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里沉思的白鸟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dp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文艺复兴后期的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把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悟,以及对人世的深沉思索,结合说理的方式,采用新颖独特的意象,融入了这首《花园》诗中。本文先介绍马维尔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后结合田园诗和玄理诗的特点从大处分析此诗,再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探讨此诗中“花园境界”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玄学派 田园诗 玄理诗 花园境界
  
  一、马维尔其人其诗
  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 1621―1678)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歌有歌颂自然的哲理诗,赞咏爱情的抒情诗,也有讽刺诗和赞美革命领袖的颂歌。1681年他的《各体诗集》出版时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T.S.艾略特给予玄学派诗人高度评价之后,马维尔作为这派的一员才得以闻名。提起以“新颖的意象和奇特的比喻”著称于世的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是公认的最杰出的代表,马维尔则被认为是仅次于邓恩、比其他诸人更能吸引一般读者的玄学派诗人,即所谓“主要的次要诗人”或“最伟大的小诗人”。(西渡,2005:51)这也许是因为他诗作数量相对较少的缘故。
  马维尔在英国文学史上自有他不可磨灭的地位,他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首先,他继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浪漫主义传统,比如斯宾塞、西德尼田园诗的风格,而且通过与玄理诗特点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其次,他开启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时代”,批判和讽刺的诗歌逐渐取代抒情诗。他写诗多用双行偶句,下启了德莱顿和蒲柏的诗风。“他的诗作虽不多,正好跨着这两个诗歌潮流,在英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从文艺复兴后期到古典主义的过渡。”(西渡,2005:51)
  二、《花园》远观 —— 田园诗与玄理诗的完美融合
  马维尔最广为人知的诗当属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但是他的《花园》一诗自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首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宁静而深沉的作品。”(杨冬、张云君,2009:242)该诗文字绮丽,音韵优美,意象生动,思想深邃,将田园诗的风格和玄理诗的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该诗属于“牧歌”传统,也称田园诗,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托斯,他被认为是田园诗的创始人,“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描写牧人们生活的诗歌,在他的笔下,牧羊人谈吐优雅,吟唱优美的歌谣,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约翰·阿尔伯特·梅西,2006:55)他的田园诗对西方诗歌影响很大,使得这种诗体成为西方近代几乎所有语言的一个传统诗体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再度成为受人喜爱的体裁,代表作有斯宾塞的《牧童月历》及马娄的《多情牧童致爱人》。英国诗人蒲柏十六岁时写了春夏秋冬四首牧歌,在序言里他宣称“牧歌是人们所说的黄金时代的图像”。(西渡,2005:58)的确,牧歌这一西方文学中的不朽传统,已成为诗人在遭遇挫折或对现实不满时寄托希望和理想的载体。马维尔在《花园》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韦治伍德在《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一书中指出:“这首最可爱的花园诗是对英国失去了的和平的一首挽歌。”(西渡,2005:61)
  与传统田园诗描绘牧羊人生活的广阔田野不同,《花园》描绘的是伊甸园般的园林美景。诗人躲开追名逐利的人群,远离熙熙攘攘的人间,来到一座田园风光浓郁、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这个花园满目翠绿,幽静安宁,诗人独自漫步其中,尽享园中之乐,清新自然的气息让读者也不禁心向往之。
  其次,马维尔之前的诗人在田园诗作中多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作为虔诚清教徒和玄学派诗人的马维尔则在描绘田园美景之外,融入了浓厚的宗教意味和哲理思考。玄学派诗歌的突出特征在于对新颖意象和奇特比喻的运用。这些诗歌常采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善用典故,主题复杂,充满了智慧与创造力,被称作“学人之诗”,那些奇异而新颖的意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这首《花园》诗一开始先用说理的口气批评人们无端为功利名誉烦恼,然后指出粉红脂白不如这满园翠绿可爱,用象征的手法说男女之爱不如对自然之爱,下一节引用两个典故,说明人生和爱情一样,热闹之后要退隐到大自然之中。“花园”这个标题让人联想到上帝创造的伊甸园,在第五节里,诗人忽然跌了一脚,这是充满宗教联想的比喻。第六节中出现了名句“把一切创造出来的,都化为虚妄,变成绿荫的中一个绿色思想”。绿荫和绿色思想的对照,意象清新,内涵丰富。然后,诗人的灵魂化身为一只白鸟,在泉水边整理它的翎翮。生动优美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哲理入诗,正是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之一。最后诗人回到现实中的花园,花匠用花草设计了一个日晷,借用天文学的意象表达时间主题。纵观《花园》全诗,处处可见玄理诗的典型特征。
