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97—0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什么学习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重视预习,指导自主探究
1. 指导预习方法。以前,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应付式地、粗略地看完一遍课文后,就打开有关辅助读本开始摘抄;有的甚至连书都不看就直接摘抄,完全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对预习也就没有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讲了预习的重要性,指出了他们在预习中的弊病,并告诉他们在预习时要认真地看,仔细思考,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点收获记录一点收获,有一点感受写一点感受,做好预习批注。
2. 分层要求,体现自主。学生的知识层面各不相同,因此,对所有的学生布置一个模式的预习作业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新意。故而,教师在指导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更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分层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逐步脱离抄袭教案。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一篇文章的预习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规性作业,包括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出不懂的地方等;一部分为自主性作业,包括欣赏佳词佳句、体会任务性格特征、感知写作特点、做读书卡片以及收集有关资料等。这两部分作业,常规性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自主性作业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层次自主选择,自主完成。
二、参与交流合作,引导自主探究
1. 因材施教是学生自主研究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重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凭借想象,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个性;可以让学生布置作业,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 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把读分为默读、引读、感情朗读等。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引读和感情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会意境,升华感情。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在默读、思考的过程中,划出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的句子。接着,我在指导学生抓住“一叠”、“一尺来高”、“一小碟”等词语来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基础上交流收集到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情在读与交流互相映衬、互相贯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而且也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3. 积极参与、适时引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去,针对学生的疑问,适时进行引导,促进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对“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不能理解。虽然有个别学生认为这句话肯定不是表面意思,但对其真正意思还是不能把握。对于学生面对的问题,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给学生讲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鲁迅把笔当作武器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在我的参与和适时的引导下,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课后创作,升华自主探究
在复习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创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了诗歌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了散文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写作散文,等等。从而通过课后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创作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积极性。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97—0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什么学习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重视预习,指导自主探究
1. 指导预习方法。以前,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应付式地、粗略地看完一遍课文后,就打开有关辅助读本开始摘抄;有的甚至连书都不看就直接摘抄,完全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对预习也就没有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讲了预习的重要性,指出了他们在预习中的弊病,并告诉他们在预习时要认真地看,仔细思考,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点收获记录一点收获,有一点感受写一点感受,做好预习批注。
2. 分层要求,体现自主。学生的知识层面各不相同,因此,对所有的学生布置一个模式的预习作业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新意。故而,教师在指导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更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分层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逐步脱离抄袭教案。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一篇文章的预习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规性作业,包括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出不懂的地方等;一部分为自主性作业,包括欣赏佳词佳句、体会任务性格特征、感知写作特点、做读书卡片以及收集有关资料等。这两部分作业,常规性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自主性作业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层次自主选择,自主完成。
二、参与交流合作,引导自主探究
1. 因材施教是学生自主研究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重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凭借想象,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个性;可以让学生布置作业,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 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把读分为默读、引读、感情朗读等。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引读和感情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会意境,升华感情。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在默读、思考的过程中,划出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的句子。接着,我在指导学生抓住“一叠”、“一尺来高”、“一小碟”等词语来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基础上交流收集到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情在读与交流互相映衬、互相贯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而且也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3. 积极参与、适时引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去,针对学生的疑问,适时进行引导,促进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对“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不能理解。虽然有个别学生认为这句话肯定不是表面意思,但对其真正意思还是不能把握。对于学生面对的问题,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给学生讲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鲁迅把笔当作武器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在我的参与和适时的引导下,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课后创作,升华自主探究
在复习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创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了诗歌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了散文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写作散文,等等。从而通过课后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创作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积极性。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