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多采用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小组合作给科学课带来了较多的交流和活力,但是,许多问题却也应运而生。
案例一《 浮力 》的合作学习片段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测力计测量重物分别在空气中、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中、完全浸在水中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的示数,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每个小组5~6人不等。实验开始,大部分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读数,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小组合作实验似乎进行得融洽而且井然有序,但是放眼望去,也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会有1~2名同学旁观实验、独自思考或者东张西望。
每组1~2名学生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他人:这实验与我无关,你们放手去做吧。
案例二《 昼夜交替 》的合作学习片段
师生交流,引出问题情境:昼夜的交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昼夜的交替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有的学生认为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还有的学生认为与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有关系。基于这些猜想,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小组观点并设计出能够证明小组观点的实验。(每个小组6名成员)
讨论开始后,老师到各小组观察、指导,在走到某个小组旁边时,该小组有3名同学A、B、C高高举起手,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他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对的,并急于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小组的实验设计,这时,小组内又有一名同学D举手,告诉老师第三种观点是错的,他认为第一种观点才对。
师:你们小组现在有分歧了,是吗?
A、B、C:异口同声不,没分歧。
D:有分歧,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师:(面向A、B、C 3名同学)你们也认为第三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吗?
A、B、C:我们认为成立。
师:看来是有分歧的,那我们把两个实验都来做一次好吗?
在整个小组讨论过程中其他两名同学E和F一直在旁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就是说在这个6人小组中,真正参与讨论并设计实验的同学仅有4名,当小组成员意见出现差异时,A、B、C 3名同学试图采取以多数意见压制少数意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帮助,协助完成,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老师出面协调,想必这个小组要么按照A、B、C 3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操作,要么出现争吵。
试想,在这两则小学科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小组合作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又在哪里?可以说,这种不但没有促进组员之间学习,也没有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齐心协力的低效合作只是科学课的摆设,没有太大的价值。科学课中常有类似低效的小组合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仅把合作学习当做科学课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关注与指导太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还没有形成合作的观念。合作学习是在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旨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均衡发展目标的达成。不但如此,纵观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发现离不开其学习共同体的协助配合,越是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合作越是至关重要,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科学发现过程的缩影,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科学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具有相似的意义。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是人人有事做、有和谐的组员关系、每名组员都愿为小组承担义务,并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融洽合作。那么,要追求科学课上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 全体组员的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应该是奋力合作的,保证全体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没有掉队的,也没有单飞的。许多科学教师仅仅知道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合作学习,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给学生分了组,几名同学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就是合作,不关心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对那些不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的同学视而不见,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习以为常,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自然地被小组抛弃,某个学生的观点就成为小组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学习背离了合作的初衷,学生的科学探究也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越来越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小组中的方法很多,比如常用的小组分工法,小组成员各就其职,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角色,以防有的学生在组内无所事事。在案例一的小组合作中,同学也采取了小组分工法,但是任务分工不合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去完成,所以有的学生对小组活动置之不理,在组员多、任务少的情况下,合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多人任一职的方式,避免组员分工遗漏。另外,小组分工的角色还要经常变换,记录员不能只会记录,实验员也要善于观察。总之,在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多采用诸如小组分工法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活动,为每名学生分配组内角色,全体组员的参与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坚实基础。
2.和谐互助的组员关系
小组合作中,每个组员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因此每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在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组内成员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意见不一致正是科学合作中不同的思想碰撞产生灵感的关键时期,这时就需要组员之间和谐默契的配合,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帮助,协助完成。案例二中,当小组内产生了两种不同观点时,他们不但没有尊重彼此的观点,而是在教师面前极力掩饰小组的分歧,这不是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幸运的是,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及时发现了该小组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想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一节课短短40分钟,教师要面对全班若干小组,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在学生合作的危急时刻发现问题,并帮忙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来解决是非常不易的。但是,如果科学教师能够明白良好组员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发挥每名组员的聪明才智是合作的关键,善于观察,一定会在长期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好地完成科学探究。
3.组员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方式,在这里争取成功与荣誉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积极地努力,因此,组员应该拥有“我要为小组贡献力量”的责任心和“我为小组的成就而骄傲”的集体荣誉感。在案例一中,那些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同学缺乏身在小组中、愿为小组作贡献的责任心,他们用行动告诉他人,自己在小组中没有要做的事,没有该负的责任。案例二中,参与讨论的同学在教师面前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小组的进步。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它是小组具有凝聚力的条件,但是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教师在长期观察、多途径的引导中慢慢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上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使得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组员的共同进步和集体的荣誉,只有让全体组员参与其中,建立起和谐互助的组员关系,使每名组员都拥有强大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才能让科学课上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案例一《 浮力 》的合作学习片段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测力计测量重物分别在空气中、一半在空气中一半在水中、完全浸在水中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的示数,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每个小组5~6人不等。实验开始,大部分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负责读数,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小组合作实验似乎进行得融洽而且井然有序,但是放眼望去,也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会有1~2名同学旁观实验、独自思考或者东张西望。
每组1~2名学生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他人:这实验与我无关,你们放手去做吧。
案例二《 昼夜交替 》的合作学习片段
师生交流,引出问题情境:昼夜的交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昼夜的交替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有的学生认为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还有的学生认为与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有关系。基于这些猜想,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小组观点并设计出能够证明小组观点的实验。(每个小组6名成员)
讨论开始后,老师到各小组观察、指导,在走到某个小组旁边时,该小组有3名同学A、B、C高高举起手,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他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对的,并急于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小组的实验设计,这时,小组内又有一名同学D举手,告诉老师第三种观点是错的,他认为第一种观点才对。
师:你们小组现在有分歧了,是吗?
