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而进行朗读对话的设计。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课堂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话语权;朗读对话;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要明确朗读目标;有序进行训练;优化评价标准,要让朗读设计真正使师生获得朗读对话的话语权。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朗读的话语权呢?
1.朗读使师生在课堂上成为对话者
课堂上的对话者,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话语权不仅是开口发言的权利,而且指对学习对象有话可说。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去朗读,与文本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搜集相关资料,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取得对话的话语权。其次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初读,深入研读,实行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进入讨论的氛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回答有意义的提问,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话题。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朗读,与文本充分对话,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对话者。
2.朗读是培养听、说、读、写的基础
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可见对文章的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朗读于教学还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在朗读思考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再创作。
3.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美,形成语文能力。又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的沟通。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能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4.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啰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还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朗读呢?这是要讲究策略的。
4.1 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而学生在听录音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4.2 关注学生朗读的主体性
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录音或范读的影响下,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反复赏析,在精心设计的问题中让学生最终领悟文意,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
4.3 注重朗读的方式
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教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之,教学生朗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思想,并把它全方位、有系统、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来开采出一块块碧绿的人文芳草地。
参考文献
[1] 《谈话要成为对话》张久明
[2] 《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3] 《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4] 《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5] 《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6] 《教育原理》王丹
收稿日期:2014-01-01
【关键词】话语权;朗读对话;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要明确朗读目标;有序进行训练;优化评价标准,要让朗读设计真正使师生获得朗读对话的话语权。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朗读的话语权呢?
1.朗读使师生在课堂上成为对话者
课堂上的对话者,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话语权不仅是开口发言的权利,而且指对学习对象有话可说。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去朗读,与文本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搜集相关资料,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取得对话的话语权。其次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初读,深入研读,实行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进入讨论的氛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回答有意义的提问,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话题。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朗读,与文本充分对话,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对话者。
2.朗读是培养听、说、读、写的基础
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可见对文章的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朗读于教学还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在朗读思考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再创作。
3.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美,形成语文能力。又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的沟通。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能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4.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啰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还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朗读呢?这是要讲究策略的。
4.1 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而学生在听录音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4.2 关注学生朗读的主体性
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录音或范读的影响下,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反复赏析,在精心设计的问题中让学生最终领悟文意,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
4.3 注重朗读的方式
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教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之,教学生朗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思想,并把它全方位、有系统、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来开采出一块块碧绿的人文芳草地。
参考文献
[1] 《谈话要成为对话》张久明
[2] 《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3] 《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4] 《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5] 《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6] 《教育原理》王丹
收稿日期:20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