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闲话也能说得儒雅
凌惠芬,上海人
如今上海话所能承载的内容除了油盐酱醋的生活以外却实在已经是少而又少了。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思维的语言是普通话;我们谈天说地讲到稍微阳春白雪一点的内容也不得不用普通话。对我来说,上海话是亲切并且不可缺少的,在这里或者那里精准地表达着我用普通话无法描述的语意。然而,我却也不得不承认,我已经不再具备只凭借上海话而思考而交流的能力了。
两星期前,去参加一个晚会,见到了一个五十来岁的上海男人。他有上海男人里不多见的高与挺拔,可他也有纯粹属于上海男人的上海话。在他与我一整晚的交谈里,除了一些专业上的英文单词,他是全用了上海话的,甚至连一些带了文气的书面话和关于学术的话题。我不是不有些吃惊的,并且着迷的。这已经是我所无法做到的,当我在一句上海话里只能用普通话表达这个词或者那个词的时候,是无奈的。当他用不太快却很流利的上海话告诉我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到过的地方,他对许多东西的看法,夜风灯影里的时光仿佛是凝止的。
我常以为,苏州话不适合于男人讲,宁波话不适合于女人讲,上海话则绝无禁忌,只要你愿意,你能说得儒雅,你也同样可以拿它来吵架。我倒是不大赞成说上海话的好处在于洋场时代里吸收了许多外来语,并把其中的一些传播到普通话中。其实,作为吴方言的一种,上海话也保留了古代汉语里的不少读音,比如入声字,而在普通话里它们已经消失。所以不管洋与古,上海话自然是上海文化的一个载体,并且也是它的一个表现。虽然,我不觉得它该是上海人与人隔阂显示优越感的工具,或者该是大张旗鼓号召全民去学习的技能,但作为一个城市,如果渐渐遗失了它自己的语言,大概不是不可惜的吧。
上海闲话其实满土的
粒粒橙,南京人
上海近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风尚的前沿,七八十年代提到上海即和“时髦”挂上钩,凡是和上海有关的东西都是洋气的,就连吴侬软语的上海话也是smart的。老妈因为职业的关系会讲上海话,每每使用,听到的人都以极其艳羡的眼神传达“你是上海人啊!”的讯息。
所以地道的上海人更是始终把上海话挂在嘴边,就连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也讲上海话,真让我诧异,在南京就算普通话再差的人憋也要憋出“南普话”来呀。在我这个外地人看来就是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太强。家访时一个爸爸(不是上海人)硬是憋出不怎么样的上海话跟我说,他以为我是上海人,我对他直接了当地说我是南京人,不会讲上海话。
在上海呆的时间久了,对上海话更加了解了才发现其实上海话很土的,很多用语和老南京话一样,年轻的南京人已经不用了,比如:
厉害、伟大、灵光——“来斯”(读音来塞)。我所任教的上海学校里的一位老教师在教《董存瑞》时问学生“董存瑞来斯吗?”全班答“来斯!”被传为笑谈。
厉害——“激棍”,这个词的意思我不能完全表达,反正是程度很大。
两者相关——“搭嘎”。
给你——“把侬”,用南京话讲“把你”俨然就成苏北人了。
抹布——“揩布”(读音卡布),擦——“揩”当我第一次在上海的班上让同学擦桌子时他们竟然嘿嘿笑,我告诉他们用普通话讲“揩”才好笑。
学校——“学堂”(读音窝当)让我联想到清朝的半瓢头。
还有上海人B念“鼻”,D念“笛”,同事讲CAD为“西A笛”我愣是反应了一会儿。
