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道》:生活中许多如鸡肋的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我们将就着不愿放弃也不愿梦醒,几位对“鸡肋世纪”的说法或现象有什么看法?
李银河:如果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大家对鸡肋的原意上来。简而言之,那就是鸡肋本身的意思:一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东西。准确地说,鸡肋并没有时代特征。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的。我们说件东西是鸡肋,那是一个个体的人对某件事物的主观看法。鸡肋代表了一种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是永远存在的。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最终结果。
樊登:首先鸡肋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永远存在的。“鸡肋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内心感受力的下降,对外界变化缺乏适应能力和感受力,所谓“麻木不仁”的“仁”就是知觉和感受的意思。
胡光伟:首先,鸡肋对于任何人,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除非是没有了机会,没有了机会就意味着没有了选择。我们总是从比较利益的观点来衡量一件事情的“鸡肋程度”。还有一层意思,有些东西今天没有用了,今后会不会有用处呢?这也就让其成为了鸡肋。
叶倾城: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是鸡肋时代。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事,和他将要做什么事,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这个平衡点,等于是两个欲求都没有实现,因此形成了鸡肋。
《热道》: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某种鸡肋生活。在几位眼里,鸡肋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鸡肋对每个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银河: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对于生活事无巨细的选择问题,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在每个时代,每个人关心的事情本来就是不同的。有人每天关心是否学到了新的东西,有人关心每天是否挣到了钱,有人关心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否完美。在一定的时期,每个人都在不停关心不同的问题。难道你认为这些情绪的存在不是人之常情吗?所以轻易评判鸡肋的产生和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樊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人快餐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人们感觉不到足够的刺激,难以得到心理满足感。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电器经常出问题,修好了没几天又坏,总是找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一天一位朋友一语道破:与其天天修电器,不如好好检查一下你们家的电路,结果果然是电路的问题。婚外情、职场倦怠感、人生理想缺失等等问题的出现,其实都不是结症所在,这些都是“家用电器”而已,真正的问题出在自己的“电路”上,这个“电路”就是“心理”。
胡光伟:从菜种程度上说,鸡肋来源于职业强迫,这是基于生存考虑。根据马斯诺的五个需求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性等;二是安全需求如居住等;三是社会所属需求如爱情婚姻家庭、工作、交往、社会承认等;四是尊重需求即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了一些基本的需求,也就是生存,喜欢音乐的人或许去做了车工,运动天才也可能去做销售员。所以我们说,之所以职业强迫,来自于生存的压力。
叶倾域:从现代人的婚姻感情层面上看,大部分都是鸡肋。一个人,一生能找到真爱的概率并不高,尤其是,又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找不到,也得结婚。所以鸡肋了。没有最好,只有次好。不过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样的婚姻,必有自己的计算和性价比。那就按照自己的计算往前走。
《热道》:鸡肋现象的表面原因是改变鸡肋现象需要付出的代价问题,深层次探寻本质,似乎是人们对于自身真正需要什么的迷茫,几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银河:现代人的精神迷茫源于我们的幸福感不够,而每个人的幸福观又是不同的。大多数的人认为幸福的本源是参差多态,而有人认为不是。如果有人喜欢超女,有人就认为这是“低级的”,要取缔。一件事情是不是鸡肋,需要别人自己来体会,来判断。尊重个人的判断和认知能力,这也是正常社会的必然之路。
樊登:我认为更多原因是人们不懂得享受过程,就算目标非常明确,如果不懂得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就算达到了目标最后也有鸡肋的感觉。就如登山者经常说: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登顶的一刻自然有一揽众山小的喜悦,而登山的过程中,层次鲜明的自然风光和克服各种艰辛的心灵体验,才是登山最值得享受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登山者对山从来不说“征服”,只有心怀敬畏,任何一座山都不是鸡肋。
