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日,“2006国美全球家电论坛”在北京稻香湖宾馆举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珠江三角洲采访家电企业开始,我和大大小小的家电企业打交道已经有十五六年。可是,那天早上,我到宾馆时发现,群星汇聚,层次之高,可谓空前。从政府、行业协会到黑白家电、小家电、手机等行业的中外业界领袖以及家电零售业的“四大金刚”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几乎无一遗漏。
在国内厂商中,只有格力空调因与“四大金刚”渠道不合而未出席,论坛似有遗珠之憾。
论坛的主题是:“从家电大国到家电强国。”
中国家电业为何大而不强?在针对与会厂商代表的调查中,70%的人选了“核心技术”,45%的人选了“品牌”,位居所有选项前两位;在有相关性的另一问题“国际市场为什么鲜见中外品牌同场竞技”的回答中,“缺乏核心专利技术产品”(78%)和“自主品牌比重偏低”(60%)也是权重最高的选项。在关于“中国家电强国道路上我们更应重视哪些方面”的回答中,盈利能力(70%)、品牌附加值(60%)、核心技术(60%)排在前三位。
这些回答证明,中国家电企业非常清楚自身发展的症结所在。
不专注的教训
我在论坛上也发了言。由于前面听了太多豪言壮语,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家电业的问题,不是国内市场不够大,不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改政策不支持,不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不扶持,主要原因是家电企业自身不能持久地在研发上投入,而是盲目多元化,乱投资,制造了虚假繁荣而缺乏内涵发展。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在地方政府主导之下,中国主要家电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都已上市,从股市融到大量资金。从上市之日到目前,四川长虹的总融资额为44.973亿元,青岛海尔为35.0577亿元,海信电器为16.6545亿元,春兰股份为17,9869亿元,G康佳A为19.1471亿元,TCL集团为25.134亿元,G美的为10.782亿元,美菱电器为3.9941亿元。而多年来,这些家电企业分红甚微。今天,在主要家电企业中,除了格力股价在10元以上,基本上都在2元到6元之间。
这些钱都干什么去了?查一下这些公司的历史,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横向扩张的新项目上得太多了!不专注于主业的投入,而总是假想别的领域利润更丰厚;不肯走持久而正确的道路,总是急功近利;逃避艰苦的自主研发,总是引进、模仿、外购;不去扎实研究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而一味炒作虚无缥缈的概念;不努力建设共赢的上下游生态,而是上下倾轧左右攻击,拼命生产库存而后降价亏损……所有这些导致的结果,是家电企业不断向外扩张,但核心技术、管理根基却没有真正夯实,没有持续积累。机会主义导向创造了中国家电业昔日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产品低价格、资本市场低股价、品牌低价值和低级竞争的“四低”困局。
格力的精神
格力没有参加论坛,但是在我心目中,格力是中国家电企业中罕见的坚持专业化方向、多年如一日目标不偏移、踏实冷静的典范。
1998年,我在《南风窗》时曾经邀请格力总经理未江洪先生到广州演讲。从那时起,我与格力没有什么联系,到珠海多次也没有去参观过。家电业流行炒概念,争座次,但是,我很少听到未江洪(现任董事长)和董明珠(现任总经理)有什么声音。反而是从格力的竞争对手那里,不断听到“格力越来越可泊”的评价。不知不觉中,格力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2005年家用空调销量突破1000万台(套)。
最令人尊重的是,自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格力共募集资金7.2亿元,但历年来向股东分红则超过14亿元,其股价至今也是主要家电企业中最高的。
1998年,朱江洪在广州演讲时,有个听众问他,格力的股票还会不会涨?未江洪说:“坦白地说,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降低,利润也在下降,要一直保持上升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会尽全力为股民创造好的业绩。”非常朴素,真实,令人信服。
这些年在外围观察格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种气质。一是冷静踏实的“工业精神”。格力不是机会导向、投机短视的商人,而是老实本分的工业家。它没有那些胡编乱造的卖点与概念,而是抓住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始终按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往前走。格力已经开发出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空调产品,申请注册国家专利700多项,成功研发出GMV数码多联一拖多、离心式中央空调等高端技术,首创国际领先的超低温热泵中央空调,可是我们没有听到格力有什么炒作的声响。二是自尊自强以我为主的自主精神。老外不跟它搞技术合作,它就自己研发;看不惯国美、苏宁的习气,就毅然决裂,坚持自己的营销模式。
在我看来,格力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做大规模、创新价值的过程,是边大边强的过程。大而强是需要精神支持的,这就是冷静踏实的“工业精神”,自尊自强以我为主的自主精神。
