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开展研究性学习至今,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展开了深入研究,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本文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等信息类专业课程教育领域,并以数据库课程教学为例,论证了在高校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意义,并提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数据库课程
作者简介:彭敦陆(1974-),男,安徽广德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服务计算技术、Web数据管理;霍欢(1979-),女,辽宁沈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XML数据管理。(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000206)的研究成果。
自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系统IDS诞生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数据库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开设了数据库相关课程,从“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到“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流数据管理”等课程。数据库相关课程已在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贯穿了计算机类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由于数据库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及应用突出、教学过程跨越时间长的特点,往往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的数据库教学多数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了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展开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已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阶段,更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1]本文以高校数据库课程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为例,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讨论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提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对如何在计算机类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及特点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正式定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具体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概念指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融合。广义地讲,只要在教学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都可称作研究性学习。[2]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可见,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等学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中心的“听课—记笔记—记忆—考试”简单化、机械化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来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实现学习和研究的统一,与其他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相似,也具备六大明显特征:[3]探索性、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过程性及开放性。
探索性:探索性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灌输式”学习的最明显特征。在数据库系统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方式得到第二手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探索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学习查询优化时,可以让学生写出不同的SQL 语句实现对某一大数据集的查询,根据查询响应时间,提出查询优化的意义,但具体如何优化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
主动性: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讲授、示范源,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被动“复制”上课教师所授知识,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高等学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例如,对B树、B+树、B-树及高维索引(如R-树)的建立及这些索引上的查询可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
实践性:数据库课程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研究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手段,运用多种实践方法,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知识和实践认识的交融和统一,强调知识的掌握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索引有很多种,基于树的索引、基于哈希的索引及位图索引等,每种索引只适合满足一定条件的数据集,但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动手实践比听教师理论分析会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协作性: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解决数据管理及其相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性学习。在这一过程性学习中,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大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综合性、专门性问题时,需要通过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加上教师的启发、激励和指导,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才能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例如,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应用技术理解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类项目设置得不宜过小,应至少有三人以上的团队才能完成为宜。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协作才能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技术的和非技术(如组织交流方面)的问题。
过程性: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以追求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为终极目标,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探索体验。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性学习,实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目标。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不像“灌输式”教学模式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研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为适应国家“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在高等学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顺应了时代需求,在当前信息类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高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数据库课程跨越了从专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可持续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也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发展趋势。
2.在数据库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大学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我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任务,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它使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创造情境中,思维变得敏捷,创新灵感不断被激发。创造性潜能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养成乐于质疑、探究的习惯和努力求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获得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科学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数据库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虽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研究,但组织形式和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知识研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程序与步骤,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采取对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的集体协作式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与小组成员、教师及专家学者之间更充分的交流空间。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共同探讨、互相帮助、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从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建立起信任友爱的团队协作关系。
3.在数据库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观念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教学方式及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教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高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乐趣、动力,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职能转变、学习效果评估提出了新要求。在此,对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职能
近来年,随着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有所变化,但主要观念仍然停留在单纯培养人才的数量上。“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重死记、轻创新,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还占据重要位置。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具体措施。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
实践表明,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采用文献[5]提出的“3+3+3”模式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个“3”指三个“给”,即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第二个“3”指三个“转变”,即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学生的学、从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的系统;第三个“3”是指三个“优化”,即优化师生感情、优化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程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分析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决定了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习效果也会截然不同。[5]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采取了如下两个措施:在教学中注重加强目的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就感”,了解数据库课程的知识内涵及其在生产、生活、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特点自主选择研究题目,让学生完全变成主角,实现主动学习。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学生在选题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发挥指导作用和协调作用,正确地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使其选题具有可操作性、可研究性和科学性。另外,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及结果要及时总结,在表扬与纠正的同时还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采用与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法。例如,在传统教学中采用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这种评判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判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在实施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量化,必须建立一套与该课程相匹配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能力、态度和思维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考虑数据库课程的具体特征。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学生个人或小组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在实施评价时,可以采用一种方案,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如果能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再按照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情况加以评价,则评价的教育功能将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四、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地做到了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实践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样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当然,在数据库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专科生和本科生而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经验,在提出问题初期,难以判断问题是否值得研究,由此感到盲目、无所适从。还有一些研究,看似很好,但与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应用脱节。
研究性学习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种,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切不可忽视其他学习方式的运用,要把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尔,艾兴,陈妙娥.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应提倡的一种学习理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舞蹈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2):61-65.
[4]吴强,李建平,朱建民,等.灵活倡导研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1):63-65.
