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现代社会的交际交往需要人们较好地驾驭公共语言。应社会之需,高等院校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多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通话教学过于注重声、韵、调的发音辨正而忽略口语表达训练,使应试者在“说话”项测试中失分较多,也暴露了我们的普通话教学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不足。本文旨在总结归纳“说话”项测试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让学生“能说”、“敢说”、“会说”、“乐说”,使普通话教学起到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表达;强化训练;测试
作者简介:杨宜三(1958-),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普通话与方言;邹兰芝(1963-),女,河北东光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部,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普通话与方言。(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5年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创建普通话达标校的可操作性方案研究”的研究成果。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1994年,国家提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要求对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进行检测和评定。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2000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其中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不低于二级乙等水平,而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岗位不低于一级乙等水平,并从1995年起在这些岗位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由此可见,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已成为某些岗位上岗的必备条件。
由普通话测试内容的分值分配可见,第四项“说话”分值最高。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认为普通话教学注重的是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程度,而对普通话“说”的训练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应试者在测试第四项失分较多。
随着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开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普通话教学课程,并对在校生进行普通话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为评价学生运用普通话能力提供了一个标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2年对在校生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累计测试学生达1.5万余人次。在过去的测试实践中,应试者在进行第四项“说话”测试中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各类问题,笔者此文意在对“说话”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
一、问题分析
关于“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为“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此表述对普通话的测试形式、测试要求和测试重点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没有文字凭借”、“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标准程度”。但在近年的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测试与大纲要求存在偏差,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1.以“背”、“读”代“说”
“说话”测试的是应试者在没有文字依据情况下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测试实践中,因为背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饰许多语音错误与缺陷,没有文字依据的单向说话还可能会因紧张心理,而出现词汇、语法不规范的错误。因此,有不少学生是将提前准备好的稿子背熟,在“说话”项测试时以“背”代“说”,这样就在语音面貌上增加流畅度,并避免词汇语法错误。根据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表现”扣0.5或1分,“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扣1到2分。应试者如果不背稿子,而是按正常的普通话语音状态表达,那么因语音失误和词汇、语法不规范的失分有可能比背稿子失分更多。
过去的人工测试,应试者面对的是两个测试员,准备好的稿子只能背,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机辅测试方式后,有些应试者干脆在网上搜到成篇的“说话”内容,将其下载到手机或MP4上,对着电脑将三分钟“说话”彻底变成朗读。这就使“没有文字凭借”的限定落空,应试者表现的是一种与应试者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不相吻合的“虚假”语音面貌。
2.无效话语
无效话语大多在机辅测试中容易出现,以往的人工测试,要求说满三分钟,但时间的剩余量不在应试者视线内,说话何时停止要听测试员的指令。说话内容虽是以应试者单向说话为主,但遇到应试者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原因临时中断说话的情况,测试员还可以给以适当的提示,对其予以引导,使应试者能继续完成测试。机辅测试真正成了应试者的单向说话,而且电脑下面的时间条使应试者能够看到自己还差多少时间,当其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看剩余时间又不知如何填充,就常出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诸如读秒、与测试无关的自言自语、多遍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反复读电脑页面提示语等现象。这种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被称为无效话语,如“我的话说完了,时间怎么还不到啊”,“还有九秒、八秒、七秒……”
3.离题与雷同
