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求分析的概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需求分析开始出现在语言计划之中。Richards认为,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服务于三个目的:一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使我们能够获取更广阔的语言输入形式、更多的课程设计形式和更丰富的语言教学技能;二是,它可以被用于协助学习者和教学者达到教学一定的学习及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即“目标定向”;三是,它可以为我们评价某一项目提供数据支持。从这最后一点来看,需求分析从一开始就属于评估研究范畴(suare,1994),它可以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引起重视。(cohcn et a1,2000:390)
事实上,就需求分析的概念来讲,目前最易于接受的概念有四个:“目标需求”(objectives),(Berwick:1989:57)、“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期望与渴求需求”以及“欠缺与不足需习之”。“目标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学完外语课程后能够用这门语言去做些什么;“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是指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需求,他们期望老师及他们自己应该采取的教学和学习手段,在此基础上,他们自己行为应该发生哪些转变;“期望与渴求需求”是指外语学习者本人,即他们自己希望从外语课堂中获取什么。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往往重视不够;“欠缺与不足需求”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所不知道或者说不会做的事情。”(Robinson,1991:8)。根据需求分析的概念,笔者在此采用的是需求分析的表层概念,即以上四大方面在英美教学中的表层体现及其对文学教学的启示。
需求分析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体现与运用
“需求分析”理论为我们研究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就独立学院而言,它独特的教学环境和特色的教学对象促使教学者必须要深思如何采用独有的教学方法激发每门课程潜在的“教学魅力”。从笔者所任教的文学课程而言,需求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目标需求”,即教师应该考虑到我们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究竟是为什么?对于他们的未来,这门课程究竟起着多大的作用。基于这一点,笔者对一般院校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方式是利用百度搜索,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就教学目的和目标来看,一般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及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通过英美文学史的学习,对英美文学发展有框架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帮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选读现当代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主要作品,介绍他们的文学流派,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英美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主题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掌握小说的特点,从而学习小说欣赏与批评的方法。
(4)设置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阅读,特别是对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根据以上教学目的的要求,很多学生依然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死记硬背”依然是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主要方式。大学毕业以后,许多学生甚至连Dickens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知道。
为了改革这种状况,教师应首先注意在选择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讨论、进行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洋为中用、它为我用。即在琳琅满目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找到与我们现实生活主题密切相关的、与选课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进行讨论。
2、“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笔者在前文提到了“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的概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一需求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反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反馈。学生最希望从自己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是单纯的知识、名人生平、作品鉴赏还是对经典名作做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理清自己的教学侧重点。
笔者调查发现,他们最希望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是电影片段和讨论结合的方式;其次就是学生大胆设想式教学,所谓学生大胆设想式教学方式,那就是教师在没有讲解某一文学名著之前先让学生大胆设想一下故事情节及其应该体现的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沉睡的文学创造细胞,对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十分有利;再次就是辩论探讨式教学方式,学生希望通过正反两方激烈地争论摆正观点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根源。重复回忆式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受学生青睐。
以上是学生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他们势必会转变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期结束时,笔者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只要按照学生的期望转变教学方式并力求做到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自己的学习行为或学习习惯。电影片段和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高听力的警惕,因为只有听懂了电影片段中的内容他们才能独树己见。有82%的学生都承认,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他们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文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许多学生说,由于对文学兴趣的提高,在课外尤其是假期,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欣赏英美名著,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期望与渴求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最期望在英美文学中获取的东西有以下几种:
最希望获取的东西(按强烈程度排序)
经典作家及作品内容分析和欣赏
经典文学名句分析
世界著名作家奋斗及成材历程
阶段性历史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需求,教师宜调整教学重点,妥善安排课堂讨论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只有那样,复杂难懂的文学课程将会显得趣味横生。
4、“欠缺与不足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欠缺与不足需求”体现在,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系统分析和深层次理解。比如说,讲到《傲慢与偏见》,许多学生都说看过这部著作的相关电影,但是,当被问到作品体现出来的主题应该是什么时,很多学生却只停留在对电影剧情的讲解上而不能进行深层次分析。