胡光伟:精神迷茫源于对自我判断出现偏差,或者自我无法融入外界的表现。承认现实,心态好一些。歌词里说的,痛并快乐着。这里有一句套话其实很中肯,你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事物,就改变自己。其实,纯粹从机会上而言,毫无疑问,鸡肋意味着时代的巨大进步。有能力,就有机会,这是另外一句套话。但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个人的选择机会的确增加了。
叶倾城:说到精神迷茫,现在市场上心理学的书很火热,大力倡导“慢生活”、“身心灵”等,仿佛是在重视内心建设,我觉得那些都是扯淡的。慢生活’在要赶地铁的情况下,提倡慢,纯粹只能说是噱头。我个人认为,提高全民的经济水平,大家都极大富裕了,可以不那么汲汲于利,可以选择放弃部分金钱。同时,也许在中国,需要建立全民信仰及健全的保障体制。这些举措,应该有效。
《热道》:鸡肋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几位能否给处于鸡肋生活中的人一些
李银河:上次有人发起了一个话题,大龄女是否应该放弃鸡肋式感情。这是一个比较空泛的话题,但由此引发了女性对自身定位的问题。我讨论过中国妇女处境所经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先是“时代不同,男女都一样”否定了几千年的男主女从的观念和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又提出“女人要有女人味”,否定了“男女都一样”。我的观点是“时代不同,女女不一样”。人性是无限丰富多彩的,女性气质也一样。因此新时代的“女人味”里面不仅应当包括温柔、美丽、顺从,还应当包括聪明、能干,甚至包括攻击性和领袖欲。讨论感情是否鸡肋,这和女性对自己的定位是息息相关的。
樊登:急功近利和股票投机的商业心理,会忘失自己生命中本有的财富而始终得不到安乐。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其实就在平淡的日常中,比如:每天拿出半小时陪爱人或父母散散步聊聊天、陪孩子玩,不考虑股票跌不跌,不考虑客户谈没谈,那么这半小时就会很快乐。很多事情其实本身是鸡腿,当人的心不静了,欲望越来越多了,鸡腿也就变成鸡肋了。
胡光伟:萨特说,自由的边界就是他人的自由。那我们也可以说,鸡肋只是每个人的鸡肋。如果某事物真的被大家众口一词地认为是鸡肋,比如我在网上看到的有人评选的“年终五大鸡肋”,寄应酬贺年卡,看春季晚会……没准这些方式,都会真的被遗忘。而每个人的鸡肋是否真正是自己所认为的鸡肋,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理智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叶倾城:当一段感情,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还担心他抛弃你。你花钱,花时间,花心力,还不被尊重等等,遭遇这样的感情,就要抛弃了;当一份工作,不可替代性差,上升空间有限,几乎没有培训和社交机会,没有学习机会,遇到这样的工作,就可以考虑跳槽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希望每个人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其次,嫁(娶)我所爱,爱我所嫁(娶)。再就是拓展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李银河:如果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大家对鸡肋的原意上来。简而言之,那就是鸡肋本身的意思:一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东西。准确地说,鸡肋并没有时代特征。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的。我们说件东西是鸡肋,那是一个个体的人对某件事物的主观看法。鸡肋代表了一种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是永远存在的。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最终结果。
樊登:首先鸡肋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永远存在的。“鸡肋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内心感受力的下降,对外界变化缺乏适应能力和感受力,所谓“麻木不仁”的“仁”就是知觉和感受的意思。
胡光伟:首先,鸡肋对于任何人,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除非是没有了机会,没有了机会就意味着没有了选择。我们总是从比较利益的观点来衡量一件事情的“鸡肋程度”。还有一层意思,有些东西今天没有用了,今后会不会有用处呢?这也就让其成为了鸡肋。
叶倾城: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是鸡肋时代。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事,和他将要做什么事,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这个平衡点,等于是两个欲求都没有实现,因此形成了鸡肋。
《热道》: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某种鸡肋生活。在几位眼里,鸡肋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鸡肋对每个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银河: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对于生活事无巨细的选择问题,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在每个时代,每个人关心的事情本来就是不同的。有人每天关心是否学到了新的东西,有人关心每天是否挣到了钱,有人关心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否完美。在一定的时期,每个人都在不停关心不同的问题。难道你认为这些情绪的存在不是人之常情吗?所以轻易评判鸡肋的产生和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樊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人快餐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让人们感觉不到足够的刺激,难以得到心理满足感。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电器经常出问题,修好了没几天又坏,总是找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一天一位朋友一语道破:与其天天修电器,不如好好检查一下你们家的电路,结果果然是电路的问题。婚外情、职场倦怠感、人生理想缺失等等问题的出现,其实都不是结症所在,这些都是“家用电器”而已,真正的问题出在自己的“电路”上,这个“电路”就是“心理”。
