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综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管理思想把管理的本质看作是激励、引导人们去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主张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及柔性化的管理理念,以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本文先从历史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定义三个角度对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综述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1-),女,山西忻州人,杭州余杭供电局人力资源科,经济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徐夏芳(1984-),女,浙江绍兴人,杭州余杭供电局人力资源科,主要研究方向:人事档案管理。(浙江 杭州 311100)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在这部学术著作里,德鲁克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区别三个方面展开。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综述
  1.人力资源开发的缘起[1]
  “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术语早在1967年由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授里奥纳德·那德勒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涉及三个领域:与学习者当前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学习,即培训;与学习者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学习,即教育;与学习者所从事的工作无关的学习,即开发。培训﹑教育﹑开发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源开发。[2]
  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综述
  从那德勒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到现在仅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对这一领域的边界的认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那德勒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已经得到了不同场合的验证。他的定义是:第一,由雇主提供的有组织的学习体验;第二,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第三,其目的是增加雇员提高自己在职位上的绩效和发展个人的可能性。[3]
  美国培训与开发学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开发从业人员专业性组织。该组织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对当今的影响是最大的。该组织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是:“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利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等手段来改进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效率。”这一定义将职业生涯开发和组织开发引入了人力资源开发。
  Rothwell于1985年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由组织开展的任何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活动,它把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与满足组织中个人的需求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从而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提高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度。[4]
  Jell W Gilley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为促进工人成长与工作改进,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发展战略而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5]
  Mclagan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训练与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发展三者的综合运用。[6]
  我国人力资源专家简建忠教授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以绩效为取向(performance oriented)和以战略为取向(strategy oriented)的学习活动,绩效取向以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为关注点,战略取向则关注企业长期发展和员工的职业发展。[7]
  潘金云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是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能,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使人具备有效地参与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体力、智力、技能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人力资源的质量不仅以教育和技能来度量,还应按健康、营养标准、生命期望及分配管理资源和进行合理经济决策的能力来度量。[8]
  廖泉文教授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包括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得以提高和开发的过程。而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特定的组织中,通过职业管理来塑造个体本身而使之获得开发,以及通过工作设计来改善环境以促进人员的开发,从而实现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潜力的最大释放,获得工作满足,最终实现组织与员工共同开发的动态管理过程。[9]
  萧鸣政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群体或个人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与性向的利用、塑造与发展的过程。[10]
  余凯成认为,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部分内容,即对职工实施培训并提供发展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长﹑短处与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11]
  郑绍濂等人认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对较高级的技术、工程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再提高或知识更新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切教育培养活动。员工培训的范围较广,它以广大员工为对象,而人力资源开发则主要针对科技、工程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培训是开发的基础,而开发则是在培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高或知识的再更新。[12]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学术界对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1)培训观。其可贵之处在于看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先开发人,才能有效地加工和生产产品。不过,这种观点有时会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缺乏长远目标。潘金云、萧鸣政、简建忠等人的观点是其代表。
  (2)教育观。这种观点在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中尤其普遍。日本公司的高忠诚度与其根深蒂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观是分不开的。教育观的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对员工仅仅进行技术上的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以形成和巩固自己的企业文化。教育观还体现了员工开发的系统性和计划性,能够培养和造就技术和思想“软硬”都合格的人才。其不足之处在于企业居高临下对员工进行灌输,忽视员工的主动性。余凯成教授的观点属于这一类。
  (3)学习观。学习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相结合。在个体层面上,个人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在团队层面上,团队成员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组织层面上,则通过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和氛围,借助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在学习型组织中实现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学习观的可贵之处在于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自我开发。不过,人力资源开发的学习观对企业的技术硬件和文化软件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那德勒、郑绍濂。[13]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运用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等有效方式,把人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创造性﹑积极性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以实现改进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绩效的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
  笔者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总结成为两类。
  第一类是由彼得·德鲁克、巴克等人提出,舒勒 (Schuler)、R·韦恩·蒙迪和亚瑟·W·小舍曼等人所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普通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为了对工作场所的个人进行适当的管理。具体包括理解、维持、开发、利用和协调一致。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定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管理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它把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组织的所有员工都作为组织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把他们看成组织应该最大限度减小的成本开支。
  根据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舒勒在《管理人力资源》一书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做了如下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利益。[14]
  第二类是由海勒曼(Henneman)、德斯勒(Dessler) 和E·麦克纳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一个新的名称,是由专业人员从事的员工管理,是一种与人有关的管理实践。这一定义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之上的:现在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活动是最好的和可以接受的,可以用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这些管理实践是可以被不断丰富的。
  加里·德斯勒(Gary Dessler 2001) [15]就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政策和实践。
  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2001)[16]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我国学术界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各种观点。
  (1)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又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既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17]
  (2)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对人力资源量的管理,即在生产过程中要保持人力与物力在价值量上的最佳比例和有机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二是对人力资源质的管理,即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人的最大使用价值,发挥其最大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其全面发展。[18]