上海闲话有些气虚
丁三郎,上海人
小时候,我普通话讲得呱呱叫,同学羡慕得要死,跟我学普通话这种外语,回家就给她妈狠揍了一顿。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因为我念书的时候甚至上海的学校还没有推广普通话,连老师上课都讲方言。讲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当时对任何一个在上海居住的人来说,是一种荣耀。往往在一个气派的商业街,一个神采飞扬的中年妇女连指带骂将一连串沪语段子丢向一个外地农民老伯的时候,那是一种多么具有扑倒性的凌辱力?以至于外地老伯,眼睛就看着中年妇女继续喝骂,乃至妇女扬长而去。耳边久久回响沪语的响亮语音,良久反应过来是骂什么,也只能干跺脚。
等我长到会讲上海话的时候,更不愿意讲。不知为什么,觉得上海话除了充满霸道和鄙视之外还有一讲出口的虚伪。我讲真话的时候,全部不用上海闲话,而是用普通话。其实用“虚伪”这个谴责性质的词语很霸道,但上海话一说出口多少有些气虚那是有的。尤其是现在,情形和当年相反,上海话语音中的特殊骄傲完全已经给消磨了。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你如果习惯讲上海话就显得乡土气,尤其对方如果是海龟或者台湾同胞,对你一出口的乡下话就显得鄙夷万分。我知道那些台湾人或者美国佬虽然没有鄙陋到当面用语音伺候你,但在心里面油然感受到一种来自高级地区的歧视。处境如同当年老农面对上海妇女。
以前有一段时间,开会便是我的工作,上级领导是老上海,习惯用上海话读稿子。因为使用普通话这些个老人就是洋泾浜。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重新体会到上海话的语音魅力,因为你用普通话主持会议的话,尤其是在一群上海人中,你就显嫩,没有领导的威风。相反你叫那些老人用普通话主持会议,他们也立刻变成土鳖。因为读那些言不由衷的报告用一说出口多少有些气虚的上海话那就是负负得正。用普通话就完全没有办法将言不由衷读到慷慨激昂。
上海话多少有些气虚,也决非我夸张,就说上海有一条黄浦江吧,不管你用沪语还是国语,黄浦江说的都不那么响亮。在上海的俗语里面,常见的一句便是跳黄浦江。谁说出来他要跳黄浦,人一听就感觉到这是窝囊废。但你要是东北人,你们要跳江,无论是黑龙江,还是松花江,都可以说得字正腔圆,义无反顾。你们的自杀无论怎么听起来都像个烈士,叫人忍不住喝彩。在上海话的气虚下面,连自杀都不体面。
但是其实,一直也被人深重误解为窝囊废的上海人,尤其是南市区人,曾经的曾经,整个非洲大陆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这小小一个区人多,一个平方挤三个人。那是一种什么情形?所以上海人不得不虚伪一点。讲话也不得不虚一点。讲到海纳百川的时候,山东人海南人可以面朝大江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上海人面朝的是隔壁邻居家鸡棚一样的亭子间。所以一讲到海纳百川的时候,上海人就容易将现实的狭小联系起来,怎么也做不到理直气壮。有人说上海是一种东西结合的石库门文化。而不才和坊间达成的看法:石库门文化是一种广告文化,不属于上海的大多数。上海沉默的大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亭子间文化。身处一百年亭子间文化的上海人不得互相虚伪一点。要是都要求我们言语直接一点,加强发展雄浑有力的语音,那么每天挤在一起的上海人之间,整日不鸡飞狗跳才怪,也无处可逃,你叫上海人还如何生存?
