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英国湖畔派诗人之一华兹华斯,我们大都耳熟能详的不仅仅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的自然观,不仅仅是那些干净优美的诗篇,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位诗人纯朴的童心,一个孤独的灵魂。
关键词:华兹华斯 童心 孤独
华兹华斯的童心思想是他自然观诗歌创作的重要桥梁,从他的诗歌《致杜鹃》、《我心跳跃》、《我们七个》等作品中,我们可以了然的看到他那颗单纯跳动的童心,而从《致水仙》、《孤独的收割女》中,他那看似简单的诗行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忧伤又悄悄地跃然纸上,直至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个在悠然湖畔,在一望无际的田埂上傲然飘荡的孤独灵魂。创作者灵魂的孤独与卑微有本质的不同,诗人似乎是在这种孤独中寻求着生命的救赎,来赋予他和他所在的世界以更丰富的含义。
自然、梦想、人性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三大主题,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华兹华斯的作品依然不会脱离这些主题,而笔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诗人如何将这些主题反映在了作品当中,通过一段时间的精细研读,笔者发现他的童心与孤独感是诗人创作的动机之一,并激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人”被世人广为传颂,而使人本人也自称是“自然的崇拜者”,他对湖区的旖旎风光的描写给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容忽视的却是他的童心思想,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华兹华斯一生当中创作了许多关于童年,探索童心世界的诗歌,譬如《致杜鹃》、《我们七个》、《致蝴蝶》。在他描写自然美丽场景的诗歌中,我们也能寻到他重返童年的足迹,诗歌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热情回归童年。我们知道,华兹华斯在西方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他的童心思想同样也受他自身成长经历、宗教信仰、革命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华兹华斯出生在砍伯兰郡的考克茅斯,位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该地区也因星棋罗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川文明,华兹华斯所住的不远处,就是德文河——曾被诗人本人成为“沙流中最美的河流”,而河对面的考克茅斯废墟,就是小华兹华斯最爱的去处,之后华兹华斯就被送往学校直至1787年进入剑桥学习,八年在象牙塔的时光对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长生了很打的影响,最开始,当小华兹华斯还是十岁的时候,他还和同龄的小孩子一样,与同伴们一起结伴嬉戏,一起登山,滑雪,远足,做游戏等等,但是渐渐的他就开始厌倦这些让人刺激的游戏,他学会了独自一人与大自然交流,他喜欢长久的注视平静的湖面和湖面上漂浮着的层层白雾,当他到北部的山区游玩的时候,登上山顶的他第一次看到了峡谷湖区的全景,他暗自庆幸自己住在了这样一个人间仙境,蔚蓝的天空下,在安静的峡谷间的漫步,对华兹华斯来说更是上帝的一种恩赐,“若遇上雨天,他则站在悬崖之下,倾听远古时代鬼魅的言语”华兹华斯童年非常不幸,父母早早的就离开人世,在学校他又不得不与姐妹兄弟分离,因此小小年纪的华兹华斯就经常敏感而孤独,就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天才诗人大都是敏感的”华兹华斯从小就由着与常人不同的感受事物的能力,普通的场景,普通的人物,普通的行为在他眼里也可能闪耀着珍珠一样璀璨的光辉,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他所有关于童年的诗歌都是成年之后再湖区安静的生活中回想起来而进行的创作。孤独和敏感将华兹华斯引向了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他创造伟大诗篇的才能,来抚慰他的孤独和纯真。
在《我们七个》这首中,华兹华斯运用的是通俗易懂,平实的语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儿童语言,单词都很常见,并且能够被所有人理解。比如,诗人说“”十二步就到母亲的门口/他们俩靠得更近/我常到那儿去织我的毛袜/给我的手绢缝边/我常到那儿的地上去坐下/唱歌给他们消遣”在这组对话中,小女孩用的都是普通简单的语言,没有像其他诗歌常用的押韵,也没有隐喻,平实的回答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整首诗似乎都在描写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总共68行,小女孩的回答有36行,都是简单的口语。通俗易懂。当诗人问起“有多少个?”