  三、《花园》探幽 —— 退隐 神游 回归
  诗人恰似一个向导,带领读者开始一场奇妙之旅,先是退隐到一座幽静的园林之内,然后神游其中,最后回归现实。
  西方文学中的花园,是十分常见的意象,花园主题常和退隐思想结合。一般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在对比中或歌颂田园牧歌世界的美好,或描述退隐乡间的快乐,或表达沉思带来的心灵喜悦。这首诗的第一节谴责世人不知享受园林之乐,只知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用棕榈叶奖赏胜利者,用橡树叶嘉奖勇士,用月桂做桂冠献给诗人,而这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为什么不去欣赏整个园林,偏去争那些草木呢?第二、三、四节发展了第一节的思想,在这里,诗人邂逅了久寻而不遇的“宁静”和“天真”,得以感受这“甜美的幽独”。接着,诗人对比了女子之美和自然之美,白色、红色象征着前者,翠绿则象征着后者,诗人认为女子之美远不及自然之美,凡俗的男女之爱也不如园林之爱圣洁。紧接着第四节引用两个神话典故,太阳神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潘神追求女神希任克斯,追而不得,两位女神分别变成了月桂和芦苇,在热烈的追逐之后,爱在自然里找到了“最好的影息地”,女子之美变成自然之美,男女之爱也转化成自然之爱,从而都得到了永恒,这儿完美体现了玄学派诗人对“奇喻”的运用。
  在第五、六、七节中,诗人开始了他的神游之旅。这场神游之旅又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逐层递进。第一层可称为感官的愉悦。第五节的描写盈溢着浓郁的感官美,“成熟的苹果”,“甜美的葡萄”,“美酒一般的琼浆”,缠绕的瓜藤,拟人化了的自然分外可爱,好似对待恋人一样对待诗人。沉醉之际,诗人被瓜绊了一脚,倒在了青草上,从而进入了第二层次的体验——头脑的幸福。第六节写到,“头脑因乐事减少,退缩到自己的幸福中去了。”只有在这宁静的花园里,头脑才可以清醒地反观和认识自我,找到真正的幸福。头脑能够创造一个新世界——绿色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化成了无形的、不受尘世沾染的、无邪的绿色思想,诗人体验了第三个层次——灵魂的狂喜。在这园林的泉边树下,灵魂摆脱了肉体的外衣,化作一只白鸟,“滑翔到果树的枝上”,梳拢它银白色的羽毛,在更长途的飞翔之前,这银色的羽毛上如水波似地荡漾着各色光彩。“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人的魂灵只有通过暂时摆脱肉体的束缚,进入出神状态,才能达到与神相交的境界——即更长途的飞翔,从而窥见真理,这一节用优美的意象表达了这一思想。”(王佐良、李赋宁,2006:262)
  经历过三重体验之后,第八节诗人总结道:“这就是幸福的“花园境界”的写照”,然后又认识到这种幸福是不会属于凡人的,诗人也不能永远处在出神的境界,还是要回归到现实中间。第九节中诗人回到了现实中的花园,在这里花匠用花草设计了一个日晷,温和的阳光照在芬芳的花草上,标记出时间,辛勤的蜜蜂也一边工作一边计算它的时间。“如果没有花草蜜蜂这些自然界的东西,就计算不出时间,时间就是不存在的,于是大自然就战胜了时间,获得了永恒。”(王佐良、李赋宁,2006:263)至此,诗人仍然在赞咏自然。
  四、《花园》回望 —— 绿荫里沉思的白鸟
  关于马维尔整首诗,当代英国诗人、批评家燕卜逊认为是“通过解决矛盾达到理想的单纯境界”。(西渡,2005:60)杨周翰先生认为这首诗“从正面表达马维尔的理想精神境界”。(西渡,2005:61)王佐良先生认为“这首诗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才是人的理想世界”。(王佐良、何其莘,2006:255)他对这首诗做了精到的总结:“诗人感到在人世追逐荣名实在不如隐居花园,后来凭想象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伊甸园。但是中间经过若干层次,一层比一层更纯净,更自在,直到超凡脱尘,而他的伊甸园又不同与圣经上的伊甸园,其中并无夏娃出现,也就没有“原罪”的威胁。然而诗人又知道希冀“超出凡人的部分,是妄想”,所以最后一节又回到一种中层境界,安于“用碧草和鲜花来计算”时间的人世的普通的花园”。(王佐良,1991:29)跟随诗人结束花园之旅,置身园外回望时,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在乱世中的处世态度,那就是他追求的幸福的“花园境界”——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纯净的、永恒的美,像一只栖息在绿荫中的白鸟,在宁静、无邪的花园里独自沉思,体验感官、头脑和灵魂的三重喜悦。
  
  参考文献:
  [1]西渡,《名家读外国诗》,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杨冬、张云君,《西方中古和文艺复兴文学》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约翰·阿尔伯特·梅西著,孙青玥等译,《文学史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佐良、李赋宁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王佐良,《英诗的境界》,北京:三联书店,1991。
其他文献
摘要:由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发起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五年来,通过聘请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来基地从事短期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从一位学院外事秘书,即最基层服务者的角度,结合在基地工作中实际情况,阐述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的一些体会,旨在能够对创新引智基地的相关政策制定者和高校同行今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辅助作用。  关键词:高校 引智基地 服务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从肯德基苏丹红、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丰田广告门、汽车召回门事件等一系列危机事件在网上被热议,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时代,随着网络技术革新,网络社区公共自由意见市场的形成,社区论坛成员发帖、顶贴、转帖模式下的高效传播使得区域性、局部性危机事件迅速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危机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另外,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企业的管理、产品、服务等也提出了更高的期
