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大的幸福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人造园林景观,随处可见,并不稀罕。但我家居住小区的这一处,显得与众不同。
  不知是谁在那个长方形中庭尽头的几块石头上镌刻了两个红漆大字,美其名曰:“御园”。似乎想昭告天下,生活在这小区里的平头百姓个个都是皇亲国戚,享受到了皇家的待遇,沐浴到浩荡的皇恩了。这未免有些狂妄大胆,妄自尊大了,但更多的是幽默诙谐的成分,恰切地说,这不是“穷开心”,而是“富开心”——安居乐业的开心。
  仔细一回味,说“御园”,也并非全无道理,确实也有那么一点点皇家园林的味道呢。这“一点点”,尽管势单力薄,袖珍得不能再袖珍了,但却可知微见著。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你安怎浇灭美梦里的陶醉和快感?
  你看,没有山的葱葱茏茏,没有河的潺潺湲湲,却有蜜蜂嗡嗡,蛙声呱呱,鸟声啾啾,蝉声吱吱……再看那翼然的亭台,那仿真的小桥,那蓊蓊郁郁的树木和芬芳馥郁的花朵……不是皇家园林的一隅是什么?
  这里面唯一的一座“拱桥”,十分夸张,桥栏杆用水泥涂成藤状,仿佛是伐木为桥。桥的长度,仅一米多,宽不到五十厘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微型的步行桥了。它也临“小河”吗?只是这“小河”太浅,浅到什么程度?三十厘米深,宽一米左右,总长不过三十米,弯弯曲曲,如蛇盘状,仿佛是从“御园”假山上流泄而下的。但“小河”好像干枯了,并无流水,一色的鹅卵石垫底。噢,这大概就是想表达一种意象吧。“小河”两边,植有柳树、紫薇树、凤凰树、桂花树、玉兰树、香樟、芭蕉、麻栎、夹竹桃等。一到季节,凤凰木开得岂止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是一树的殷红,如血在沸腾滚动。树下的空地上尽是小草、小花,种得用心繁盛。清香鸡蛋花、秀美龙船花、圣洁茶花、香溢四海的黄蝉花、四处攀援的牵牛花……在“小河”边摇曳可爱的笑脸。这些花的扎堆和绚丽,让人惊心,你的烦恼顿时抛到九霄云外。一棵榕树,是“御园”的树王。听建筑方说,此地本来是工厂水池,后来添土成小区中庭。但常年土地湿润肥沃,扁担种下去也会生根发芽。榕树,是最好的见证。在我的印象中,它刚种的时候枝条稀疏,弱不禁风,旁边还用了几根小圆木拱扶着。没想到,十多年以后,它长势蓬蓬勃勃,枝繁叶茂,翼羽丰满,如一把巨伞向天撑开,傲视园林。
  “小河”两岸各有一条不到20米的曲折回廊,上有葡萄藤架。几条小径,用条形石铺砌而成,似乎想模仿古人曲径通幽之意。最有趣的还是“小河”两端的亭子及那柱子上面的对联。一曰:陶然亭。上有对联: “窗前绿树分禅榻,城外青山到酒杯。”一曰:醉翁亭。也有一副对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据说是本楼盘一个亚洲级别的书法家题上去的。书法功力怎么样,不好评说,但一定有他的强项——酒国英雄吧。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何其根深蒂固!其用意是不是想提高小区的文化品味?给硬邦邦的人造景观来点文化点缀?不得而知。细细玩赏,觉得古人的这些对联倒也应景,有古意,也是善意的黑色幽默吧。
  刚搬新家的时候,中庭的地方烂泥、碎石、土头乱堆乱放,一片狼藉。我担心这样的人造景观吸引不了小鸟来筑巢的。没想到,过不了多久,树长了,草绿了,花开了,鸟语便开始喧嚣起来,大有当仁不让之势。“人当”是最早的居民,它仅有大拇指那么粗的块头吧,但声音却撩人。我们形容瘦小的人发出的声音——“人,像铁钉;声,如洪钟”,用在这小可爱身上,也不为过。它的身子与绿叶浑然一体,你只能“只闻其声,难见其身”了。麻雀、白头翁、八哥等也相继搬来落户。它们从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呼朋唤友,唧唧啾啾,兴奋地讨论每一天的际遇和感喟,互相交换着情爱的信息。暑去寒来,从不间断。蝴蝶、蜜蜂、小鸟,有时也会飞进住户的房间里,小鸟甚至会在阳台上筑巢。我们顿感大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仿佛触摸到了它的律动。这至少让浑浑噩噩的最高级动物,感到不孤单,感到存在的非凡意义和所在。