这个世界冠军级别的企业不能参加全球家电论坛,分享其经验,不是格力的损失,但却是中国家电业的悲哀。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在国内厂商中,只有格力空调因与“四大金刚”渠道不合而未出席,论坛似有遗珠之憾。
论坛的主题是:“从家电大国到家电强国。”
中国家电业为何大而不强?在针对与会厂商代表的调查中,70%的人选了“核心技术”,45%的人选了“品牌”,位居所有选项前两位;在有相关性的另一问题“国际市场为什么鲜见中外品牌同场竞技”的回答中,“缺乏核心专利技术产品”(78%)和“自主品牌比重偏低”(60%)也是权重最高的选项。在关于“中国家电强国道路上我们更应重视哪些方面”的回答中,盈利能力(70%)、品牌附加值(60%)、核心技术(60%)排在前三位。
这些回答证明,中国家电企业非常清楚自身发展的症结所在。
不专注的教训
我在论坛上也发了言。由于前面听了太多豪言壮语,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家电业的问题,不是国内市场不够大,不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改政策不支持,不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不扶持,主要原因是家电企业自身不能持久地在研发上投入,而是盲目多元化,乱投资,制造了虚假繁荣而缺乏内涵发展。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在地方政府主导之下,中国主要家电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都已上市,从股市融到大量资金。从上市之日到目前,四川长虹的总融资额为44.973亿元,青岛海尔为35.0577亿元,海信电器为16.6545亿元,春兰股份为17,9869亿元,G康佳A为19.1471亿元,TCL集团为25.134亿元,G美的为10.782亿元,美菱电器为3.9941亿元。而多年来,这些家电企业分红甚微。今天,在主要家电企业中,除了格力股价在10元以上,基本上都在2元到6元之间。
这些钱都干什么去了?查一下这些公司的历史,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横向扩张的新项目上得太多了!不专注于主业的投入,而总是假想别的领域利润更丰厚;不肯走持久而正确的道路,总是急功近利;逃避艰苦的自主研发,总是引进、模仿、外购;不去扎实研究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而一味炒作虚无缥缈的概念;不努力建设共赢的上下游生态,而是上下倾轧左右攻击,拼命生产库存而后降价亏损……所有这些导致的结果,是家电企业不断向外扩张,但核心技术、管理根基却没有真正夯实,没有持续积累。机会主义导向创造了中国家电业昔日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产品低价格、资本市场低股价、品牌低价值和低级竞争的“四低”困局。
格力的精神
格力没有参加论坛,但是在我心目中,格力是中国家电企业中罕见的坚持专业化方向、多年如一日目标不偏移、踏实冷静的典范。
1998年,我在《南风窗》时曾经邀请格力总经理未江洪先生到广州演讲。从那时起,我与格力没有什么联系,到珠海多次也没有去参观过。家电业流行炒概念,争座次,但是,我很少听到未江洪(现任董事长)和董明珠(现任总经理)有什么声音。反而是从格力的竞争对手那里,不断听到“格力越来越可泊”的评价。不知不觉中,格力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2005年家用空调销量突破1000万台(套)。
最令人尊重的是,自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格力共募集资金7.2亿元,但历年来向股东分红则超过14亿元,其股价至今也是主要家电企业中最高的。
1998年,朱江洪在广州演讲时,有个听众问他,格力的股票还会不会涨?未江洪说:“坦白地说,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降低,利润也在下降,要一直保持上升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会尽全力为股民创造好的业绩。”非常朴素,真实,令人信服。
这些年在外围观察格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种气质。一是冷静踏实的“工业精神”。格力不是机会导向、投机短视的商人,而是老实本分的工业家。它没有那些胡编乱造的卖点与概念,而是抓住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始终按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往前走。格力已经开发出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空调产品,申请注册国家专利700多项,成功研发出GMV数码多联一拖多、离心式中央空调等高端技术,首创国际领先的超低温热泵中央空调,可是我们没有听到格力有什么炒作的声响。二是自尊自强以我为主的自主精神。老外不跟它搞技术合作,它就自己研发;看不惯国美、苏宁的习气,就毅然决裂,坚持自己的营销模式。
在我看来,格力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做大规模、创新价值的过程,是边大边强的过程。大而强是需要精神支持的,这就是冷静踏实的“工业精神”,自尊自强以我为主的自主精神。
这个世界冠军级别的企业不能参加全球家电论坛,分享其经验,不是格力的损失,但却是中国家电业的悲哀。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