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深出,拾级而上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1-02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概括分数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
  本节内容学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后面分数的运算。本人在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教学过程中,在两个班级做出了不同尝试,试图寻找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叙述
  【情景一】
  师: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个圆、一张线段(4节)图、一个长方形、8个面包。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表示它1/4。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怎样得到1/4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
  生2:把一张线段图平均分成4份,每份(1节)是1/4 。
  生3: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 。
  生4: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是1/4 。
  师:(老师指着板书)大家观察,都是用1/4表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请小组讨论。
  生:同样是1/4,但表示的东西不一样。
  生:有些是一个,有些是几个。
  师:同是1/4,那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原来的数量不一样。
  师:原来数量不一样可以同样来分吗?
  生:可以。
  师:对,不管是一个圆形、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8个面包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同学们看看,一个整体一定是一个物体吗?
  生:不一定,分的东西数量不一样,有些是一个物体,有些是一些物体。
  师: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单位“1”。老师板书),这个“1”要用双引号,因为它不单单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再想想,生活中哪些用到单位“1”啊?
  生举例。厂里分货,一台电脑,大瓶饮料,一个书包,一群学生……
  【情景二】
  师:同学们,我手中有1个苹果,要分给四个同学吃,怎么分?
  生: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师:很好,每人吃到一份,在数学中用这个(1/4)分数表示。
  师: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每人吃到1/4,这里的1/4指的是谁的1/4,把什么看着一个整体呢?
  生:这1/4指的是苹果的1/4,把苹果看着一个整体。
  师:我们平时生日的时候切蛋糕,怎么得到蛋糕的1/4呢?这里又把什么看着一个整体呢?
  生:可以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把蛋糕看着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了一个平均分,很好,我们在分物体的时候一定要平均分。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能分出1/4吗?我们又把什么看着一个整体呢?
  生:能,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4,我们把线段看着一个整体。
  师:一个圆形能取其中的1/4吗?
  生1:可以的,只要把它们平均分后取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了。
  生2:老师我觉得圆不好平均分。
  师:哦,你发现什么问题了?
  生2:我试着分了,但很难达到平均分。
  师:大家可以讨论讨论,帮他想想办法。
  生2:老师,如果把这个圆形中间加个点,这样就好平均分了。
  师:你真聪明,对,只有在圆形的中间加个圆心,这样分就容易多了。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个苹果、一个蛋糕、一个圆形平均分后都用1/4呢?
  学生无言以对。
  师: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生2: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的,都是取其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1/4。
  师:很正确,看来我们都明确分数的意义了。那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你们说把一个苹果、一个蛋糕、一个圆形看着一个整体。整体可以是一个苹果、一个蛋糕、一个圆形,那么整体一定是一个物体吗?
  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好几个。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呢?
  生1:我有4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把4支铅笔看着一个整体。
  生2:我们班有42位同学,每个同学就占班级的1/42。把全班看着一个整体
  生3:今天的数学作业有5道题目,我做了一道,就等于做了1/5,把5道题目看着一个整体。
  师:很好,同学们,其实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接下来让我们来完成一个游戏,这里一共有16颗糖果,请铭铭拿走它的1/2,请胡智勇拿走剩下的1/2,晓晓再拿走它的1/2。请问他们拿的糖果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铭铭拿的是16颗糖果中的1/2,就是8颗;胡智勇拿了剩下8颗中的1/2,就是4颗,晓晓拿走的是4颗的1/2,就是2颗。他们的单位“1”不相同,所以他们拿的糖 果不一样多。
  师:同学们计算得很准确,看来已经掌握了“1”的单位概念。
  师:如果让你拿你想第几次拿,为什么?