  (3)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组织管理职能(规划、组织、任用、领导和控制)中的任用职能即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正确处理组织中的“人”和“与人有关的事”所需要的观念、理论和技术,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绝不是一组人事管理活动的简单集合,而是要协调地管理组织的人力资源,配合其他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组织效率和公平的整体目标。[19]
  (4)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营销、财务等管理一样,是企业的一个基本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其基本目的是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20]
  尽管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内涵研究和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人是组织中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这种观点已经广泛被各国学术界所接受。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员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管理哲学的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以使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区别
  (1)从理论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演进而来的,把人视为一种最宝贵资源,重点在于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与效益,在其发挥的过程中进行管理。至今,人力资源管理地位已被提升至战略层面,组织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考虑人力资源的策略性运用。国家行政学院张德信等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是源自人力资本理论、人才产权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在于管理,而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在于人的各种潜能开发。
  (2)从学科性质上看,人力资源开发属于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而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从研究的对象上看,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是所有的人口,时空范围比较广阔,涉及组织周围所有相关人口及每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组织内部的人员,涉及的仅仅是他们组织内工作的空间,即工作中的人员。
  (4)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人力资源开发更多地侧重于宏观与战略层面,侧重于未被发现的人力资源,侧重于未来的效果,而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侧重于微观与技术层面,侧重于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与维护,侧重于当前的效果。
  (5)从工作内容来看,人力资源开发是对从业人员及尚未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开发,包括对人的一生能力的发现、激发、培养与配置使用,是人的能力的发挥与促进,包括教育、培养、升迁、发掘等,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从业人员的招聘、培养、上岗、使用、考评、调配、保障直至退休的管理,侧重于实务,着重于操作与运用。
  (6)从工作目的上看,人力资源开发是发现未知的人力资源,是创造新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充分利用已知的人力资源,维护好现有的人力资源。
  2.二者的联系
  (1)从实践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开发要求不断地改进现实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指导。
  (2)两者互为目的与手段。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与价值,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落实、监控与实现,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需要人力资源开发来指导与优化,以便不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和缺点,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54.
  [2]P.Robinson,Personnel:The Management or Human Resources,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Hall,1978.
  [3]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54.
  [4]Nadler,L,Has federal legislation affected your training?[J].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Aug,1967,(4),16-19.
  [5]Nadler,l,.and Nadler,Z.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M].Jossey-Bass,1989.
  [6]William J.Rothwell,H.G.Kazanas.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1989.
  [7]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雷蒙德·A·诺伊.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2]张弛.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1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5]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陈雪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17]李声吼.人力资源发展[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18]简建忠.人力资源发展[M].北京:五南图书出版社,1998.
  [19]潘金云.中国第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0]廖泉文.人力资源发展系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1]萧鸣政.对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系统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4,(6):16.
  [22]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3]郑绍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24]宋晓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契约现象存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学风建设领域可以推动高校的柔性管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高校的感召力,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可以通过确认合理的期望、建立良性的沟通、运用情感的激励、营造和谐的文化等途径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心理契约  作者简介:陈根(1966-),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对经济发达地区供电企业劳动用工状况进行分析,对其劳动定员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欠发达;供电企业;劳动定员  作者简介:李琪(198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南昌供电公司,经济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方向。(江西 南昌 330006)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以下简称《劳动定员标准》)和国家电网人资〔2009〕308号《关于贯彻
期刊
摘要:精读加听力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地球村取代了以地域为界限的小村落;信息时代使如今的研究生有机会获取更多更好的前沿知识;国内外高校间互动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出国留学的机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的教学改革正是为了顺应这一时代变迁,满足研究生的需求而进行。本文对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具体思路及改革的实际操作进行了阐述,希望在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方面给予同行一定的启示。  关
期刊
摘要: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方法。目前国内大型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的集约化管理走在最前面。集约化管理的特征,决定了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使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电网企业应加快内部审计转型,推进内审工作创新;注重内审的作用,强化队伍建设;整合内审资源,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加速审计信息化建设,建
期刊
摘要:分析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及决定安全生产的4项基本因素,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教育;保证措施  作者简介:石松梅(1966-),女,安徽舒城人,枣庄供电公司生产技术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物资管理;孙建华(1964-),女,山东枣庄人,枣庄供电公司安监部,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安全生产管理。(山东 枣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当前高校延长学年现象,分析学生延长学年成因及延长学年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管理延长学年学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校;延长学年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刘阳(1979-),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雯(1981-),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期刊
摘要:为了解在京林业院校学生的学风状况,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432名学生进行了学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京林业院校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状态良好、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一定的专业认同感,但是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自觉性比较差、科技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影响林业院校大学生学风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应试教育因素、专业因素和学生个体因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刘景峰(1958-),男,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机运行与检修技术、教学质量管理。(河北保定0
期刊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表达方式,体现着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法与意合法在句法层面的区别,着重探讨这一差异对歇后语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形合;意合;歇后语;翻译  作者简介:陈红平(1967-),女,天津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曹丽娜(1984-),女,河北保定人,
期刊
摘要:特高压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技术创新的又一力作,代表着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创新和当今世界电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电网公司的高速路。特高压电网在我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客观因素。由于技术先进,优势明显,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特高压电网;全国联网;智能电网  作者简介:樊玉玲(1964-),女,满族,辽宁丹东人,东北电网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变电运行仿真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