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儿童画,它指的是能反映儿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能反映出儿童的天性,反映儿童内心情感和个性的绘画作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画好儿童画。但是,儿童画看多了,不免有腻的感觉。其一是表现手段的模式化;其二是表现内容的单一化。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生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多参与、多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帮助他们感受、体会生活的意义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人与人之间高尚细微的情感、传统文明的言谈举止、人与自然之间默契的依存关系、自然与自然的罗列的形式美和色彩美,这就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也是绘画的首要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等能力也逐渐增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适时地启发学生的观察思路,帮助他们分析对象的特征,指导他们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哪些地方最精彩、最吸引人,要反复看,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主要表现对象上,从而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地去认识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记忆画是很好的方法。记忆画是以形象记忆为基础,把记忆中的形象默写出来,是培养形象记忆能力、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树皮的花纹》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引导他们观察树皮的纹理、形状,并分类比较。学生回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用启发式的谈话让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绘制作品。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状态的美,并用艺术的方法表现美。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写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写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也能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写生课的重点是观察——感受——认识——表达的过程。前者是认识对象,培养观察、感受、认识的能力;后者描绘对象,提高绘画表达能力。开始学习写生时,有的学生直到画完,也没看实物几眼,仍按自己的想象画,这就失去了写生的意义。在学生写生时,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用眼看,多比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在五年级的一次石膏头像写生中,学生开始说“不会画”、“太难了”、“画不出来”。我指导他们观察头像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将头像的特征加以描述,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接着,我让他们把观察到的特征画下来,这样就完成了一幅写生作品。学生画的线条有的稚嫩柔美,有的成熟刚劲,有的比例失调,但每个人都把头像的特征抓得很好。通过这种写生手段,不仅启发学生在人物造型上首先观察人物特征,而且培养他们敏锐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通过观察写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达生活的乐趣,具备大胆表现的心态
儿童在参与了解社会活动、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后,急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这时,有些家长常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孩子,对他们一些不符合“规矩”的大胆想象加以纠正或批评,这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感,不能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导致孩子对事物失去兴趣,想象单一、贫乏。其实想象是建立在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的基础上的,通过想象,可以画出没见过的而又合乎规律的新的形象。要使儿童大胆地表现他们稚拙的认识和强烈的感情,一定要鼓励他们充分释放童真童趣,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空。
例如,孩子们把小鸡当作玩具玩完后,就会把对动物的喜好表现在画面中。有的小鸡在玩“捉迷藏”,有的在“跳皮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要使儿童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一定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描绘美的世界。
三、变换表现工具和材料,使学生在表现生活中得到新的启示
单一的儿童画没有新意,也调动不起学生想象、创作的激情。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也是创造过程。是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大胆地将自己的认识和观察,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出来的活动。创作对于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都有重要作用。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笔,绘出美丽的画面,于是就对作画的体裁、工具、材料有所选择,他们重视画面效果,注意画面美感,而综合材料绘画容易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得到奇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制作过程也有无限的乐趣。
在一次观察黄河铁桥的活动后,有位学生采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铁桥,用毛线贴出桥下翻滚的波浪、湍急的漩涡。还有一些学生用布贴、彩纸拼贴、线描等方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扩展了思维,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思维、想象、造型、色彩等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发挥。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渐文明的社会的影响,隔离儿童的生活环境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引导儿童在这繁荣复杂的社会中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德情操。
一、引导学生多参与、多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帮助他们感受、体会生活的意义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人与人之间高尚细微的情感、传统文明的言谈举止、人与自然之间默契的依存关系、自然与自然的罗列的形式美和色彩美,这就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也是绘画的首要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等能力也逐渐增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适时地启发学生的观察思路,帮助他们分析对象的特征,指导他们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哪些地方最精彩、最吸引人,要反复看,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主要表现对象上,从而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地去认识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记忆画是很好的方法。记忆画是以形象记忆为基础,把记忆中的形象默写出来,是培养形象记忆能力、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树皮的花纹》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引导他们观察树皮的纹理、形状,并分类比较。学生回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用启发式的谈话让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绘制作品。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状态的美,并用艺术的方法表现美。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写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写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也能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写生课的重点是观察——感受——认识——表达的过程。前者是认识对象,培养观察、感受、认识的能力;后者描绘对象,提高绘画表达能力。开始学习写生时,有的学生直到画完,也没看实物几眼,仍按自己的想象画,这就失去了写生的意义。在学生写生时,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用眼看,多比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在五年级的一次石膏头像写生中,学生开始说“不会画”、“太难了”、“画不出来”。我指导他们观察头像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将头像的特征加以描述,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接着,我让他们把观察到的特征画下来,这样就完成了一幅写生作品。学生画的线条有的稚嫩柔美,有的成熟刚劲,有的比例失调,但每个人都把头像的特征抓得很好。通过这种写生手段,不仅启发学生在人物造型上首先观察人物特征,而且培养他们敏锐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通过观察写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达生活的乐趣,具备大胆表现的心态
儿童在参与了解社会活动、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后,急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这时,有些家长常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孩子,对他们一些不符合“规矩”的大胆想象加以纠正或批评,这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感,不能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导致孩子对事物失去兴趣,想象单一、贫乏。其实想象是建立在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的基础上的,通过想象,可以画出没见过的而又合乎规律的新的形象。要使儿童大胆地表现他们稚拙的认识和强烈的感情,一定要鼓励他们充分释放童真童趣,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空。
例如,孩子们把小鸡当作玩具玩完后,就会把对动物的喜好表现在画面中。有的小鸡在玩“捉迷藏”,有的在“跳皮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要使儿童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一定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描绘美的世界。
三、变换表现工具和材料,使学生在表现生活中得到新的启示
单一的儿童画没有新意,也调动不起学生想象、创作的激情。儿童画的创作过程,也是创造过程。是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大胆地将自己的认识和观察,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出来的活动。创作对于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都有重要作用。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笔,绘出美丽的画面,于是就对作画的体裁、工具、材料有所选择,他们重视画面效果,注意画面美感,而综合材料绘画容易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得到奇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制作过程也有无限的乐趣。
在一次观察黄河铁桥的活动后,有位学生采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铁桥,用毛线贴出桥下翻滚的波浪、湍急的漩涡。还有一些学生用布贴、彩纸拼贴、线描等方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扩展了思维,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思维、想象、造型、色彩等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发挥。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渐文明的社会的影响,隔离儿童的生活环境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引导儿童在这繁荣复杂的社会中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