A、B、C:异口同声不,没分歧。
D:有分歧,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师:(面向A、B、C 3名同学)你们也认为第三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吗?
A、B、C:我们认为成立。
师:看来是有分歧的,那我们把两个实验都来做一次好吗?
在整个小组讨论过程中其他两名同学E和F一直在旁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就是说在这个6人小组中,真正参与讨论并设计实验的同学仅有4名,当小组成员意见出现差异时,A、B、C 3名同学试图采取以多数意见压制少数意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帮助,协助完成,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老师出面协调,想必这个小组要么按照A、B、C 3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操作,要么出现争吵。
试想,在这两则小学科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小组合作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又在哪里?可以说,这种不但没有促进组员之间学习,也没有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齐心协力的低效合作只是科学课的摆设,没有太大的价值。科学课中常有类似低效的小组合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仅把合作学习当做科学课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关注与指导太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还没有形成合作的观念。合作学习是在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旨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均衡发展目标的达成。不但如此,纵观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发现离不开其学习共同体的协助配合,越是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合作越是至关重要,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科学发现过程的缩影,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科学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具有相似的意义。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是人人有事做、有和谐的组员关系、每名组员都愿为小组承担义务,并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融洽合作。那么,要追求科学课上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 全体组员的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应该是奋力合作的,保证全体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没有掉队的,也没有单飞的。许多科学教师仅仅知道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合作学习,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给学生分了组,几名同学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就是合作,不关心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对那些不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的同学视而不见,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习以为常,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自然地被小组抛弃,某个学生的观点就成为小组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学习背离了合作的初衷,学生的科学探究也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越来越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小组中的方法很多,比如常用的小组分工法,小组成员各就其职,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角色,以防有的学生在组内无所事事。在案例一的小组合作中,同学也采取了小组分工法,但是任务分工不合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去完成,所以有的学生对小组活动置之不理,在组员多、任务少的情况下,合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多人任一职的方式,避免组员分工遗漏。另外,小组分工的角色还要经常变换,记录员不能只会记录,实验员也要善于观察。总之,在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多采用诸如小组分工法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活动,为每名学生分配组内角色,全体组员的参与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坚实基础。
2.和谐互助的组员关系
小组合作中,每个组员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因此每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在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组内成员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意见不一致正是科学合作中不同的思想碰撞产生灵感的关键时期,这时就需要组员之间和谐默契的配合,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帮助,协助完成。案例二中,当小组内产生了两种不同观点时,他们不但没有尊重彼此的观点,而是在教师面前极力掩饰小组的分歧,这不是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幸运的是,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及时发现了该小组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想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一节课短短40分钟,教师要面对全班若干小组,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在学生合作的危急时刻发现问题,并帮忙提出可供操作的方法来解决是非常不易的。但是,如果科学教师能够明白良好组员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发挥每名组员的聪明才智是合作的关键,善于观察,一定会在长期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好地完成科学探究。
3.组员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方式,在这里争取成功与荣誉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积极地努力,因此,组员应该拥有“我要为小组贡献力量”的责任心和“我为小组的成就而骄傲”的集体荣誉感。在案例一中,那些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同学缺乏身在小组中、愿为小组作贡献的责任心,他们用行动告诉他人,自己在小组中没有要做的事,没有该负的责任。案例二中,参与讨论的同学在教师面前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小组的进步。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它是小组具有凝聚力的条件,但是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教师在长期观察、多途径的引导中慢慢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上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使得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组员的共同进步和集体的荣誉,只有让全体组员参与其中,建立起和谐互助的组员关系,使每名组员都拥有强大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才能让科学课上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