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想品牌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联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这让我们领悟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当前,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就必须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教师若能利用好想象这一手段,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实际上就已经打开了学生创造力的大门,给学生插上了创造的翅膀。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从课堂做起,从每一节语文课做起。
一、由课文引发学生的想象
在传统课文教学中,老师总是千篇一律地讲解生字、词语,概括段落大意,分析重点句段,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虽然讲得很多、很透、很细,然而这种“程式化”“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丧失了创造力培养的功能。由课文引发学生的想象,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从导语开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开头过于平淡会令学生毫无兴味,可能导致整堂效果都不大好。如何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调动其积极性呢?教师首先就应让导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如在教学《喂——出来》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未来社会,有一天,一位正在建筑工地施工的工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他四下看看,并无一人,这声音从何而来?又会意味着什么?”这时,班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就要求大家拜读星新一的作品《喂——出来》,跟随作者的想象,探究文章的主旨。
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了阅读效果。
2.就课文题目,留出想象空间。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在写下课题“那树”后,为了激发学生想象,我讲述了一个有关“树”的故事。在学生“百花齐放”后,师生一起深入作品,了解“那树”坎坷而悲惨的一生,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概和忧虑,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融为一体,就会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
3.课文内容激发的想象。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讲读时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阅读效果。如在指导学生鉴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我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创设当年王维与挚友元二话别的特定场景:清晨,在渭水驿路旁,一家家客店静默在蒙蒙细雨中,青翠的杨柳迎风招展,两位儒雅的文人正在一家客店饮酒作别。这二位就是王维和元二。酒过三巡,二人微醉,只听王维劝元二说:“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想象后就基本掌握了该诗内容,达到了课堂教学目的。我还常让学生根据课文字面提供的信息,发挥想象,绘制生动的画面,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文学语言的魅力。
4.课文结尾留下的想象。
如在教《春》结尾时,要求学生把三个比喻句分别作扩充,展开想象。就“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一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脱离了冬天的无情,在阳光的沐浴下洗去了往日的沉重,给我一种涌动的生命,一种全新的开始,心灵的窗户洋溢着热情,我的身体是轻盈的,前进的步伐是急切的,我满怀激情奔向春的怀抱。”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想象了春的希望,而且融进了自己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深刻地领会了朱自清笔下“春”的特点,领略了作品潜在的艺术。
二、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实行开放性作文,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在形式上,由过去的“命题作文”为主改为“自由作文”为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抒写生活真实感受的机会。但这里的“自由”不是漫无边际,而是结合教学内容限定范围的选题自由。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从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要求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把作文训练当成自己思想感情流露的窗口,和老师谈心,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日长月久,不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而且想象力更加丰富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通过字词进行想象训练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又一手段。我把常用的词语、成语每天四个让学生积累,在释清字义之后,限时把它们组合在一篇短文之内,不限文本,不限字数,重在想象创造。我曾在黑板上写出下列词语:“浪花、贝壳、石油、童话”。据此词群展开想象写成作文,有的同学写道:“很久很久以前,浪花沉默得无聊极了,就狠狠拍打着两岸,它在咆哮、在发怒,谁还敢去海底探索呢?只有随着浪花流落在岸边的贝壳带给人们无限的梦想。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潜水艇、石油平台打破了大海的沉寂,啊,人们发现海底有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另外还可依据课文内容,假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断结果是我常进行的口头作文训练。比如学完《变色龙》一课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把后来发生的事情续写出来;学完《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一个人说出真话,那么在皇帝身边会发生些什么可笑的故事?皇帝在回到宫中后会做出什么决定呢?还让学生续写《桃花源记》、《孔乙己》等。学生做这种训练,不仅是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而且是对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经过以上种种想象的开发,学生们文思纵横驰聘,凌空翱翔,从而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声有色的美景。合理的想象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而这一切,也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大胆想象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让我们勇于创新,为素质教育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这让我们领悟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当前,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就必须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教师若能利用好想象这一手段,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实际上就已经打开了学生创造力的大门,给学生插上了创造的翅膀。
