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和目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行为金融对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从投资者的心理特点、投资者的启发性偏差和系统认知错误和基于心理的投资决策理论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投资行为 心理 偏差 理性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行为金融学借鉴了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以投资者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概念体系,并以此作为行为分析的微观基础。1自信情结这是心理学对决策过程中人的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发现。即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及其他能力。研究发现,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事实证明的成功概率大约只有70%。“自信情结”在股票市场表现的特别突出,该领域中受到良好训练的“专才”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于“平均水平”之上,即使是一般的投资者也都人人相信自己具有更为出色的判断能力,而且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得出俗不群。2避害大于趋利趋害避利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偏好则因人而异。直觉表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首要的考虑是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为获取收益。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3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相互影响力对人的偏好的改变作用十分巨大,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最为突出,这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命题,但经济学科长期以来却忽视该因素的存在。在证券投资领域中,人们往往具有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群体心理理论研究表明,由于个人理性的丧失,使群体智商要远远低于各成员个体智商,结果造成群体行为的发展超乎人们的预期,导致市场循环周期的不规则性。二、投资者的启发性偏差和系统认知错误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结果形成了启发式偏差。启发式偏差使大多数投资者不正确地处理所得信息而犯系统性认识错误,这种认识错误使得市场产生有偏预期,结果导致证券的错误定价。1选择性偏差(eRpresentativeness)“如果某物看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这就是一个带选择性偏差的思维过程。人们总是试图将事件归类为已知类别中的某一典型类,然后在预测过程中过分地强词这种分类,从而具有认为某些事件、报告或发言更重要或者给予它们超过实际价值的更高的权重,而另一些则给予较小的权重。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2显著性思维(Salieney)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会根据事件的发生修正自已原先的决策行为,而这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偏差。对于一些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影响很大的事件,人们通常会高估其发主的概率。例如,飞机失事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一起飞机失事,人们主观上认为的失事概率就大大提高了。3有偏的自我归因(Biasedself一attribution)投资者通常都是过于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从而在判断股票价格时对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过度反应。有偏的自我归因使投资者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特别是当公共信息与他们的个人信息相背时。当公共信息与投资者的个人信息相一致时,投资者的信心增加:但当公共信息与投资者的个人信息不一致时,投资者信心的降低幅度较低。有偏的自我归因指导下的投资行为必然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4锚定效应(Anehoring)錨定效应是指人们趋向于把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人们在作相关数值的预测时,通常会受先前给出的“参考数值”的影响。正是基于对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偏差的分析,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是都是完全理性的,而存在大量的非理性交易者,他们对于证券市场中的某事件,并不能无偏的设定主观概率,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去解读同一信息,不会产主同质的收益率预期,投资者的这些特性,使股价的波动性变大。三、 基于心理的投资决策理论在对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偏差进行认识后,一些心理学家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心理的投资决策理论。态度理论认为投资者经研究发现一个具有成长性的潜力股后,便吸筹建仓,随着该股股价的涨跌,他的好恶情感也随之而起伏波动。情感因素往往起着主要作用,产生了诸如恋股情结等。由于态度的复杂性,心理学家对其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勒温(Lewin,1938)提出场动力以解释态度的形成。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驱动力引起的,而个体的内驱动力由个体与诱发力之间的心理距离共同决定的。如在股市中,有近千种股票,每种股票对于投资者而启,都具有一定的诱发力,尽管有些股票不在投资者的考虑范围,但仍在投资者的心理距离之内。不同股票对投资者产生不同的内驱力,投资者经比较后,最终形成决定投资行为的结果驱力。托曼(oTlman,1959)提出了态度的信念一价值模式。他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态度的信念一价值的心理构建,个体是根据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来决定价值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关心的不是整个客体,而是客体的某些与个体需要相关的特殊方面,如个体在购置房产的问题上,不是考虑整个房产的状况,而是考虑目标房的价格、房形及小区的环境等,这些均是影响购房决策的关键因素。兰卡斯特(Lancasetr,1966)提出特征模式后,人们才把偏好从整个客体中分离出来进行考察。兰卡斯特认为效用主要取决于商品的特征,因为是商品的特征而非商品的数量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因而,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偏好具有某种板块特征的股票。如高科技股、绩优股、并购股、基金股等。信心理论认为,影响股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投资者对于未来股价、盈利与股息变动的认知态度。当市场上多数投资者对股市前景抱乐观态度时,必争相吸筹建仓,拉高股指。不合理的高价,致使股指大跌,反之,如果投资者过分乐观而引起股票恶炒,则会将股价拉升到当投资者对股市前景持悲观态度时,亦会大量抛售股票,尤其在过分悲观态度充斥下,投资者由于盲目抛售股票而使股价过度缩水,信心理论可以说明当经济状况良好而股市疲软,或当经济状况欠佳反而上涨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一种心理是过度自信。人类有过高估计自己技能和预期成功的趋势。马哈吉(Mhaajon,199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一种过高估计一系列事件发生概率的行为。作为投资者,有内在的忘记或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本性,例如错误的投资或融资决策不能从自己过去的投资决策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深了过度自信困惑。参考文献:[1]张元鹏.《投资者真的是理性的吗——行为金融学对法玛的“市场有效假说”的质疑与挑战》.学术界.2015年1月[2]喻淑春、王利伟《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8月[3]饶育蕾.《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4]黄树青.《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论争》.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5]杨惠敏、魏斌.《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和现实运用》.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作者简介:赵凯峰(1992九),男,籍贯: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