期刊
摘要: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我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在布局调整中,教学点的撤并使得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学生进乡镇,小学生寄宿制出现。年幼的孩子远离父母住宿学校,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不能照搬较高年级的管理模式。这些
期刊
摘要: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衔,让日本电影《入殓师》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在欧美票房市场表现出色,但在中国市场似乎并没有那么声名赫赫。究其原因,中日在丧葬文化上始终存在差异,对于死亡、殡葬、入殓等敏感内容,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忌讳的。在东方文化中,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对《入殓师》这一影片仔细探究之后,让笔者本人对日本的丧葬文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关键词:生 死 死亡观 入
期刊
摘要:微笑是面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言语交际的研究主体。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通用的无声的“交际世界语”,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具有其不同含义。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论述了微笑语的功能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包含的特殊含义。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交流障碍,甚至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因此,了解和分析这种不同含义,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微笑 面部表情 非语言交际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上还存在着一些空白,并因此造成了公民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公民个人信息频遭泄露的严重问题。本文就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中存在的身份证核查主体与对象不明确、核查信息安全无立法保障、核查主体侵权的责任制度不完善、核查后对居民身份信息的保密规范不够明确等问题,在借鉴国外有关身份证核查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界定我国身份证核查对象, 明确核查承担主体及其责任,保障公民对于核查信息的监督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然而,通过对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交流方式的观察,我们推测声音并非一开始就在人类的表情达意中占据主导地位,声音作为交际介质的重要地位是凭借自身优势在人类进化过程里随着劳动的发展逐渐奠定的。相对其它介质,在人类交际中,声音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声音必然最终成为语言介质。  关键词:声音 语言介质 人类交际 劳动     关于语言的
期刊
摘要:关于英国湖畔派诗人之一华兹华斯,我们大都耳熟能详的不仅仅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的自然观,不仅仅是那些干净优美的诗篇,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位诗人纯朴的童心,一个孤独的灵魂。  关键词:华兹华斯 童心 孤独      华兹华斯的童心思想是他自然观诗歌创作的重要桥梁,从他的诗歌《致杜鹃》、《我心跳跃》、《我们七个》等作品中,我们可以了然的看到他那颗单纯跳动的童心,而从《致水仙》、《孤独的收割女》中
期刊
摘要:骑士文学是中世纪世俗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主要描述骑士的冒险之旅和典雅爱情来展现骑士精神。骑士精神不仅包括忠诚,谦卑,荣誉,勇敢,热情,谦逊和正直,而且包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冒险的虔诚献身。作为欧洲精神和文化现象,骑士精神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生活的理想方式。作为骑士文学的灵魂,骑士精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篇主要讨论了骑士文学和骑士精神的产生背景,骑士精神的主要特点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对其后文学和
期刊
摘要:空间批评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的文化属性和空间的身份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变迁时期南方贵族的没落和衰败以及新兴资本主义与旧势力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主人公艾米莉便是被选中的既维护又反叛南方传统这样一个贵族代表。  关键词:空间批评 艾米莉 景观空间 社会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