影音娱乐.资料:影片《恋恋笔记本》幕后花絮[EB/OL].(2004-06-25)[2015-09-15]http://ent.sina.com.cn/m/f/2004-06-25/
  1147427427.html.
  [4]好搜百科.《恋恋笔记本》[EB/OL].(2015-08-21)[2015-09-15]http://baike.haosou.com/doc/3911413-4105314.html.
  [5]景佳.浅析肖邦《E小调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J].艺术科技,2007(3):48.
  [6]朱培彬.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肖邦《E小调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J].钢琴艺术,2001(5):28.
  [7]田亮.古典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艺术表现[J].黄河之声,2015(5):107.
  [8]季向敏.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11):10.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末路狂花》的表面叙事对性别的颠覆,也就是通过暴力描写所展现的女性解放是性别编码化了的,本身成为一种被看的“奇观”,女性暴力在此成为男性观众“窥视”快感的一种影视元素,其女性解放的意义完全被遮蔽了。在此所谓的女性解放反而成为男权巩固自己中心地位的砝码,这部影片仍然是男权话语下的性别想象,所谓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反抗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绝非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 “第二性”;“盖
【作者简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似乎是为了摆脱第五代电影人“影响的焦虑”,崛起于上世纪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放弃了对国家和民族寓言的书写,而将目光转向自我与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在创作初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春与成长的题材,他们纷纷怀着极大的热情缅怀已逝的青春,袒露成长中隐秘的个人经验。在这类影片中,表现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影片数量颇丰,如《头发乱了》(导演管虎,1993)、《周末情人》(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可悲的主人公被完全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在电影中大众传媒始终贯穿左右且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策划了一部漫长的真人生活秀。  一、大众文化泡沫的制造者  (一)大众文化中的意识控制  在西方研究理论中有一种观点是把大众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其炮制俨如法律的规则,专横统
[摘要] 电影对爱情的表现与思考,大大超越了现实爱情的种种可能性。爱情类型具有多样、错乱、悲情的特点,爱情主题具有错过、坚守的特征。对爱情片自身类型与主题的研究可找出其特征与规律,可为爱情片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爱情片 类型 主题 错过 坚守  爱情是人类艺术永恒的表达主题,它能跨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生死亦或人神之界。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展现了爱情或婚姻关
[摘要] 法国影片《白色婚礼》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艺术片,1990年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影片中马蒂尔和弗朗索瓦最初对彼此的迷狂是一种意向性爱欲的体现,但在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之后,马蒂尔对爱的表达方式却变得深沉。马蒂尔的死亡就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马蒂尔在墙上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    [关键词] 理性 潜意识 迷狂 爱欲  doi:10.3969/j
[摘要] 如果说一部《一九四二》冯小刚等了十九年,那么作为本不应被遗忘的一九四二年的历史则等了七十年。尽管国产大片创作已满十年但它仍处在政治与道德的夹缝处,它左顾右盼只为寻得一条平衡路,十九年的等待也不单是艺术的探索与话语权的积累,更是为了放慢脚步等待一个合适的创作与接受的时机。 《一九四二》从萌发创作到最后面市所经历的坎坷不言自明,尽管影片仍有遗憾之处,但从完成程度及“良心主义”创作上来说它确实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携手儿子贾登·史密斯联袂出演的一部励志电影。影片虽然没能获得2007年的奥斯卡奖,仅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却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支持,获得了最高票房。这部影片是由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出版的同名自传改编而成。影片故事讲述了一名黑人医疗器械推销员在经历了妻子离家、经济破产、无家可归等磨难后,通过自己的
电视剧《士兵突击》是一部关于士兵的经典,也许它表现出来的和真正的军营是不一样的生活,可是它给了每个不管是否当过兵的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深省。我们将它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过当兵)都能在其中某一个人物上发现我们的身影。 我们不应该谈论它是否真实的反应了真正的军旅生活,可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从某个人物中激励自己  一、一股杀气  我国经历了50年代的抗美
[摘要]从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一剧主人公娜拉的家庭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暴虐给女性带来的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社会暴虐 个人福祉 独立 玩偶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任何他人和社会对他的关切总是部分的甚至是肤浅的。社会以对个人有利为由去干预个人在个性方面的自由则是根据臆断在行动(李寿初,2005)”,这样不仅不能有效促进个人的福祉,帮助促成个人的
电影是虚构出的镜像世界。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们的善恶,以及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木乃伊情结决定了人类渴望留住时间本能。弗拉哈迪认为,对于纪录片来说,电影不仅仅是在大银幕上投射出来的影像,更多的是对于世界未知的渴求,对于人类探险的延伸。当你拿起摄影机,开始记录的那一刻,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就已经打破了纪录片饱受争议的真实性原则。自弗拉哈迪开始,人类学纪录片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遥远的世界,确立了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