  最快乐的要数夏日的蝉了。它们整天絮絮叨叨,传递着一种回归自然的信号,似乎它们才是夏天真正的主人。
  蝉声、鸟声交相辉映,你足不出户也可以听到这大自然的协奏曲。一杯茶、一本书,一曲天籁之音,在散淡的光阴里,浑然地打发小城的慢生活。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有咕咕呱呱的蛙潮声此起彼伏。几声蛙叫好像是从石洞里发出来的,有嗡嗡的回响,传得很远,把你从沉迷的梦中唤醒,仿佛带你回到了稻菽飘香、一轮圆月下静静安卧的村庄。童年,我们回不去了;故乡,已改变了容颜。但在这般熟悉而亲切的蛙潮声中却能捡回一丝丝痕迹和可怜兮兮的“一点点”印记。因了这份久违的乡思,两眼清泪在暗夜里肆意流淌……
  节假日,常常见几个顽皮的孩童在“御园”里玩捉迷藏,扑蝴蝶,捉蝈蝈,在绿色花丛中穿梭,只见浮光掠影,阳光跳跃,花枝摇动,孩童咿咿呀呀的惊叫声里并无胆怯之心。她们细密的黑头发湿漉漉的黏连在红彤彤的小小脸蛋上,似含苞待放的花蕾,煞是可爱。
  哦,这是从熙熙攘攘的尘世中挤出来的一份纯净!是摩肩接踵的街头难得的一个心灵驿站!
  记得2004年买房的时候,楼房的售价一平方米不到一千六百元,回过头来看,那时的房价是菜价了。现在的房价飙涨,无需打折,还涨了七八倍以上,家家户户“住”等升值,赚了个钵满盆满,幸福满满。难怪夜夜都能听到悠闲的笛声叩打着平庸而凝重的夜空。
  是呀,住在“御园”里,还奢求什么呢?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喜爱运动的大妈阿姨们在那个不到六十平方米的露台上跳健身舞。音乐声音不大,不扰民,但步调、节奏和谐、整齐,每个人都跳得大汗淋漓。有慢三慢四还有伦巴、扇子舞啥的,还有“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就像天边最美的花朵……”等流行街拍,成为另一道风景。
  这个占地两亩左右绿色覆盖的“御园”,于一座城市而言,不过是巴掌大吧。周围却聚拢着九栋楼房、数千个居民。也许,分摊下来,属于我的,也不到巴掌那么大吧。但人的一生中,它能給你自然的韵味,些微的快乐,短暂的忘忧,这就足够,夫复何求?!
其他文献
生命只是个过程,不可累计,不管你是活几年还是几十年,总和都一样:是个零。然而,飞驰而过的生命有时又会在大地的某处擦出火花,照亮你的记忆。  多年前一个夜晚,我同友人撑一把伞,在闽江边某段路上徘徊,为的是寻一家小酒店。后来终于弄明白,那店已拆迁。江涛将夜色磨得更浓,我们就近找了另一家小店落座,温一壶老酒,算是温了一回旧梦。  那,还是饥肠辘辘的岁月。我们这些穷大学生偶有几个钱,便会三五成群结伴来小酒
期刊
“飞盖移樽逐胜游,凉生衣带已深秋。月明倒映江如月,樓尽遥连蜃作楼。埤堄风前横短笛,烟波天外有归舟。凭栏转觉机心息,安稳平沙卧白鸥。”这首诗是明代举人张燮登临晏海楼之时所吟唱的《登晏海楼》。作者不仅把晏海楼雄伟壮观的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亦让人不由地产生怀古思乡的愁绪!  晏海楼兴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镇大众北路东侧海澄天后宫文化园之内,为八角棱体塔状
期刊
迎客门——红豆树——观音溪——攀天藤——观音坐荷莲——回音石——仙人洞——飞来刀——飞来蛋——金龟送宝——天狗梦月——夫妻树——老虎屁股摸不得——翠鸟戏鲨鱼——野猪出洞——响鼓石——群龟越山赛——醒狮回头——鸭王出洞。游贡鸭山,选择这样的线路最佳。  贡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华安县马坑乡贡鸭山村境内,距华安县城28公里,景区由贡神峰游览区(海拔1276米)、麒麟峰探险区(海拔1369米)、三畲