胡光伟:从菜种程度上说,鸡肋来源于职业强迫,这是基于生存考虑。根据马斯诺的五个需求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性等;二是安全需求如居住等;三是社会所属需求如爱情婚姻家庭、工作、交往、社会承认等;四是尊重需求即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了一些基本的需求,也就是生存,喜欢音乐的人或许去做了车工,运动天才也可能去做销售员。所以我们说,之所以职业强迫,来自于生存的压力。
叶倾域:从现代人的婚姻感情层面上看,大部分都是鸡肋。一个人,一生能找到真爱的概率并不高,尤其是,又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找不到,也得结婚。所以鸡肋了。没有最好,只有次好。不过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样的婚姻,必有自己的计算和性价比。那就按照自己的计算往前走。
《热道》:鸡肋现象的表面原因是改变鸡肋现象需要付出的代价问题,深层次探寻本质,似乎是人们对于自身真正需要什么的迷茫,几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银河:现代人的精神迷茫源于我们的幸福感不够,而每个人的幸福观又是不同的。大多数的人认为幸福的本源是参差多态,而有人认为不是。如果有人喜欢超女,有人就认为这是“低级的”,要取缔。一件事情是不是鸡肋,需要别人自己来体会,来判断。尊重个人的判断和认知能力,这也是正常社会的必然之路。
樊登:我认为更多原因是人们不懂得享受过程,就算目标非常明确,如果不懂得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就算达到了目标最后也有鸡肋的感觉。就如登山者经常说: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登顶的一刻自然有一揽众山小的喜悦,而登山的过程中,层次鲜明的自然风光和克服各种艰辛的心灵体验,才是登山最值得享受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登山者对山从来不说“征服”,只有心怀敬畏,任何一座山都不是鸡肋。
胡光伟:精神迷茫源于对自我判断出现偏差,或者自我无法融入外界的表现。承认现实,心态好一些。歌词里说的,痛并快乐着。这里有一句套话其实很中肯,你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事物,就改变自己。其实,纯粹从机会上而言,毫无疑问,鸡肋意味着时代的巨大进步。有能力,就有机会,这是另外一句套话。但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个人的选择机会的确增加了。
叶倾城:说到精神迷茫,现在市场上心理学的书很火热,大力倡导“慢生活”、“身心灵”等,仿佛是在重视内心建设,我觉得那些都是扯淡的。慢生活’在要赶地铁的情况下,提倡慢,纯粹只能说是噱头。我个人认为,提高全民的经济水平,大家都极大富裕了,可以不那么汲汲于利,可以选择放弃部分金钱。同时,也许在中国,需要建立全民信仰及健全的保障体制。这些举措,应该有效。
《热道》:鸡肋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几位能否给处于鸡肋生活中的人一些
李银河:上次有人发起了一个话题,大龄女是否应该放弃鸡肋式感情。这是一个比较空泛的话题,但由此引发了女性对自身定位的问题。我讨论过中国妇女处境所经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先是“时代不同,男女都一样”否定了几千年的男主女从的观念和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又提出“女人要有女人味”,否定了“男女都一样”。我的观点是“时代不同,女女不一样”。人性是无限丰富多彩的,女性气质也一样。因此新时代的“女人味”里面不仅应当包括温柔、美丽、顺从,还应当包括聪明、能干,甚至包括攻击性和领袖欲。讨论感情是否鸡肋,这和女性对自己的定位是息息相关的。
樊登:急功近利和股票投机的商业心理,会忘失自己生命中本有的财富而始终得不到安乐。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其实就在平淡的日常中,比如:每天拿出半小时陪爱人或父母散散步聊聊天、陪孩子玩,不考虑股票跌不跌,不考虑客户谈没谈,那么这半小时就会很快乐。很多事情其实本身是鸡腿,当人的心不静了,欲望越来越多了,鸡腿也就变成鸡肋了。
胡光伟:萨特说,自由的边界就是他人的自由。那我们也可以说,鸡肋只是每个人的鸡肋。如果某事物真的被大家众口一词地认为是鸡肋,比如我在网上看到的有人评选的“年终五大鸡肋”,寄应酬贺年卡,看春季晚会……没准这些方式,都会真的被遗忘。而每个人的鸡肋是否真正是自己所认为的鸡肋,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理智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叶倾城:当一段感情,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还担心他抛弃你。你花钱,花时间,花心力,还不被尊重等等,遭遇这样的感情,就要抛弃了;当一份工作,不可替代性差,上升空间有限,几乎没有培训和社交机会,没有学习机会,遇到这样的工作,就可以考虑跳槽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希望每个人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其次,嫁(娶)我所爱,爱我所嫁(娶)。再就是拓展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