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先来看一组课例:
课例一:一次口语交际课,教师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成长烦恼。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大烦恼是我的爸爸妈妈老叫我干家务活……”这位同学话未说完,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笑,随即打断他的话问全班同学:“这能算烦恼吗”同学们答:“不算。”老师说:“对,这不能算是烦恼。”那位同学难为情却心有不甘地坐下。
课例二:一堂写话训练课。在交流展示时,一位为、学生站起来朗读其作品:“秋天,田野里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蜜蜂在嗡嗡欢唱,蝴蝶在翩翩起舞。”老师兴奋地评价道:“你观察得真仔细,描写得真生动!”
课例三:一位教师教《丑小鸭》(人教版七年级)时,组织学生讨论:“你从丑小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中发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答:“我体悟到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要历经千难万险,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老师点评道:“说得真好!是啊,只有追求不止(并板书‘追求不止’)才能迎来成功。很好,请坐。”学生一脸茫然地坐下。
诸如此类的教学细节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课堂倾听意识的缺失和倾听能力的低下。他们中有的缺少课堂倾听的热心与耐心,动辄打断学生,武断评判,尤其是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课前预设相异时;有的听而不闻,虚应其事,或只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听,虽然有煞有介事地“嗯,是的,对,非常好”地鼓励表扬,但也许并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拒斥、漏听或忽视,有的甚至被曲解。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与“师道尊严”的根深蒂固。在他们心目中,教材(包括教参、教辅资料)仍然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仍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与回答只是对对教师“教”的一种配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顺利推进教学,怎样滴水不漏地完成教学案的教学内容。教师倾听意识与倾听能力的弱化,从本质上说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回应。教师的课堂倾听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这种基于耐心倾听事实的沟通,不仅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例,是课堂教学得以健康推进的载体与动力,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呼应与交融,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约定。”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也曾说过:“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想和情感相互交流。”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一定能听出学生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定能听出学生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情、否定中包含的肯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能听到学生思维抽穗、知识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不仅如此,教师对所有学生以及学生发生的一切声音都有倾听与应答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华东师大胡东芳教授所说:倾听应是一种民主的氛围,一种真诚的谦虚,一种积极的赏识,一种热情的期待!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机敏地把握学生的即时学习情绪与认知需要,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而不是满足于滴水不漏地执行课前主观编拟的教案。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的课堂倾听,不仅仅是能力、技巧与意愿的问题,更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与道德责任,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因此,学会倾听,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
那么,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倾听呢?
首先,要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在与学生对话时,眼睛应注视学生,而不是盯住教材、教案或者其他地方;注意力应集中在学生的发言内容上,而不是一味地想着教学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推进;不随便打断学生,不提前作出评判,尽量让他们把话说完、把意思表达清楚,以便在倾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创幸福课堂。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必然能平等接纳学生,必然能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宽容并善待学生;必然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学生中“异向交流”的话语。一位教师教《廉颇蔺相如列传》,组织学习鉴赏人物形象时提问:“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赏析廉颇、蔺相如两人,教师以讨论进行得差不多正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位成绩不太好、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怯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最欣赏赵王……”话未说完,不少同学投以不屑的一瞥,但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发言报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哦?你的角度很新颖,请你说说理由。”这位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侃侃而谈:“我喜欢人的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喜欢他的知人善用、论功行赏……”在这里,教师专注而耐心的倾听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个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它或许还能呵护一个学生的人格与自行,点燃行将熄灭的思维火花,铸成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引发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教学交往。
其次,要能欣赏、体味地倾听。与一般的倾听不同,教师的课堂倾听的出发点是为了了解不是反应,即要通过学生的话语来明了他们的看法、感受,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思维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倾听应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不仅倾听其发言的内容,还要倾听其言辞背后的欲望与需求、心情与想法、错误的症结与思维的盲点,听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引发情感的碰撞与思维的交锋。
最后,倾听时要多谋善断、灵活反馈。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敏锐的课堂洞察力与机敏的教学机智。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催生新的教学行为,或点头、微笑以示赞同与鼓励,或复述、追问以引起学生重视与反思,或拓展、延伸以激活思维、拓宽思路。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决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小却大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把它视为最宝贵的教学“活资源”,让他们转化成为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纵深发展。
课例一:一次口语交际课,教师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成长烦恼。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大烦恼是我的爸爸妈妈老叫我干家务活……”这位同学话未说完,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笑,随即打断他的话问全班同学:“这能算烦恼吗”同学们答:“不算。”老师说:“对,这不能算是烦恼。”那位同学难为情却心有不甘地坐下。
课例二:一堂写话训练课。在交流展示时,一位为、学生站起来朗读其作品:“秋天,田野里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蜜蜂在嗡嗡欢唱,蝴蝶在翩翩起舞。”老师兴奋地评价道:“你观察得真仔细,描写得真生动!”