期刊
华安高安镇以“海丝”申遗的华安东溪窑而闻名,而闽南畲族特色村寨——华安县高安镇坪水村,则以风景优美、畲韵浓厚而出名。  为何取名“坪水”呢?因为坪水村四周群山耸峙,呈北宽南窄的簸箕形状,源于厝连尖、挺仑岭两峰间的小溪穿境而过,经村口往南流入归德溪(永丰溪上游),因地形扁加之又临小溪,故得名“坪水”。  坪水是畲族钟氏迁徙发迹后的聚居地,畲寨人在这里传承了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优秀民族精神。
期刊
一  生命是痛苦的,诞生时的哭声揭示了沧桑与坎坷。黑夜里滚滚爬爬的身影呵!是否接近黎明的光泽?  生命是快乐的,因为生命里有爱的祝福,有纯真和善美,顺境里有共鸣的歌声,逆境中有相互的扶持。黑夜里滚滚爬爬的身影呵:“站起来,踩出黎明的步伐。”  生命里注定有泪水和无奈,生命里必然有欢乐和幸福。  一个生命的诞生总是痛苦与快乐的结合,她滚滚爬爬跌倒,有滚滚爬爬站起,荣与衰,成与败这与生俱来的考验谁能选
期刊
银塘村位于在九龙江北溪下游江畔,这里依山傍水,农田绕村,是早时沿江入潭内主要行人道的起点。因村临水近江,常受水患,智慧的先人以地造理,把村庄布局成木筏形。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浦地收一冬,三年吃不空”,为闻名的“粮果之乡”,居者安享乐业,生活美好,素有“金、银、玉、碧”四宝之一的美称。(金曰金沙,银曰银塘,玉曰玉兰,碧曰碧溪。据查考这些地名雅称纯指富裕之村而言。)银塘开基甚早,历史悠久。村里
期刊
改革开放初期,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而生涩的活力。那时还非常年轻的许陈松也正摸着石头过河,为他的人生寻求各种可能,而所有的历练经过沉淀都成为以后的宝贵财富。  许陈松是家具经销商,刚考察完外地的一个家具博览会回来。看看家具行业的新态势,看看有什么新款家具。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观念要更新,眼光要敏锐,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大浪淘沙。  人们对家的概念包括家具。在布置一个温馨的家时,家具是很
期刊
闽南人喜茶,确切地说是喜欢泡小盏茶。有客人到家里,主人热情招呼的第一句话便是“请坐,来喫茶!”茶香满屋,宾主相谈甚欢。待客之道,没泡茶喝似乎有点不礼貌。  喝小盏茶得有闲工夫。一个周末下午,我到一个姓韩的朋友家做客,被他领到他家的小阁楼,阁楼外面有个露天阳台,篱笆、蓑衣、菖蒲,还有一段老木头,很有些乡野意趣。主人在老木头上支起一个小烘炉,添几节木炭,架上一把日本生铁壶。烧水,热壶,烫杯,冲泡,动作
期刊
一进岩仔村  三十年多前,笔者带领省里一批知名作家来到东山岛苏峰山麓的小渔村——岩仔村采风。三十年前的岩仔村既不通车,也不通水电,更甭说通讯和有线电视之类的现代化的配套,是真正的“天涯海角”。  岩仔村位于苏峰山北坡,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当年往岩仔村只有一条前人踩出来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中间还要经过被当地叫着“小险”和“大险”的悬崖峭壁,特别是经过大险时,稍不留神,脚下一滑就会掉进海里。这下可把
期刊
在村完小住宿楼,我从小窗伸出手去,再半臂距离就可以触到烤烟房,对!烤烟房——村庄的另一类“房子”。  冬天,烤烟房像是内敛的汉子,不说话,挺立于时光之中,好像沉积了许多词语。它一直是一个无形的身体立于旁边。微暗的台灯下,我透过微弱的光线隐约感受到村庄的秘密。但是,冬天的烤烟房是关闭的,一切都打不开。在寒夜,我试着以诗歌打开它的链接,诗句也是脆弱的,我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关闭了。黑暗中,它又不是肉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