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势在必行,必须正确认识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影响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对策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理论探讨;实践
21世纪任职教育需要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柔性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学员能够终身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发展学员的主体性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发展学员的主体性,为每个学员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学员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建立选课制度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员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某一大类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出必修课的种类、数量以及必须修满的学分数,以保证学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要确定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二是在学分的计算上要体现出考试成绩和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即:实际学分数=规定学分数×成绩×权重,以避免学员盲目选修课程。三是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允许学员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打通各个专业的学习渠道,使任职教育向复合型、多技能方向发展。四是加大选修课的课程门类,如果选修课的数量不足,学员就无课可选,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是保证学分制正常运行的关键;选修课的内容应涉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新兴科学、艺术科学和体育科学等多个方面[1]。
二、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避免因学员任意选修可能导致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系统和不完整的弊端。一是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二是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模式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模块设计,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为基础推进改革。三是进行专业整合与设置学习模块。构建的教学计划是按专业大类来制定的,同一大类的专业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程按市场专业需要设定活模块,以限选课形式实施。
三、建立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就是打破学年制学员固定学制年限,学员可以适当提前或滞后毕业,为学员创设多条成才的途径。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在规定学制年限内能提前修满学分的学员,应鼓励其选修第二专业课程,加快学习进度,多拿学分,经学校批准可提前毕业。对于在规定学制年限内较难修满学分的学员,可以少选课程、选低要求课程、重修部分课程、减缓学习进度、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以取得毕业资格。对于部分课程或内容,学员认为通过自学可以掌握者,可申请免修,提前取得学分。必修课考核不及格必须重修。选修课考核不及格,可以重修多次,也可另选课程。同时,取消补考,推行课程重修制度,直到及格。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2]学员学籍最长保留5年。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员,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四、完善运行机制
首先,创立学员选择教师的听课制度,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此项改革,争取在主干课程实行教师挂牌讲课、学员选择教师听课的竞争机制,使学分制建立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任选课管理细则,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员能够按要求获得足够的任选课学分;制定免修、免试课程管理细则,将学员经自学取得的合格成绩、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成绩、通过社会职业资格鉴定、边工作边学习取得的合格成绩等,纳入免修、免试范围,统一认定学分,统一进行管理,为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拓宽知识面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加强师资建设
实行学分制,开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必然会对传统的单一学科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及其发展动态,而且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的以及一些其他新兴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保证所开设的选修课系列化、规范化、模块化和微型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1页)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去高等院校进修,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生产管理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
六、实施教考分离
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沦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学员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员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七、更新管理手段
学分制的实行需要教务人员精于管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充分体现出学分制的特色。配合选课工作,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更新教学管理手段。选课的多样性,导致了教务管理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必须摒弃落后的手工操作,更新教学管理手段,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其中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任务下达、学期课程编排、学员选课、教室管理、成绩统计、学分及学分绩点的换算、毕业资格、教师工作量等。另外要组织力量,研制学分制管理软件,使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束剑华、戴洪生、杨祖衡.试论任职学分制的弹性[N].职业技术教育,2011,(3).
[2]李志义.学分制如何不走入困境[N].中国高等教育,2011,(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理论探讨;实践
21世纪任职教育需要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柔性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学员能够终身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发展学员的主体性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发展学员的主体性,为每个学员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学员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建立选课制度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任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员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某一大类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出必修课的种类、数量以及必须修满的学分数,以保证学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要确定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二是在学分的计算上要体现出考试成绩和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即:实际学分数=规定学分数×成绩×权重,以避免学员盲目选修课程。三是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允许学员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打通各个专业的学习渠道,使任职教育向复合型、多技能方向发展。四是加大选修课的课程门类,如果选修课的数量不足,学员就无课可选,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是保证学分制正常运行的关键;选修课的内容应涉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新兴科学、艺术科学和体育科学等多个方面[1]。
二、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避免因学员任意选修可能导致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系统和不完整的弊端。一是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二是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模式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模块设计,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为基础推进改革。三是进行专业整合与设置学习模块。构建的教学计划是按专业大类来制定的,同一大类的专业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程按市场专业需要设定活模块,以限选课形式实施。
三、建立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就是打破学年制学员固定学制年限,学员可以适当提前或滞后毕业,为学员创设多条成才的途径。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在规定学制年限内能提前修满学分的学员,应鼓励其选修第二专业课程,加快学习进度,多拿学分,经学校批准可提前毕业。对于在规定学制年限内较难修满学分的学员,可以少选课程、选低要求课程、重修部分课程、减缓学习进度、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以取得毕业资格。对于部分课程或内容,学员认为通过自学可以掌握者,可申请免修,提前取得学分。必修课考核不及格必须重修。选修课考核不及格,可以重修多次,也可另选课程。同时,取消补考,推行课程重修制度,直到及格。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2]学员学籍最长保留5年。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员,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四、完善运行机制
首先,创立学员选择教师的听课制度,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此项改革,争取在主干课程实行教师挂牌讲课、学员选择教师听课的竞争机制,使学分制建立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任选课管理细则,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员能够按要求获得足够的任选课学分;制定免修、免试课程管理细则,将学员经自学取得的合格成绩、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成绩、通过社会职业资格鉴定、边工作边学习取得的合格成绩等,纳入免修、免试范围,统一认定学分,统一进行管理,为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拓宽知识面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加强师资建设
实行学分制,开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必然会对传统的单一学科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及其发展动态,而且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的以及一些其他新兴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保证所开设的选修课系列化、规范化、模块化和微型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1页)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去高等院校进修,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生产管理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
六、实施教考分离
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沦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学员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员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七、更新管理手段
学分制的实行需要教务人员精于管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充分体现出学分制的特色。配合选课工作,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更新教学管理手段。选课的多样性,导致了教务管理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必须摒弃落后的手工操作,更新教学管理手段,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其中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任务下达、学期课程编排、学员选课、教室管理、成绩统计、学分及学分绩点的换算、毕业资格、教师工作量等。另外要组织力量,研制学分制管理软件,使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束剑华、戴洪生、杨祖衡.试论任职学分制的弹性[N].职业技术教育,2011,(3).
[2]李志义.学分制如何不走入困境[N].中国高等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