普通话测试共有说话题目40个,有些应试者往往用一个内容套用在多个话题上,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如《我向往的地方》、《我熟悉的地方》、《我的家乡》、《难忘的旅行》等话题,就有应试者只开头两三句用自己的语言,便把话题转到同一个内容上,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的却是一个内容,造成雷同。更有甚者,有应试者将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的朗读作品整体拿来,套在以上话题上。在测试实践中,更严重的是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学习生活》,有应试者开篇说两句诸如“我喜欢流行歌曲”、“我喜欢诗词”、“学习之余读课外书”等,随之便背诵大段的歌词、多首古典诗词、现代长诗或别人的文章,以此来填充说话项测试的三分钟时间,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是普通话测试中“说话”一项发现总结的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我们的评分标准有待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应试者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也给我们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普通话教学除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需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对策
“说话”是一个应试者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应变技巧等素质的综合反映,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知识储备是保证,应变能力是关键。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大多把语音训练作为训练重心,局限在语音辨正的圈子里,忽略了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别。如某些方言区学生,在朗读时不存在明显的声韵调问题,但在无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往往会在词汇语法方面显露出方言特色和逻辑思维问题。
1.大学语文与普通话教学互补
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对阅读文本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与普通话教学在“语言规范”要求上是重合的。国家对语言课教师普通话等级的要求是必须达到一级乙等,有些担任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师本身就具有省级测试员资格,所以利用“大学语文”课教学提高普通话水平属顺水之舟,具有天然的方便条件。就“说话”训练一项,大学语文教材可谓是古今中外美文集萃,系统的文史知识和各种典故常识丰富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以阅读促说话,重视语文课的诵读教学,通过诵读重点训练停顿、重音、语速快慢和语调情感的把握。再引导学生以口语形式对文学作品从写作特点、语言艺术、主题思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对学生的“说”在发音、吐字、语句,态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在学生“说”中发现问题,再予以指导。
2.多种形式强化训练,拓宽训练内容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说话”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测试规定的40个话题范围,拓宽说的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相结合。表达能力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就不难面对测试的40个话题。如结合电视台热播的影视作品或特意安排学生观看经典影视作品,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再利用课上或课外活动,要求每人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对作品进行复述、概括、谈观后感,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对作品做出多角度的评价、欣赏。由对影视作品的复述还可推广到对阅读作品的复述。学生的阅读是非常广泛的,要求学生把他们依自己兴趣阅读的内容在全班复述,这不仅使复述者得到口语表达训练,而且还能使一人阅读全班受益,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就是一个不小的知识库。这样,学生除得到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外,其综合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着实能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3.开展有兴趣的系列活动
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大型活动,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准备,参赛选手通过层层选拔,结果是少数人讲多数人做听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型活动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不能让所有人得到锻炼。日常生活有着丰富的谈资,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如以即兴话题形式,开展每日一讲活动,让那些达不到参赛水平无缘登台表演的学生也有“说”的机会。各种节假日、重大新闻事件、当日所见所感、雨雪风云、花草树木均可入题。讲自己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话题采取即兴式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使学生乐于表达,不产生厌倦情绪。比如接连不断的体育赛事,让体育爱好者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跃跃欲试。诸如世界风云、大型庆典、自然灾害等等,新闻每天发生,也就有永不陈旧的话题。
4.抓重点对象强化训练
普通话教学在发音训练方面针对不同方言区的方音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纠正方案,同样,口语表达训练,也需根据不同方言区的用词和语法特点,制定具体训练方案。我院生源覆盖全国七大方言区,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就一个话题进行口语表达时,往往习惯性地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被称为粤方言的广州话,分布在广东、广西的东南部和香港、澳门。语法方面的问题如:粤方言将“你先走”说成“你走先”、将“看见了”说成“有看见”。普通话的“你比我早来十五分钟”广东方言说成“你到早我十五分钟”。普通话的“不知道”在某些方言中说成“知不道”。词汇方面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方言分布更广,如东北、河北、河南、西北等部分地区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啥”;普通话中的“厨房”在河南方言中被称为“厨屋、灶火”;普通话的“好、行”在某些方言中被说成“中”;“怎么办”在河南方言和东北方言中说成“咋办、咋整”。湖北阳新方言中仅“父亲”称谓就有十几种之多;河北有部分县市将普通话的“早晨”说成“早清儿”、“昨天”说成“夜个儿”、“下午”说成“后半晌儿”等等。还有逻辑思维不严密的问题,如“我爸妈小时候对我可好了”等等。凡此种种,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方言特点,进行分组训练,将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集中纠正偏差,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教学,发音标准是基础,词汇语法规范是归宿。在测试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语句连贯,意思完整;内容具体,有条理性。用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语句连贯,用词恰当。”“说话”训练要培养学生“能说”、“敢说”、“会说”、“乐说”,“说”才是普通话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广作.普通话培训与测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朱道明.普通话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杜伟东.普通话朗诵教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4]周思缔,黄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8).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表达;强化训练;测试