就算现在大量的猪笼鸡棚不见了,变成了依旧大量群居的新公寓,你说我们可能几年没见过面的邻居之间是不是要依旧虚伪和客套一点?小时候的事情依旧很有说服力,邻居张大妈养了很多鸡,隔壁王老伯养了一只猫。白天鸡拉了很多屎在王家和张家公用的门口。王老伯看到了一句激烈的话都没有,老上海讲话的表达都很婉转。王老伯通过二个小时的努力促使张大妈良心发现主动打扫了门口。但是王老伯觉得张大妈使他浪费了很多精力口舌。于是晚上张家吃鸡的时候老王串门扫走一只鸡腿。第二天张大妈就用扫帚把老王养的猫给打跑了。但是邻里之间尽管总有些疙瘩事,难免吵架。而吃亏的总是畜生,波及不到人类。两家要么一直能压着不撕破脸皮,真要吵起来积压的力量爆发那也是惊天动地。但地方小,五邻六舍因此统统半夜睡不着觉,这个时候想闹大,周围邻居也会加入制止。所以其实上海生活从前是很安全的,完全见不到打架,大家通过语音就解决了。
从这一点共存精神看,换成你们东北或者外地人因住亭子间而争斗起来,恐怕不仅畜生遭殃,更是人类要毁灭。
说笑,打住。
上海闲话,上海肌理
陈乐,安徽人
我认为上海话是一种有防守性攻击力的语言。不过不仅仅是上海话,老北京土话我感觉同样也有。
我1999年从安徽考入上海某高校。进大学时全班接近60人,一半是上海人,还有一部分是回沪知青子女,结果上海话成了班里的通用语言。
我被任命为班长。“执政能力”不足的我只能拼命学上海话。开学之后,几乎没有听什么课,而是每节课都有意坐在几个上海男生前面一排,默默听。听力课持续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基本能听懂了。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第一语言已经成了普通话。只有面对父母的时候,家乡话才会顺势而出。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上海工作。时至今日,我说的普通话怎么听都带着浓重的上海味。而且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已经越来越多地沾染上了上海文化的气息,很多东西甚至是我非常不喜欢也很警惕的。
有一次妈妈走亲戚带回一张表,是上海远亲们的联络方式,大概有那么六七个人。我看了那张表一眼就断言,混得都不怎么样啊。妈妈问,你怎么知道?
我指着表说:"你看,杨浦的、闸北的、普陀的,没有静安、徐汇、黄浦的。你再看住的地方,404,604,都是老公房。都是04的,说明一梯四户,一梯四户的房子都很差啊。杨浦、闸北、普陀三区在上海传统中穷人为多,而静安、徐汇、黄浦则相反,上海人叫‘上只角’”。
我妈妈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我心里最阴暗最隐秘的东西,但这是标准的上海人的精明。如果我当初不考上海的学校,不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我是绝对学不会这样的思维方法。我的思维已经深入了上海的肌理。
凌惠芬,上海人
如今上海话所能承载的内容除了油盐酱醋的生活以外却实在已经是少而又少了。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思维的语言是普通话;我们谈天说地讲到稍微阳春白雪一点的内容也不得不用普通话。对我来说,上海话是亲切并且不可缺少的,在这里或者那里精准地表达着我用普通话无法描述的语意。然而,我却也不得不承认,我已经不再具备只凭借上海话而思考而交流的能力了。
两星期前,去参加一个晚会,见到了一个五十来岁的上海男人。他有上海男人里不多见的高与挺拔,可他也有纯粹属于上海男人的上海话。在他与我一整晚的交谈里,除了一些专业上的英文单词,他是全用了上海话的,甚至连一些带了文气的书面话和关于学术的话题。我不是不有些吃惊的,并且着迷的。这已经是我所无法做到的,当我在一句上海话里只能用普通话表达这个词或者那个词的时候,是无奈的。当他用不太快却很流利的上海话告诉我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到过的地方,他对许多东西的看法,夜风灯影里的时光仿佛是凝止的。
我常以为,苏州话不适合于男人讲,宁波话不适合于女人讲,上海话则绝无禁忌,只要你愿意,你能说得儒雅,你也同样可以拿它来吵架。我倒是不大赞成说上海话的好处在于洋场时代里吸收了许多外来语,并把其中的一些传播到普通话中。其实,作为吴方言的一种,上海话也保留了古代汉语里的不少读音,比如入声字,而在普通话里它们已经消失。所以不管洋与古,上海话自然是上海文化的一个载体,并且也是它的一个表现。虽然,我不觉得它该是上海人与人隔阂显示优越感的工具,或者该是大张旗鼓号召全民去学习的技能,但作为一个城市,如果渐渐遗失了它自己的语言,大概不是不可惜的吧。
上海闲话其实满土的
粒粒橙,南京人
上海近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风尚的前沿,七八十年代提到上海即和“时髦”挂上钩,凡是和上海有关的东西都是洋气的,就连吴侬软语的上海话也是smart的。老妈因为职业的关系会讲上海话,每每使用,听到的人都以极其艳羡的眼神传达“你是上海人啊!”的讯息。