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从课堂做起,从每一节语文课做起。
一、由课文引发学生的想象
在传统课文教学中,老师总是千篇一律地讲解生字、词语,概括段落大意,分析重点句段,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虽然讲得很多、很透、很细,然而这种“程式化”“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丧失了创造力培养的功能。由课文引发学生的想象,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从导语开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开头过于平淡会令学生毫无兴味,可能导致整堂效果都不大好。如何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调动其积极性呢?教师首先就应让导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如在教学《喂——出来》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未来社会,有一天,一位正在建筑工地施工的工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他四下看看,并无一人,这声音从何而来?又会意味着什么?”这时,班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就要求大家拜读星新一的作品《喂——出来》,跟随作者的想象,探究文章的主旨。
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了阅读效果。
2.就课文题目,留出想象空间。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在写下课题“那树”后,为了激发学生想象,我讲述了一个有关“树”的故事。在学生“百花齐放”后,师生一起深入作品,了解“那树”坎坷而悲惨的一生,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概和忧虑,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融为一体,就会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
3.课文内容激发的想象。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讲读时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阅读效果。如在指导学生鉴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我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创设当年王维与挚友元二话别的特定场景:清晨,在渭水驿路旁,一家家客店静默在蒙蒙细雨中,青翠的杨柳迎风招展,两位儒雅的文人正在一家客店饮酒作别。这二位就是王维和元二。酒过三巡,二人微醉,只听王维劝元二说:“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想象后就基本掌握了该诗内容,达到了课堂教学目的。我还常让学生根据课文字面提供的信息,发挥想象,绘制生动的画面,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文学语言的魅力。
4.课文结尾留下的想象。
如在教《春》结尾时,要求学生把三个比喻句分别作扩充,展开想象。就“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一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脱离了冬天的无情,在阳光的沐浴下洗去了往日的沉重,给我一种涌动的生命,一种全新的开始,心灵的窗户洋溢着热情,我的身体是轻盈的,前进的步伐是急切的,我满怀激情奔向春的怀抱。”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想象了春的希望,而且融进了自己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深刻地领会了朱自清笔下“春”的特点,领略了作品潜在的艺术。
二、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实行开放性作文,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在形式上,由过去的“命题作文”为主改为“自由作文”为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抒写生活真实感受的机会。但这里的“自由”不是漫无边际,而是结合教学内容限定范围的选题自由。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从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要求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把作文训练当成自己思想感情流露的窗口,和老师谈心,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日长月久,不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而且想象力更加丰富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通过字词进行想象训练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又一手段。我把常用的词语、成语每天四个让学生积累,在释清字义之后,限时把它们组合在一篇短文之内,不限文本,不限字数,重在想象创造。我曾在黑板上写出下列词语:“浪花、贝壳、石油、童话”。据此词群展开想象写成作文,有的同学写道:“很久很久以前,浪花沉默得无聊极了,就狠狠拍打着两岸,它在咆哮、在发怒,谁还敢去海底探索呢?只有随着浪花流落在岸边的贝壳带给人们无限的梦想。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潜水艇、石油平台打破了大海的沉寂,啊,人们发现海底有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另外还可依据课文内容,假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断结果是我常进行的口头作文训练。比如学完《变色龙》一课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把后来发生的事情续写出来;学完《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一个人说出真话,那么在皇帝身边会发生些什么可笑的故事?皇帝在回到宫中后会做出什么决定呢?还让学生续写《桃花源记》、《孔乙己》等。学生做这种训练,不仅是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而且是对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经过以上种种想象的开发,学生们文思纵横驰聘,凌空翱翔,从而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声有色的美景。合理的想象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而这一切,也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大胆想象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让我们勇于创新,为素质教育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