分析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分为二且系统看到事物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给予他们进行课堂实践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虽然需求分析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同时它也涉及到为了解决问题而先了解具体问题的一个过程以及需求的涵义,但笔者通过教学调查及问题分析并不是为了帮助使用某种主观推断或者评判的方式来影响教学,而是想从分析学生的需求着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并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成功进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需求分析开始出现在语言计划之中。Richards认为,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服务于三个目的:一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使我们能够获取更广阔的语言输入形式、更多的课程设计形式和更丰富的语言教学技能;二是,它可以被用于协助学习者和教学者达到教学一定的学习及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即“目标定向”;三是,它可以为我们评价某一项目提供数据支持。从这最后一点来看,需求分析从一开始就属于评估研究范畴(suare,1994),它可以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引起重视。(cohcn et a1,2000:390)
事实上,就需求分析的概念来讲,目前最易于接受的概念有四个:“目标需求”(objectives),(Berwick:1989:57)、“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期望与渴求需求”以及“欠缺与不足需习之”。“目标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学完外语课程后能够用这门语言去做些什么;“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是指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需求,他们期望老师及他们自己应该采取的教学和学习手段,在此基础上,他们自己行为应该发生哪些转变;“期望与渴求需求”是指外语学习者本人,即他们自己希望从外语课堂中获取什么。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往往重视不够;“欠缺与不足需求”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所不知道或者说不会做的事情。”(Robinson,1991:8)。根据需求分析的概念,笔者在此采用的是需求分析的表层概念,即以上四大方面在英美教学中的表层体现及其对文学教学的启示。
需求分析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体现与运用
“需求分析”理论为我们研究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就独立学院而言,它独特的教学环境和特色的教学对象促使教学者必须要深思如何采用独有的教学方法激发每门课程潜在的“教学魅力”。从笔者所任教的文学课程而言,需求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目标需求”,即教师应该考虑到我们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究竟是为什么?对于他们的未来,这门课程究竟起着多大的作用。基于这一点,笔者对一般院校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方式是利用百度搜索,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就教学目的和目标来看,一般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及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通过英美文学史的学习,对英美文学发展有框架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帮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选读现当代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主要作品,介绍他们的文学流派,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英美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主题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掌握小说的特点,从而学习小说欣赏与批评的方法。
(4)设置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阅读,特别是对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根据以上教学目的的要求,很多学生依然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死记硬背”依然是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主要方式。大学毕业以后,许多学生甚至连Dickens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知道。
为了改革这种状况,教师应首先注意在选择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讨论、进行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洋为中用、它为我用。即在琳琅满目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找到与我们现实生活主题密切相关的、与选课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进行讨论。
2、“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笔者在前文提到了“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的概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一需求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反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反馈。学生最希望从自己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是单纯的知识、名人生平、作品鉴赏还是对经典名作做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理清自己的教学侧重点。
笔者调查发现,他们最希望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是电影片段和讨论结合的方式;其次就是学生大胆设想式教学,所谓学生大胆设想式教学方式,那就是教师在没有讲解某一文学名著之前先让学生大胆设想一下故事情节及其应该体现的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沉睡的文学创造细胞,对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十分有利;再次就是辩论探讨式教学方式,学生希望通过正反两方激烈地争论摆正观点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根源。重复回忆式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受学生青睐。
以上是学生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他们势必会转变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期结束时,笔者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只要按照学生的期望转变教学方式并力求做到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自己的学习行为或学习习惯。电影片段和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高听力的警惕,因为只有听懂了电影片段中的内容他们才能独树己见。有82%的学生都承认,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他们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文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许多学生说,由于对文学兴趣的提高,在课外尤其是假期,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欣赏英美名著,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期望与渴求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最期望在英美文学中获取的东西有以下几种:
最希望获取的东西(按强烈程度排序)
经典作家及作品内容分析和欣赏
经典文学名句分析
世界著名作家奋斗及成材历程
阶段性历史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需求,教师宜调整教学重点,妥善安排课堂讨论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只有那样,复杂难懂的文学课程将会显得趣味横生。
4、“欠缺与不足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欠缺与不足需求”体现在,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系统分析和深层次理解。比如说,讲到《傲慢与偏见》,许多学生都说看过这部著作的相关电影,但是,当被问到作品体现出来的主题应该是什么时,很多学生却只停留在对电影剧情的讲解上而不能进行深层次分析。
分析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分为二且系统看到事物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给予他们进行课堂实践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虽然需求分析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同时它也涉及到为了解决问题而先了解具体问题的一个过程以及需求的涵义,但笔者通过教学调查及问题分析并不是为了帮助使用某种主观推断或者评判的方式来影响教学,而是想从分析学生的需求着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并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成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