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低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学习各种数(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各种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感知数字学习数学、了解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其次,数感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基于小学高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316
引言
数感是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觉进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意识。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就会在已有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桥梁,尽力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实际价值。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数感是实现学科素养的主要前提。所以,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感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一、数形结合,强化数感
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数学知识也逐渐变得复杂、抽象,而数形结合是学生将抽象的数字通过图像的形式变得直观、简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内容。数形结合思想是学生培养数感、强化数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数学学习中的必备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强化学生数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中,我们常常见到分数、小数混合比较大小的试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不同的数字比较大小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分數或者小数换算成相同形式的数,并利用数轴的形式在图中表示出来,直观的看到每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以此强化学生数感,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每个数的大小。
二、注重小组合作,丰富学生数感交流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活跃思维,将难懂的知识逐渐分解和简单化,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数感,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事先准备一些圆的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圆的周长测量,有的组用剪圆法,有的组用套圆法,有的组用滚动法进行测量。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及组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不管大圆还是小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笔者适时追问:“我们的实验只有几次,不能代表最终的结论,而要得到正确结论,还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论证才得出。”所以笔者出示几个数学家研究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实验数据表,让学生认真观察数据,再次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率是一个不变的值,还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值叫圆周率。
三、借助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离不开现实生活情境的依托。教师如果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于数感培养中,就能加深学生对数感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认知这些数字,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这些数字的应用场景,促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小区的建筑物外墙上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每一层的楼梯上见过这些数字。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表达对数字意义的了解与体会,逐步养成数感。再如,一位教师在关于“千克与克”的教学中,可以先教学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与价格,通过不断刺激强化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知。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具体数的认知和体会,从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知识与日常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数感是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对数字的理解和感知,要求学生通过数感培养可以利用数字交流信息、利用数字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而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感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成为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林仁增.小学高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新教师,2020(02):42-43.
[2]陈秀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88.
[3]王全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66.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316
引言
数感是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觉进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意识。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就会在已有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桥梁,尽力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实际价值。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数感是实现学科素养的主要前提。所以,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感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一、数形结合,强化数感
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数学知识也逐渐变得复杂、抽象,而数形结合是学生将抽象的数字通过图像的形式变得直观、简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内容。数形结合思想是学生培养数感、强化数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数学学习中的必备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强化学生数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中,我们常常见到分数、小数混合比较大小的试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不同的数字比较大小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分數或者小数换算成相同形式的数,并利用数轴的形式在图中表示出来,直观的看到每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以此强化学生数感,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每个数的大小。
二、注重小组合作,丰富学生数感交流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活跃思维,将难懂的知识逐渐分解和简单化,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数感,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事先准备一些圆的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圆的周长测量,有的组用剪圆法,有的组用套圆法,有的组用滚动法进行测量。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及组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不管大圆还是小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笔者适时追问:“我们的实验只有几次,不能代表最终的结论,而要得到正确结论,还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论证才得出。”所以笔者出示几个数学家研究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实验数据表,让学生认真观察数据,再次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率是一个不变的值,还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值叫圆周率。
三、借助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离不开现实生活情境的依托。教师如果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于数感培养中,就能加深学生对数感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认知这些数字,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这些数字的应用场景,促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小区的建筑物外墙上见过这些数字,有的说在每一层的楼梯上见过这些数字。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表达对数字意义的了解与体会,逐步养成数感。再如,一位教师在关于“千克与克”的教学中,可以先教学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与价格,通过不断刺激强化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知。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主动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具体数的认知和体会,从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知识与日常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数感是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对数字的理解和感知,要求学生通过数感培养可以利用数字交流信息、利用数字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而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感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成为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林仁增.小学高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新教师,2020(02):42-43.
[2]陈秀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88.
[3]王全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