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衔接,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经典议题,该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初中和高中均依通史体例进行教学,所以当教师讲述中外历史的时候,难免会面对两个学段内容的重复问题,怎样避免重复是教学衔接的本质。虽然当前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依时序主题进行编排,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方面则打破了时序,直接依专题进行编排,但内容重复的问题依然没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引導观念变化
与初中阶段比较起来,高中时期要求学生具有更加主动的学习观念,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保持着初中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减缓速度,降低难度,让学生得以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知识容量及教学模式要求,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主动地积累更深层次的知识,使之提升学习质量。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越到位,越能够让学生在衔接初高中历史时减少从被动到主动的不适感与焦虑感,为此,教师需要具备足够强的责任心,主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例如,当教学至“鸦片战争”有关内容时,教师可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上来,避免在教学中采取单一标记重点并要求死记硬背的做法,如教师可以首先将“茶叶”与“罂粟”两种植物的图片引入课堂上来,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这两种植物吗?”等到学生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为其讲述相关的故事:1840年夏,在英国议会上出现了一次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正是茶叶与罂粟这两种植物,前一种植物是英国人的刚需产品,后一种植物则被中国人强烈抵制。两种植物和这场争论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命运,直接引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史也从这一年开始。讲到这里,学生便会产生困惑:植物与国家政策有什么关系?当中国政府意识到这种关系时,采取了什么对策?并造成了哪些影响?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会对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起到调动作用,为自主高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思维成长
和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比较起来,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更需要的是对史料的辨析和论证,并产生与史实有关的推断,同时学会查证史料是否真实有效,对思维逻辑合理性等做出检验,这些都属于思维成长的具体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对这些思维成长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分别完成对应的任务,最终实现历史认知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从而意识到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相同点及相异点。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促进思维成长的效果,需要让学生看到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在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之后,建立起不同层次信息的联系,乃至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这样的要求其实很高,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指导,只有有了教师的帮助,才会让学生的思维成长过程更加顺利。
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查证史料是否真实有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从史料中分析历史人物一言一行背后的历史意蕴,在典型的对话、事件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从而印证史料的真实性。若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否能够成为史料,该问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可在思考后得到结论: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必然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想法,所以无法将其作为史实直接采纳,然而却依然可以将其视为作者所处创作年代的历史认知参考。
三、实现内容交汇
最后,教师要对教学衔接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适时、适当地复习初中知识,做好两个阶段教材内容的比较与衔接。这里,我们尝试以《两极世界的形成》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说明实现内容交汇的具体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能够看到:初中教材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侧重于描述两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史实并用故事或者漫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其中涉及了杜鲁门主义、北约与华约、美苏争霸等知识点,直观形象的特点比较突出,而在高中教材里面,本课分为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以及“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几个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探讨两极格局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两极格局产生后又造成了哪些影响?
教材在编写上凸显了帮助学生提升探究历史与解读历史能力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到内容上与初中历史教材出现重复是难以避免的,而且这种重复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它可以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衔接的思考,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怎么突出这一效果,正是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极”字开始思考:这里的“极”字是什么意思?“两极”和“两极世界”所指分别是什么?两极之中的美国与苏联,近代以来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利用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设计形式,学生可对初中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避免了直接课前导入的突兀、生硬问题,同时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自觉梳理了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多个方面对抗措施等内容,这种内容深化的做法,防止了简单重复学习给学生造成的困扰。
总而言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于历史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增长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非常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观念、思维、内容几个方面做好指导,帮助学生衔接于初中历史,又不受限于初中历史,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提升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一、引導观念变化
与初中阶段比较起来,高中时期要求学生具有更加主动的学习观念,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保持着初中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减缓速度,降低难度,让学生得以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知识容量及教学模式要求,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主动地积累更深层次的知识,使之提升学习质量。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越到位,越能够让学生在衔接初高中历史时减少从被动到主动的不适感与焦虑感,为此,教师需要具备足够强的责任心,主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例如,当教学至“鸦片战争”有关内容时,教师可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上来,避免在教学中采取单一标记重点并要求死记硬背的做法,如教师可以首先将“茶叶”与“罂粟”两种植物的图片引入课堂上来,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这两种植物吗?”等到学生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为其讲述相关的故事:1840年夏,在英国议会上出现了一次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正是茶叶与罂粟这两种植物,前一种植物是英国人的刚需产品,后一种植物则被中国人强烈抵制。两种植物和这场争论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命运,直接引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史也从这一年开始。讲到这里,学生便会产生困惑:植物与国家政策有什么关系?当中国政府意识到这种关系时,采取了什么对策?并造成了哪些影响?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会对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起到调动作用,为自主高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思维成长
和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比较起来,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更需要的是对史料的辨析和论证,并产生与史实有关的推断,同时学会查证史料是否真实有效,对思维逻辑合理性等做出检验,这些都属于思维成长的具体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对这些思维成长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分别完成对应的任务,最终实现历史认知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从而意识到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相同点及相异点。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促进思维成长的效果,需要让学生看到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在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之后,建立起不同层次信息的联系,乃至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这样的要求其实很高,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指导,只有有了教师的帮助,才会让学生的思维成长过程更加顺利。
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查证史料是否真实有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从史料中分析历史人物一言一行背后的历史意蕴,在典型的对话、事件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从而印证史料的真实性。若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否能够成为史料,该问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可在思考后得到结论: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必然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想法,所以无法将其作为史实直接采纳,然而却依然可以将其视为作者所处创作年代的历史认知参考。
三、实现内容交汇
最后,教师要对教学衔接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适时、适当地复习初中知识,做好两个阶段教材内容的比较与衔接。这里,我们尝试以《两极世界的形成》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说明实现内容交汇的具体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能够看到:初中教材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侧重于描述两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史实并用故事或者漫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其中涉及了杜鲁门主义、北约与华约、美苏争霸等知识点,直观形象的特点比较突出,而在高中教材里面,本课分为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以及“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几个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探讨两极格局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两极格局产生后又造成了哪些影响?
教材在编写上凸显了帮助学生提升探究历史与解读历史能力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到内容上与初中历史教材出现重复是难以避免的,而且这种重复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它可以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衔接的思考,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怎么突出这一效果,正是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极”字开始思考:这里的“极”字是什么意思?“两极”和“两极世界”所指分别是什么?两极之中的美国与苏联,近代以来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利用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设计形式,学生可对初中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避免了直接课前导入的突兀、生硬问题,同时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自觉梳理了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多个方面对抗措施等内容,这种内容深化的做法,防止了简单重复学习给学生造成的困扰。
总而言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于历史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增长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非常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观念、思维、内容几个方面做好指导,帮助学生衔接于初中历史,又不受限于初中历史,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提升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