“我们是七个” 小女孩依旧慢慢悠悠的回答:“两个老远的跑去了海上/ 两个在康威住的家”诗人不甘心的问“那到底是多少个”小姑娘马上就回答“我们是七个”“里头有两个躺在坟园,在那棵坟树底下”这时候诗人又跟着问“既然有两个进了坟坑,那你们就剩下五个了”小姑娘永远是真诚而倔强的,她不会改变她的答案,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他的兄弟姐妹不管是活着还是没活着的,一直都存在着,一直都是她的兄弟姐妹,死亡更改不了她对亲情和存在的认可,她的世界纯净的不受世俗沾染,所以她坚持说“我们一共是七个”,这似乎激怒了已经成人的诗人,因为在成人的世界,死去的就不存在了,就没有了,就不能算进人数里,而面对大人的无休止的单一问题的重复发问,小女孩似乎并没有太多逻辑思维去形成语言,她只是坚持的,坚定的认为“我们一共七个”,整首诗没有奇怪的单词,每个词都清澈的像玻璃杯里的水,然而当我们读到的时候,看到确实一个小女孩纯真的童心,她的话语就是她情感的自然流露,之于读者更是一泉春水,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七个》中的小女孩并不了解生与死的区别,她正处于孩童时最富有想象力的时期,她有着理解观察世界的敏感,这一点正如同诗人本人一样,孩子永远不了解大人世界里复杂的逻辑规则,从小女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初的纯真美好,与此同时,这首诗歌同样寓意着成人想要重返童年的渴望,当“我”每次听到小女孩回答“我们一共七个”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大人“聪明的”一次又一次“提醒”小女孩她的答案是不对的,然而最终还是“我”失败了,这是“我”作为大人的代表向孩子的妥协,同时露出作者认同童年,想要重返童年的端倪,华兹华斯实际上是站在孩子的行列中的,他不希望被世俗世界的理性毁灭,他希望能从孩子的想象力,纯真善良的本性中找到自我的救赎和宽慰。
读华兹华斯,我们会发现诗人身在无边的孤独中,诗歌中诸如“孤独”之类的词俯拾皆是,澳大利亚诗人玛利亚曾经说过“实际上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不仅仅将灵魂赋予孤独,也给万物赋予灵魂,如果你深思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可能存在的,诗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赋予万物以灵魂,然后是孤独,然后是世界最原始的状态昭然若揭”孤独是华兹华斯诗歌的血肉,只是在诗人笔下,这种美又绽放出了美丽的姿态,这种美又超越了其他任何普通意义上的美。如果我们说华兹华斯在《我如行云独自游》当中赋予了自然存的意义,那么在《孤独的收割女》当中,诗人又赋予了在田间劳作的高原女孩以诗情画意。这首诗主要讲述诗人在田间的一次偶遇,据说这是华兹华斯一次最成功的出行经历,整首诗聚焦在高原女孩美妙动听的歌声上。“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一遍割一遍独自唱歌,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已被歌声涨满”前七行都在描写姑娘的歌声,出现频度比较高的词还是“孤独”,譬如“独自”“一个”等“悲凉”是用来形容她的歌声,在麦田这样一个开放四周,一个孤独的收割女,一首悲凉的歌声,自然而然就将悲凉的气氛渲染了出来,而在我们中国丰收的季节,秋季亦是个悲凉的季节,可见这种由孤独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情绪不分国界不分时代的,而华兹华斯亦是对这孤独的场景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真实的情感才能做出如此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诗篇。诗中写道,“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只见她一边唱一边干活,弯腰挥镰,我凝神不动,听她唱歌,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它却仍在我心头萦绕”诗人与收割女进行的是孤独的工作,创造,他们都热爱自然,女孩歌中缅怀的美好的旧日时光与诗人所处时代的冷漠世俗的资本主义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又没有多明显的界限。
华兹华斯的诗歌在他所处的时代同样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他引领人们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通过诗歌创作,他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关注,以寻求生命的意义。孤独和童真几乎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有的精神境界,而华兹华斯则将这种状态在诗歌中表现到了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著:《评华兹华斯》,《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第144-1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易晓明.论华兹华斯诗歌情感的时间建构[I].外国文学研究,2000,(1).”
[3]谭立坚.论华兹华斯、雪莱、济慈三首咏乌诗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
[4]弥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杨德豫.华兹华斯诗歌精选[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16]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EMI.冯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
[7]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总公司,1990:130-137.
[8]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EM3.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668.
[9]黄呆火斤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者前言[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0]Ralcigh Waltc Wordsworth[M].Edward ArnoId& Co..1928.