课例三:一位教师教《丑小鸭》(人教版七年级)时,组织学生讨论:“你从丑小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中发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答:“我体悟到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要历经千难万险,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老师点评道:“说得真好!是啊,只有追求不止(并板书‘追求不止’)才能迎来成功。很好,请坐。”学生一脸茫然地坐下。
诸如此类的教学细节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课堂倾听意识的缺失和倾听能力的低下。他们中有的缺少课堂倾听的热心与耐心,动辄打断学生,武断评判,尤其是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课前预设相异时;有的听而不闻,虚应其事,或只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听,虽然有煞有介事地“嗯,是的,对,非常好”地鼓励表扬,但也许并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拒斥、漏听或忽视,有的甚至被曲解。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与“师道尊严”的根深蒂固。在他们心目中,教材(包括教参、教辅资料)仍然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仍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与回答只是对对教师“教”的一种配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顺利推进教学,怎样滴水不漏地完成教学案的教学内容。教师倾听意识与倾听能力的弱化,从本质上说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回应。教师的课堂倾听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这种基于耐心倾听事实的沟通,不仅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例,是课堂教学得以健康推进的载体与动力,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呼应与交融,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约定。”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也曾说过:“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想和情感相互交流。”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一定能听出学生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定能听出学生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情、否定中包含的肯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能听到学生思维抽穗、知识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不仅如此,教师对所有学生以及学生发生的一切声音都有倾听与应答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华东师大胡东芳教授所说:倾听应是一种民主的氛围,一种真诚的谦虚,一种积极的赏识,一种热情的期待!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机敏地把握学生的即时学习情绪与认知需要,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而不是满足于滴水不漏地执行课前主观编拟的教案。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的课堂倾听,不仅仅是能力、技巧与意愿的问题,更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与道德责任,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因此,学会倾听,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
那么,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倾听呢?
首先,要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在与学生对话时,眼睛应注视学生,而不是盯住教材、教案或者其他地方;注意力应集中在学生的发言内容上,而不是一味地想着教学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推进;不随便打断学生,不提前作出评判,尽量让他们把话说完、把意思表达清楚,以便在倾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创幸福课堂。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必然能平等接纳学生,必然能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宽容并善待学生;必然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学生中“异向交流”的话语。一位教师教《廉颇蔺相如列传》,组织学习鉴赏人物形象时提问:“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赏析廉颇、蔺相如两人,教师以讨论进行得差不多正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位成绩不太好、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怯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最欣赏赵王……”话未说完,不少同学投以不屑的一瞥,但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发言报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哦?你的角度很新颖,请你说说理由。”这位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侃侃而谈:“我喜欢人的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喜欢他的知人善用、论功行赏……”在这里,教师专注而耐心的倾听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个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它或许还能呵护一个学生的人格与自行,点燃行将熄灭的思维火花,铸成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引发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教学交往。
其次,要能欣赏、体味地倾听。与一般的倾听不同,教师的课堂倾听的出发点是为了了解不是反应,即要通过学生的话语来明了他们的看法、感受,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思维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倾听应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不仅倾听其发言的内容,还要倾听其言辞背后的欲望与需求、心情与想法、错误的症结与思维的盲点,听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引发情感的碰撞与思维的交锋。
最后,倾听时要多谋善断、灵活反馈。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敏锐的课堂洞察力与机敏的教学机智。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催生新的教学行为,或点头、微笑以示赞同与鼓励,或复述、追问以引起学生重视与反思,或拓展、延伸以激活思维、拓宽思路。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决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小却大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把它视为最宝贵的教学“活资源”,让他们转化成为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