作者简介:杨宜三(1958-),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普通话与方言;邹兰芝(1963-),女,河北东光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部,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普通话与方言。(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5年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创建普通话达标校的可操作性方案研究”的研究成果。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1994年,国家提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要求对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进行检测和评定。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2000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其中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不低于二级乙等水平,而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岗位不低于一级乙等水平,并从1995年起在这些岗位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由此可见,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已成为某些岗位上岗的必备条件。
由普通话测试内容的分值分配可见,第四项“说话”分值最高。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认为普通话教学注重的是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程度,而对普通话“说”的训练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应试者在测试第四项失分较多。
随着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开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普通话教学课程,并对在校生进行普通话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为评价学生运用普通话能力提供了一个标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2年对在校生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累计测试学生达1.5万余人次。在过去的测试实践中,应试者在进行第四项“说话”测试中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各类问题,笔者此文意在对“说话”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
一、问题分析
关于“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为“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此表述对普通话的测试形式、测试要求和测试重点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没有文字凭借”、“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标准程度”。但在近年的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测试与大纲要求存在偏差,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1.以“背”、“读”代“说”
“说话”测试的是应试者在没有文字依据情况下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测试实践中,因为背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饰许多语音错误与缺陷,没有文字依据的单向说话还可能会因紧张心理,而出现词汇、语法不规范的错误。因此,有不少学生是将提前准备好的稿子背熟,在“说话”项测试时以“背”代“说”,这样就在语音面貌上增加流畅度,并避免词汇语法错误。根据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表现”扣0.5或1分,“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扣1到2分。应试者如果不背稿子,而是按正常的普通话语音状态表达,那么因语音失误和词汇、语法不规范的失分有可能比背稿子失分更多。
过去的人工测试,应试者面对的是两个测试员,准备好的稿子只能背,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机辅测试方式后,有些应试者干脆在网上搜到成篇的“说话”内容,将其下载到手机或MP4上,对着电脑将三分钟“说话”彻底变成朗读。这就使“没有文字凭借”的限定落空,应试者表现的是一种与应试者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不相吻合的“虚假”语音面貌。
2.无效话语
无效话语大多在机辅测试中容易出现,以往的人工测试,要求说满三分钟,但时间的剩余量不在应试者视线内,说话何时停止要听测试员的指令。说话内容虽是以应试者单向说话为主,但遇到应试者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原因临时中断说话的情况,测试员还可以给以适当的提示,对其予以引导,使应试者能继续完成测试。机辅测试真正成了应试者的单向说话,而且电脑下面的时间条使应试者能够看到自己还差多少时间,当其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看剩余时间又不知如何填充,就常出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诸如读秒、与测试无关的自言自语、多遍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反复读电脑页面提示语等现象。这种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被称为无效话语,如“我的话说完了,时间怎么还不到啊”,“还有九秒、八秒、七秒……”
3.离题与雷同
普通话测试共有说话题目40个,有些应试者往往用一个内容套用在多个话题上,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如《我向往的地方》、《我熟悉的地方》、《我的家乡》、《难忘的旅行》等话题,就有应试者只开头两三句用自己的语言,便把话题转到同一个内容上,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的却是一个内容,造成雷同。更有甚者,有应试者将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的朗读作品整体拿来,套在以上话题上。在测试实践中,更严重的是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学习生活》,有应试者开篇说两句诸如“我喜欢流行歌曲”、“我喜欢诗词”、“学习之余读课外书”等,随之便背诵大段的歌词、多首古典诗词、现代长诗或别人的文章,以此来填充说话项测试的三分钟时间,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是普通话测试中“说话”一项发现总结的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我们的评分标准有待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应试者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也给我们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普通话教学除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需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对策