[5]张璠,王宗林.论工科院校的研究性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21-123.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数据库课程
作者简介:彭敦陆(1974-),男,安徽广德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服务计算技术、Web数据管理;霍欢(1979-),女,辽宁沈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XML数据管理。(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000206)的研究成果。
自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系统IDS诞生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数据库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开设了数据库相关课程,从“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到“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流数据管理”等课程。数据库相关课程已在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贯穿了计算机类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由于数据库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及应用突出、教学过程跨越时间长的特点,往往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的数据库教学多数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了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展开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已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阶段,更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1]本文以高校数据库课程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为例,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讨论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提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对如何在计算机类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及特点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正式定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具体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概念指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融合。广义地讲,只要在教学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都可称作研究性学习。[2]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可见,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等学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中心的“听课—记笔记—记忆—考试”简单化、机械化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来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实现学习和研究的统一,与其他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相似,也具备六大明显特征:[3]探索性、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过程性及开放性。
探索性:探索性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灌输式”学习的最明显特征。在数据库系统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方式得到第二手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探索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学习查询优化时,可以让学生写出不同的SQL 语句实现对某一大数据集的查询,根据查询响应时间,提出查询优化的意义,但具体如何优化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
主动性: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讲授、示范源,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被动“复制”上课教师所授知识,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高等学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例如,对B树、B+树、B-树及高维索引(如R-树)的建立及这些索引上的查询可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
实践性:数据库课程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研究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手段,运用多种实践方法,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知识和实践认识的交融和统一,强调知识的掌握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索引有很多种,基于树的索引、基于哈希的索引及位图索引等,每种索引只适合满足一定条件的数据集,但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动手实践比听教师理论分析会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协作性: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解决数据管理及其相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性学习。在这一过程性学习中,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大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综合性、专门性问题时,需要通过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加上教师的启发、激励和指导,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才能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例如,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应用技术理解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类项目设置得不宜过小,应至少有三人以上的团队才能完成为宜。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协作才能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技术的和非技术(如组织交流方面)的问题。
过程性: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以追求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为终极目标,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探索体验。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性学习,实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目标。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不像“灌输式”教学模式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研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为适应国家“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在高等学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顺应了时代需求,在当前信息类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高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数据库课程跨越了从专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可持续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也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发展趋势。
2.在数据库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大学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我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任务,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它使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创造情境中,思维变得敏捷,创新灵感不断被激发。创造性潜能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养成乐于质疑、探究的习惯和努力求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获得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科学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数据库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虽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研究,但组织形式和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知识研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程序与步骤,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采取对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的集体协作式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与小组成员、教师及专家学者之间更充分的交流空间。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共同探讨、互相帮助、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从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建立起信任友爱的团队协作关系。
3.在数据库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观念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教学方式及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教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高校信息类数据库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乐趣、动力,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职能转变、学习效果评估提出了新要求。在此,对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职能
近来年,随着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有所变化,但主要观念仍然停留在单纯培养人才的数量上。“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重死记、轻创新,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还占据重要位置。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具体措施。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
实践表明,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采用文献[5]提出的“3+3+3”模式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个“3”指三个“给”,即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第二个“3”指三个“转变”,即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学生的学、从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的系统;第三个“3”是指三个“优化”,即优化师生感情、优化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程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分析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决定了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习效果也会截然不同。[5]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采取了如下两个措施:在教学中注重加强目的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就感”,了解数据库课程的知识内涵及其在生产、生活、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特点自主选择研究题目,让学生完全变成主角,实现主动学习。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学生在选题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发挥指导作用和协调作用,正确地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使其选题具有可操作性、可研究性和科学性。另外,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及结果要及时总结,在表扬与纠正的同时还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采用与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法。例如,在传统教学中采用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这种评判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判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在实施数据库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量化,必须建立一套与该课程相匹配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能力、态度和思维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考虑数据库课程的具体特征。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学生个人或小组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在实施评价时,可以采用一种方案,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如果能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再按照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情况加以评价,则评价的教育功能将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四、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地做到了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实践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样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当然,在数据库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专科生和本科生而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经验,在提出问题初期,难以判断问题是否值得研究,由此感到盲目、无所适从。还有一些研究,看似很好,但与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应用脱节。
研究性学习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种,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切不可忽视其他学习方式的运用,要把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尔,艾兴,陈妙娥.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应提倡的一种学习理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舞蹈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2):61-65.
[4]吴强,李建平,朱建民,等.灵活倡导研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1):63-65.
[5]张璠,王宗林.论工科院校的研究性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21-123.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