[11]郭群英.英国浪漫主义诗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2.
[12]海纳特.创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81.
关键词:华兹华斯 童心 孤独
华兹华斯的童心思想是他自然观诗歌创作的重要桥梁,从他的诗歌《致杜鹃》、《我心跳跃》、《我们七个》等作品中,我们可以了然的看到他那颗单纯跳动的童心,而从《致水仙》、《孤独的收割女》中,他那看似简单的诗行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忧伤又悄悄地跃然纸上,直至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个在悠然湖畔,在一望无际的田埂上傲然飘荡的孤独灵魂。创作者灵魂的孤独与卑微有本质的不同,诗人似乎是在这种孤独中寻求着生命的救赎,来赋予他和他所在的世界以更丰富的含义。
自然、梦想、人性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三大主题,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华兹华斯的作品依然不会脱离这些主题,而笔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诗人如何将这些主题反映在了作品当中,通过一段时间的精细研读,笔者发现他的童心与孤独感是诗人创作的动机之一,并激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人”被世人广为传颂,而使人本人也自称是“自然的崇拜者”,他对湖区的旖旎风光的描写给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容忽视的却是他的童心思想,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华兹华斯一生当中创作了许多关于童年,探索童心世界的诗歌,譬如《致杜鹃》、《我们七个》、《致蝴蝶》。在他描写自然美丽场景的诗歌中,我们也能寻到他重返童年的足迹,诗歌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热情回归童年。我们知道,华兹华斯在西方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他的童心思想同样也受他自身成长经历、宗教信仰、革命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华兹华斯出生在砍伯兰郡的考克茅斯,位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该地区也因星棋罗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川文明,华兹华斯所住的不远处,就是德文河——曾被诗人本人成为“沙流中最美的河流”,而河对面的考克茅斯废墟,就是小华兹华斯最爱的去处,之后华兹华斯就被送往学校直至1787年进入剑桥学习,八年在象牙塔的时光对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长生了很打的影响,最开始,当小华兹华斯还是十岁的时候,他还和同龄的小孩子一样,与同伴们一起结伴嬉戏,一起登山,滑雪,远足,做游戏等等,但是渐渐的他就开始厌倦这些让人刺激的游戏,他学会了独自一人与大自然交流,他喜欢长久的注视平静的湖面和湖面上漂浮着的层层白雾,当他到北部的山区游玩的时候,登上山顶的他第一次看到了峡谷湖区的全景,他暗自庆幸自己住在了这样一个人间仙境,蔚蓝的天空下,在安静的峡谷间的漫步,对华兹华斯来说更是上帝的一种恩赐,“若遇上雨天,他则站在悬崖之下,倾听远古时代鬼魅的言语”华兹华斯童年非常不幸,父母早早的就离开人世,在学校他又不得不与姐妹兄弟分离,因此小小年纪的华兹华斯就经常敏感而孤独,就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天才诗人大都是敏感的”华兹华斯从小就由着与常人不同的感受事物的能力,普通的场景,普通的人物,普通的行为在他眼里也可能闪耀着珍珠一样璀璨的光辉,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他所有关于童年的诗歌都是成年之后再湖区安静的生活中回想起来而进行的创作。孤独和敏感将华兹华斯引向了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他创造伟大诗篇的才能,来抚慰他的孤独和纯真。
在《我们七个》这首中,华兹华斯运用的是通俗易懂,平实的语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儿童语言,单词都很常见,并且能够被所有人理解。比如,诗人说“”十二步就到母亲的门口/他们俩靠得更近/我常到那儿去织我的毛袜/给我的手绢缝边/我常到那儿的地上去坐下/唱歌给他们消遣”在这组对话中,小女孩用的都是普通简单的语言,没有像其他诗歌常用的押韵,也没有隐喻,平实的回答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整首诗似乎都在描写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总共68行,小女孩的回答有36行,都是简单的口语。通俗易懂。当诗人问起“有多少个?”“我们是七个” 小女孩依旧慢慢悠悠的回答:“两个老远的跑去了海上/ 