“说话”是一个应试者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应变技巧等素质的综合反映,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知识储备是保证,应变能力是关键。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大多把语音训练作为训练重心,局限在语音辨正的圈子里,忽略了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别。如某些方言区学生,在朗读时不存在明显的声韵调问题,但在无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往往会在词汇语法方面显露出方言特色和逻辑思维问题。
1.大学语文与普通话教学互补
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对阅读文本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与普通话教学在“语言规范”要求上是重合的。国家对语言课教师普通话等级的要求是必须达到一级乙等,有些担任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师本身就具有省级测试员资格,所以利用“大学语文”课教学提高普通话水平属顺水之舟,具有天然的方便条件。就“说话”训练一项,大学语文教材可谓是古今中外美文集萃,系统的文史知识和各种典故常识丰富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以阅读促说话,重视语文课的诵读教学,通过诵读重点训练停顿、重音、语速快慢和语调情感的把握。再引导学生以口语形式对文学作品从写作特点、语言艺术、主题思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对学生的“说”在发音、吐字、语句,态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在学生“说”中发现问题,再予以指导。
2.多种形式强化训练,拓宽训练内容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说话”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测试规定的40个话题范围,拓宽说的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相结合。表达能力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就不难面对测试的40个话题。如结合电视台热播的影视作品或特意安排学生观看经典影视作品,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再利用课上或课外活动,要求每人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对作品进行复述、概括、谈观后感,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对作品做出多角度的评价、欣赏。由对影视作品的复述还可推广到对阅读作品的复述。学生的阅读是非常广泛的,要求学生把他们依自己兴趣阅读的内容在全班复述,这不仅使复述者得到口语表达训练,而且还能使一人阅读全班受益,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就是一个不小的知识库。这样,学生除得到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外,其综合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着实能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3.开展有兴趣的系列活动
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大型活动,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准备,参赛选手通过层层选拔,结果是少数人讲多数人做听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型活动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不能让所有人得到锻炼。日常生活有着丰富的谈资,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如以即兴话题形式,开展每日一讲活动,让那些达不到参赛水平无缘登台表演的学生也有“说”的机会。各种节假日、重大新闻事件、当日所见所感、雨雪风云、花草树木均可入题。讲自己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话题采取即兴式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使学生乐于表达,不产生厌倦情绪。比如接连不断的体育赛事,让体育爱好者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跃跃欲试。诸如世界风云、大型庆典、自然灾害等等,新闻每天发生,也就有永不陈旧的话题。
4.抓重点对象强化训练
普通话教学在发音训练方面针对不同方言区的方音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纠正方案,同样,口语表达训练,也需根据不同方言区的用词和语法特点,制定具体训练方案。我院生源覆盖全国七大方言区,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就一个话题进行口语表达时,往往习惯性地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被称为粤方言的广州话,分布在广东、广西的东南部和香港、澳门。语法方面的问题如:粤方言将“你先走”说成“你走先”、将“看见了”说成“有看见”。普通话的“你比我早来十五分钟”广东方言说成“你到早我十五分钟”。普通话的“不知道”在某些方言中说成“知不道”。词汇方面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方言分布更广,如东北、河北、河南、西北等部分地区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啥”;普通话中的“厨房”在河南方言中被称为“厨屋、灶火”;普通话的“好、行”在某些方言中被说成“中”;“怎么办”在河南方言和东北方言中说成“咋办、咋整”。湖北阳新方言中仅“父亲”称谓就有十几种之多;河北有部分县市将普通话的“早晨”说成“早清儿”、“昨天”说成“夜个儿”、“下午”说成“后半晌儿”等等。还有逻辑思维不严密的问题,如“我爸妈小时候对我可好了”等等。凡此种种,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方言特点,进行分组训练,将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集中纠正偏差,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教学,发音标准是基础,词汇语法规范是归宿。在测试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语句连贯,意思完整;内容具体,有条理性。用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语句连贯,用词恰当。”“说话”训练要培养学生“能说”、“敢说”、“会说”、“乐说”,“说”才是普通话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广作.普通话培训与测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朱道明.普通话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杜伟东.普通话朗诵教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4]周思缔,黄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8).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