所以地道的上海人更是始终把上海话挂在嘴边,就连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也讲上海话,真让我诧异,在南京就算普通话再差的人憋也要憋出“南普话”来呀。在我这个外地人看来就是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太强。家访时一个爸爸(不是上海人)硬是憋出不怎么样的上海话跟我说,他以为我是上海人,我对他直接了当地说我是南京人,不会讲上海话。
在上海呆的时间久了,对上海话更加了解了才发现其实上海话很土的,很多用语和老南京话一样,年轻的南京人已经不用了,比如:
厉害、伟大、灵光——“来斯”(读音来塞)。我所任教的上海学校里的一位老教师在教《董存瑞》时问学生“董存瑞来斯吗?”全班答“来斯!”被传为笑谈。
厉害——“激棍”,这个词的意思我不能完全表达,反正是程度很大。
两者相关——“搭嘎”。
给你——“把侬”,用南京话讲“把你”俨然就成苏北人了。
抹布——“揩布”(读音卡布),擦——“揩”当我第一次在上海的班上让同学擦桌子时他们竟然嘿嘿笑,我告诉他们用普通话讲“揩”才好笑。
学校——“学堂”(读音窝当)让我联想到清朝的半瓢头。
还有上海人B念“鼻”,D念“笛”,同事讲CAD为“西A笛”我愣是反应了一会儿。
上海闲话有些气虚
丁三郎,上海人
小时候,我普通话讲得呱呱叫,同学羡慕得要死,跟我学普通话这种外语,回家就给她妈狠揍了一顿。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因为我念书的时候甚至上海的学校还没有推广普通话,连老师上课都讲方言。讲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当时对任何一个在上海居住的人来说,是一种荣耀。往往在一个气派的商业街,一个神采飞扬的中年妇女连指带骂将一连串沪语段子丢向一个外地农民老伯的时候,那是一种多么具有扑倒性的凌辱力?以至于外地老伯,眼睛就看着中年妇女继续喝骂,乃至妇女扬长而去。耳边久久回响沪语的响亮语音,良久反应过来是骂什么,也只能干跺脚。
等我长到会讲上海话的时候,更不愿意讲。不知为什么,觉得上海话除了充满霸道和鄙视之外还有一讲出口的虚伪。我讲真话的时候,全部不用上海闲话,而是用普通话。其实用“虚伪”这个谴责性质的词语很霸道,但上海话一说出口多少有些气虚那是有的。尤其是现在,情形和当年相反,上海话语音中的特殊骄傲完全已经给消磨了。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你如果习惯讲上海话就显得乡土气,尤其对方如果是海龟或者台湾同胞,对你一出口的乡下话就显得鄙夷万分。我知道那些台湾人或者美国佬虽然没有鄙陋到当面用语音伺候你,但在心里面油然感受到一种来自高级地区的歧视。处境如同当年老农面对上海妇女。
以前有一段时间,开会便是我的工作,上级领导是老上海,习惯用上海话读稿子。因为使用普通话这些个老人就是洋泾浜。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重新体会到上海话的语音魅力,因为你用普通话主持会议的话,尤其是在一群上海人中,你就显嫩,没有领导的威风。相反你叫那些老人用普通话主持会议,他们也立刻变成土鳖。因为读那些言不由衷的报告用一说出口多少有些气虚的上海话那就是负负得正。用普通话就完全没有办法将言不由衷读到慷慨激昂。
上海话多少有些气虚,也决非我夸张,就说上海有一条黄浦江吧,不管你用沪语还是国语,黄浦江说的都不那么响亮。在上海的俗语里面,常见的一句便是跳黄浦江。谁说出来他要跳黄浦,人一听就感觉到这是窝囊废。但你要是东北人,你们要跳江,无论是黑龙江,还是松花江,都可以说得字正腔圆,义无反顾。你们的自杀无论怎么听起来都像个烈士,叫人忍不住喝彩。在上海话的气虚下面,连自杀都不体面。
但是其实,一直也被人深重误解为窝囊废的上海人,尤其是南市区人,曾经的曾经,整个非洲大陆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这小小一个区人多,一个平方挤三个人。那是一种什么情形?所以上海人不得不虚伪一点。讲话也不得不虚一点。讲到海纳百川的时候,山东人海南人可以面朝大江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上海人面朝的是隔壁邻居家鸡棚一样的亭子间。所以一讲到海纳百川的时候,上海人就容易将现实的狭小联系起来,怎么也做不到理直气壮。有人说上海是一种东西结合的石库门文化。而不才和坊间达成的看法:石库门文化是一种广告文化,不属于上海的大多数。上海沉默的大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亭子间文化。身处一百年亭子间文化的上海人不得互相虚伪一点。要是都要求我们言语直接一点,加强发展雄浑有力的语音,那么每天挤在一起的上海人之间,整日不鸡飞狗跳才怪,也无处可逃,你叫上海人还如何生存?