两个在康威住的家”诗人不甘心的问“那到底是多少个”小姑娘马上就回答“我们是七个”“里头有两个躺在坟园,在那棵坟树底下”这时候诗人又跟着问“既然有两个进了坟坑,那你们就剩下五个了”小姑娘永远是真诚而倔强的,她不会改变她的答案,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他的兄弟姐妹不管是活着还是没活着的,一直都存在着,一直都是她的兄弟姐妹,死亡更改不了她对亲情和存在的认可,她的世界纯净的不受世俗沾染,所以她坚持说“我们一共是七个”,这似乎激怒了已经成人的诗人,因为在成人的世界,死去的就不存在了,就没有了,就不能算进人数里,而面对大人的无休止的单一问题的重复发问,小女孩似乎并没有太多逻辑思维去形成语言,她只是坚持的,坚定的认为“我们一共七个”,整首诗没有奇怪的单词,每个词都清澈的像玻璃杯里的水,然而当我们读到的时候,看到确实一个小女孩纯真的童心,她的话语就是她情感的自然流露,之于读者更是一泉春水,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七个》中的小女孩并不了解生与死的区别,她正处于孩童时最富有想象力的时期,她有着理解观察世界的敏感,这一点正如同诗人本人一样,孩子永远不了解大人世界里复杂的逻辑规则,从小女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初的纯真美好,与此同时,这首诗歌同样寓意着成人想要重返童年的渴望,当“我”每次听到小女孩回答“我们一共七个”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大人“聪明的”一次又一次“提醒”小女孩她的答案是不对的,然而最终还是“我”失败了,这是“我”作为大人的代表向孩子的妥协,同时露出作者认同童年,想要重返童年的端倪,华兹华斯实际上是站在孩子的行列中的,他不希望被世俗世界的理性毁灭,他希望能从孩子的想象力,纯真善良的本性中找到自我的救赎和宽慰。
读华兹华斯,我们会发现诗人身在无边的孤独中,诗歌中诸如“孤独”之类的词俯拾皆是,澳大利亚诗人玛利亚曾经说过“实际上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不仅仅将灵魂赋予孤独,也给万物赋予灵魂,如果你深思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可能存在的,诗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赋予万物以灵魂,然后是孤独,然后是世界最原始的状态昭然若揭”孤独是华兹华斯诗歌的血肉,只是在诗人笔下,这种美又绽放出了美丽的姿态,这种美又超越了其他任何普通意义上的美。如果我们说华兹华斯在《我如行云独自游》当中赋予了自然存的意义,那么在《孤独的收割女》当中,诗人又赋予了在田间劳作的高原女孩以诗情画意。这首诗主要讲述诗人在田间的一次偶遇,据说这是华兹华斯一次最成功的出行经历,整首诗聚焦在高原女孩美妙动听的歌声上。“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一遍割一遍独自唱歌,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已被歌声涨满”前七行都在描写姑娘的歌声,出现频度比较高的词还是“孤独”,譬如“独自”“一个”等“悲凉”是用来形容她的歌声,在麦田这样一个开放四周,一个孤独的收割女,一首悲凉的歌声,自然而然就将悲凉的气氛渲染了出来,而在我们中国丰收的季节,秋季亦是个悲凉的季节,可见这种由孤独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情绪不分国界不分时代的,而华兹华斯亦是对这孤独的场景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真实的情感才能做出如此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诗篇。诗中写道,“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只见她一边唱一边干活,弯腰挥镰,我凝神不动,听她唱歌,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它却仍在我心头萦绕”诗人与收割女进行的是孤独的工作,创造,他们都热爱自然,女孩歌中缅怀的美好的旧日时光与诗人所处时代的冷漠世俗的资本主义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又没有多明显的界限。
华兹华斯的诗歌在他所处的时代同样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他引领人们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通过诗歌创作,他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关注,以寻求生命的意义。孤独和童真几乎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有的精神境界,而华兹华斯则将这种状态在诗歌中表现到了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著:《评华兹华斯》,《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第144-1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易晓明.论华兹华斯诗歌情感的时间建构[I].外国文学研究,2000,(1).”
[3]谭立坚.论华兹华斯、雪莱、济慈三首咏乌诗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
[4]弥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杨德豫.华兹华斯诗歌精选[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16]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EMI.冯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
[7]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总公司,1990:130-137.
[8]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EM3.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668.
[9]黄呆火斤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者前言[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0]Ralcigh Waltc Wordsworth[M].Edward ArnoId& Co..1928.
[11]郭群英.英国浪漫主义诗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2.
[12]海纳特.创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