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文件精神,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高职教育培养质量,近年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在各高职院校纷纷启动起来。而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个横向层面中,课程是专业培养质量与特色的载体,是确保诊改落到实处的关键指标,因此课程诊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有些院校在开始接触诊改时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去开展课程诊改工作。下面依托我校课程诊改工作的具体实施,浅谈一下对课程诊改的几点认识。
一、课程诊改的内涵
教职成厅〔2015〕2号文中明确了职业院校诊改工作的内涵如下:“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因此,课程诊改工作就是从课程建设情况、课程课堂实施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诊断,以查找其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课程解决方案,以此全面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
二、课程诊改的实施路径——以我校课程诊改为例
我校围绕“制度及标准、课程团队、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实施及成效”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学校层面与单个课程两个纵向层面的课程诊改。
(一)学校层面的课程诊改实施
首先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与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诊改目标,并结合目标,打造包括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材选用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标准、课程考核的质量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在内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标准链。然后根据现有基础进行SWOT分析,对照标准,分别从“制度及标准、课程团队、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实施及成效”五个方面查找差距,设立课程质量诊断的质控点及其对应的目标值,以此明确学校层面的课程诊改指标体系,建立如图1所示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开展诊改实施。
(二)单个课程层面课程诊改实施
课程诊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且每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课程诊断要素除了一些常规指标外,还有一些特色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而无法建立比较固定的指标体系。此外,课程诊改的指标体系并不需要靠量支撑,关键还是要建立诊断思维路径,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研究出改进策略。
因此针对单个课程层面的诊改,学校只从宏观上进行了组织实施,围绕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成效评价三个维度制定课程评定标准,按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等七个一级指标,开展“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个级别课程达标诊断,突出“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三项改革,以此构建了我校单个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
课程团队则根据课程诊改目标和相关标准,建立课程的自我诊改机制,定期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诊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形成了单个课程层面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1.明确目标标准
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分析完善课程发展规划,形成完整的课程目标链。依据国、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形成具有该课程特色建設标准。规范课程资源的基本要素,优化课程整体设计,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如媒体教材、微课、在线开放课等),建立课程诊改基本依据。
2.组织实施诊改
课程团队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诊改质控点,分析、监控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诊改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马整改。
3.设立监测预警
通过校本数据采集平台、云课堂等软件,实时采集课程教学过程数据,围绕课堂出勤情况、学生课堂参与度、考试成绩等内容构建课程诊改预警体系,全过程监测课程实施,设立预警阈值,对偏离指标的数据进行关注并发出预警,立即启动改进预案,达到预防、调整和补救教效果的目的。将改进的内容增加到新的设计环节中。
4.诊断改进
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对照标准,检查质量控制要素,对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过程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找差距、找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课程改进的可行性办法,改进课堂教学状态,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质量再检测和再跟踪。
5.激励创新
落实激励措施,创新课程诊改思路,规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路径,提高教学有效性,总结诊改经验和教训,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提炼、固化传承,为下一轮课程诊断和改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常翼.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4-4.
[2]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一、课程诊改的内涵
教职成厅〔2015〕2号文中明确了职业院校诊改工作的内涵如下:“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因此,课程诊改工作就是从课程建设情况、课程课堂实施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诊断,以查找其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课程解决方案,以此全面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
二、课程诊改的实施路径——以我校课程诊改为例
我校围绕“制度及标准、课程团队、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实施及成效”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学校层面与单个课程两个纵向层面的课程诊改。
(一)学校层面的课程诊改实施
首先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与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诊改目标,并结合目标,打造包括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材选用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标准、课程考核的质量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在内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标准链。然后根据现有基础进行SWOT分析,对照标准,分别从“制度及标准、课程团队、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实施及成效”五个方面查找差距,设立课程质量诊断的质控点及其对应的目标值,以此明确学校层面的课程诊改指标体系,建立如图1所示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开展诊改实施。
(二)单个课程层面课程诊改实施
课程诊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且每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课程诊断要素除了一些常规指标外,还有一些特色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而无法建立比较固定的指标体系。此外,课程诊改的指标体系并不需要靠量支撑,关键还是要建立诊断思维路径,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研究出改进策略。
因此针对单个课程层面的诊改,学校只从宏观上进行了组织实施,围绕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成效评价三个维度制定课程评定标准,按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等七个一级指标,开展“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个级别课程达标诊断,突出“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三项改革,以此构建了我校单个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
课程团队则根据课程诊改目标和相关标准,建立课程的自我诊改机制,定期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诊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形成了单个课程层面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1.明确目标标准
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分析完善课程发展规划,形成完整的课程目标链。依据国、省、校三级精品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形成具有该课程特色建設标准。规范课程资源的基本要素,优化课程整体设计,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如媒体教材、微课、在线开放课等),建立课程诊改基本依据。
2.组织实施诊改
课程团队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诊改质控点,分析、监控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诊改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马整改。
3.设立监测预警
通过校本数据采集平台、云课堂等软件,实时采集课程教学过程数据,围绕课堂出勤情况、学生课堂参与度、考试成绩等内容构建课程诊改预警体系,全过程监测课程实施,设立预警阈值,对偏离指标的数据进行关注并发出预警,立即启动改进预案,达到预防、调整和补救教效果的目的。将改进的内容增加到新的设计环节中。
4.诊断改进
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对照标准,检查质量控制要素,对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过程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找差距、找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课程改进的可行性办法,改进课堂教学状态,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质量再检测和再跟踪。
5.激励创新
落实激励措施,创新课程诊改思路,规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路径,提高教学有效性,总结诊改经验和教训,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提炼、固化传承,为下一轮课程诊断和改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常翼.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4-4.
[2]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