  生:……
  二、案例反思
  在第一次单位“1”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次性将“1”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多个物体展示出来,结果学生只能说大致掌握了单位“1”的概念,具体在练习中提到“2/4与1/2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学生无法辨别,这说明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   于是我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采用深入浅出,拾级而上的方式,我从最简单的分苹果、分蛋糕、把长方形和圆形平均分入手,这是所有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只是把单位“1”落实得比第1次好,让学生明白单位“1”不只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
  第二次提高难度是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分糖果。共有16颗糖果,请铭铭拿走它的1/2,请胡智勇拿走剩下的1/2,晓晓再拿走它的1/2。请问他们拿的糖果一样多吗?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一些学生,但经过争论,大家都解决了这个问题,更好掌握了单位“1”的概念。如果让你拿你想第几次拿,为什么?这里对分数的意义又进行了再一次的巩固。
  两次教学尝试的比较,个人发现了数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浅入深出,拾级而上。
  1.浅入深出,拾级而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小学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最有效的方式。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就是从日常生活入手,从最简单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对于生活的小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所有的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逐渐加大,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学生的好奇心也能随着难度的加大而更加强烈。如果一次性提高难度,学生会为难而退,兴趣被轻易抹杀。让学生的学习像爬台阶一样前进,时刻关注最近发展区,正如皮亚杰所说:“对孩子的教育,只有让他们跳一跳就可以抓到,他们才会不断努力。”跳一跳就能抓到,就是拾级而上,既不会感到学习有太大的压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2.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课堂的高效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基础较好的学生能懂得较难的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懂得较容易的知识,普通的教学课堂关注的只是中等学生,结果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下,都收效甚微。浅入深出。拾级而上的教学就是从最低基础开始,一级一级往上努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台阶,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的方向。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上一级台阶就行了,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能会爬二级甚至三级台阶,基础最好的学生可以达到最高台阶。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找到自己发展的台阶;更明白了最高台阶有多高,自己还需付出多少努力。浅入深出,拾级而上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的方法,通过分层,使课堂最大化提高效率。
  3.要做好浅入深出,拾级而上,关键在于教师问题的设计。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要设计好情景,让学生很快能被情景感染。数学离不开生活,用生活的实例导入是一个实用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将问题化解为几个有层次的提问。比如在单位“1”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无法将“1”化解为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就无法设计层次,即使明白了这一点,也要明白先问一个物体还是先问多个物体。一般教师认为先问一个物体比较简单,但是本人通过试验发现先问2个物体最为简单,因为它与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2个物体与1个物体的比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有意放大问题难度,让学生争论清楚,有了这个争论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浅入深出,拾级而上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对于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实施方法,这一点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逐渐能找到数学教学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其好奇心很强,一直都具有十分活跃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语言积累进行不断的完善。本文中,笔者就对构建写作的基石——小学生写作语言积累进行浅谈。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教学 语言积累 策略 问题 实践 体会 浅谈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2-0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
期刊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1-01  1.初识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师兄拿了一本书说让我看看,我随手接过来一看,《幸福的方法》[1],幸福不是要自己争取的吗?还有方法吗?看了这本书之后真能获得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第一页……  以前我一直认为幸福就是去爱、去感动、去祈求、去充满激情地生活。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幸福的涵
期刊
近年来,禽类养殖业在不断扩大,人们对于禽肉和蛋类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抗生素药物滥用现象愈来愈严重,各种超级细菌和病毒层出不穷,传统的禽类疫苗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开发新型疫苗迫在眉睫。目前已经开发出的新型疫苗需要佐剂的添加来提高其免疫水平,干扰素和补体分子是目前已证明的具有佐剂效应的活性分子,但目前的报道都是对二者单独进行的,本实验欲将IFN-γ和补体C3d串联表达,并与单独表达的IFN-γ对比,观察其抗病毒活性。
  本实验成功获取了目的基因chIFN-γ和chIFN-γ-C3d,并构建了真
【摘要】英语家庭作业是英语课堂的延伸,作业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和评价体系应当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不单纯的是读读写写,抄抄画画,而应该通过家庭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格。  【关键词】家庭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评价 个性化 人文化 趣味化 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或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语文活动课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引导 创新思维 实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要】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环境下,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正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地位。而学具,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信息化教室全面铺开的今天可谓备受冲击。本文将从教学大纲出发,分析初中阶段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尴尬,及打破这一困局的一种可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 立体几何 学具教学 空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1-0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十一册)数学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的】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周长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2、通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
期刊
【摘要】笔者从教通用技术教学已经有三年多,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已和同行们都有一种困惑,怎样把通用技术课教好?在自己不断地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实践探索,努力践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思考、归纳和总结,初步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地课堂教学方法。按照课程理念要求,笔者以《桥梁承重设计比赛》为实例,教学中引入比赛竞争机制,通过介绍桥梁架结构设计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协作,学习讨论如何进
期刊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对音乐的聆听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使学生能真正被音乐中的真善美所陶醉,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如何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一直以来是广大音乐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1-01  兴趣与好奇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