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谈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技工院校加强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做到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是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技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技工院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端人才的基地,是教育和帮助学生努力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的加剧,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去其专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技工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技工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形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斗欧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中充分暴露出在技工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技工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除掌握应有的高技能知识外,得到更全面的进步发展,从而具备健全的人格。
  在校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健康成长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怎样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是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因而,就现状而言,技工院校中道德、心理和艺术教育的薄弱极易使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甚至悔恨终生。可以这样说,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是摆在技工院校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
  目前的技工院校多为工科类型,人文素质教育比重较轻,要使二者并重也决非易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作用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知识的学习,提升人文精神,可以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做得直,让人加深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就人文学科来讲,既非实用性又非盈利性,也非生产性。但人文学科却可以造就健全的人格,为变革客观世界提供能量和内驱力。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价值体系呈多元化态势。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起主导作用,从而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及实践活动。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技工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具备效率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术教育则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辩的理性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来考虑,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与技术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对二者任何一方的偏颇,均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以往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已广泛被人们所重视,淡化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残缺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掌握职业技能知识,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必将成为职业技术和技工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它将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达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注重在技工院校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并开好这方面的课程。
  三、积极开好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
  技工院校在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选准课程。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例如,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欣赏”、“美学艺术”、“公共关系”、“心理健康”等课程,让学生从全方位加以了解和认识,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大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挖掘自身的潜能等等。
  当前是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未雨绸缪。只有不断地给技工教育注入活力,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的技工教育才会日新月异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
期刊
摘 要:杨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是我国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村宅四旁和生态防护林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我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杨树生长,发展潜力巨大,是在短期内改变缺材状况与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杨木已成为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造纸、火柴、卫生筷和包装业的重要工业原料。本文通过对杨树的介绍,详细分析了杨树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旨在号召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我国杨树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势在必行,必须正确认识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影响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对策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理论探讨;实践    21世纪任职教育需要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柔性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学员能够终身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园林的审美需求,大树移植将逐渐成为园林植物栽植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大树移植时,往往存在成活率低、枝务干枯、死亡等现象,影响栽植效益和绿化美化效果。因此,掌握正确的移栽后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树;移植;管理    大树移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树木本身又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选树、起挖、吊装
期刊
摘 要:学校由各个班级组成,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是学校领导对学生开展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沟通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联系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桥梁。做好班主任工作,对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才兼备;塑造心灵;明确规划;心理素质     学校由各个班级组成,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
期刊
.摘要:企业借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而我国的企业借贷却一直由央行明令禁止,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法院对企业借贷纠纷的公正处理,从而使企业遭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悖。因此我国应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为指导,科学地认识、评价、对待企业借贷,反思、废止企业借贷禁令,并在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基础上,实行企业借贷意思自治。在借贷禁令
期刊
摘 要:篮球运动在小学还属于一个启蒙阶段,因为年龄、身高、性别等因素,在小学一般体育教学中,有关的篮球教学很少。其实球类项目在小学阶段是颇受学生们喜爱的,只是缺乏一种适当的指导和启发。虽然篮球技术种类繁多,有些难度较大,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在篮球教学中本着以快乐篮球的原则,以篮球为载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游戏为方式就可以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运用比赛的方式点
期刊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计算机有关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课程    由于历史的、观念的、条件的原因,学校的大部分课堂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是教学
期刊
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课业负担随之减轻,对此举,有人欢呼有人忧,少数学生家长认为,他们负担减下来了,成绩也减下来了。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减负不减质,但多数农村中小学确实是减了负,但却没有改变办学观念,特别是乡镇中学,取消一切考试后,学生没有压力,课内不爱学,课后不学,多余时间游荡生事,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家长又怎能不担心呢?素质教育如此推行下去又怎能振兴中华教育?有个别老师甚而怀疑减负的决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