就算现在大量的猪笼鸡棚不见了,变成了依旧大量群居的新公寓,你说我们可能几年没见过面的邻居之间是不是要依旧虚伪和客套一点?小时候的事情依旧很有说服力,邻居张大妈养了很多鸡,隔壁王老伯养了一只猫。白天鸡拉了很多屎在王家和张家公用的门口。王老伯看到了一句激烈的话都没有,老上海讲话的表达都很婉转。王老伯通过二个小时的努力促使张大妈良心发现主动打扫了门口。但是王老伯觉得张大妈使他浪费了很多精力口舌。于是晚上张家吃鸡的时候老王串门扫走一只鸡腿。第二天张大妈就用扫帚把老王养的猫给打跑了。但是邻里之间尽管总有些疙瘩事,难免吵架。而吃亏的总是畜生,波及不到人类。两家要么一直能压着不撕破脸皮,真要吵起来积压的力量爆发那也是惊天动地。但地方小,五邻六舍因此统统半夜睡不着觉,这个时候想闹大,周围邻居也会加入制止。所以其实上海生活从前是很安全的,完全见不到打架,大家通过语音就解决了。
从这一点共存精神看,换成你们东北或者外地人因住亭子间而争斗起来,恐怕不仅畜生遭殃,更是人类要毁灭。
说笑,打住。
上海闲话,上海肌理
陈乐,安徽人
我认为上海话是一种有防守性攻击力的语言。不过不仅仅是上海话,老北京土话我感觉同样也有。
我1999年从安徽考入上海某高校。进大学时全班接近60人,一半是上海人,还有一部分是回沪知青子女,结果上海话成了班里的通用语言。
我被任命为班长。“执政能力”不足的我只能拼命学上海话。开学之后,几乎没有听什么课,而是每节课都有意坐在几个上海男生前面一排,默默听。听力课持续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基本能听懂了。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第一语言已经成了普通话。只有面对父母的时候,家乡话才会顺势而出。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上海工作。时至今日,我说的普通话怎么听都带着浓重的上海味。而且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已经越来越多地沾染上了上海文化的气息,很多东西甚至是我非常不喜欢也很警惕的。
有一次妈妈走亲戚带回一张表,是上海远亲们的联络方式,大概有那么六七个人。我看了那张表一眼就断言,混得都不怎么样啊。妈妈问,你怎么知道?
我指着表说:"你看,杨浦的、闸北的、普陀的,没有静安、徐汇、黄浦的。你再看住的地方,404,604,都是老公房。都是04的,说明一梯四户,一梯四户的房子都很差啊。杨浦、闸北、普陀三区在上海传统中穷人为多,而静安、徐汇、黄浦则相反,上海人叫‘上只角’”。
我妈妈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我心里最阴暗最隐秘的东西,但这是标准的上海人的精明。如果我当初不考上海的学校,不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我是绝对学不会这样的思维方法。我的思维已经深入了上海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