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教材要求教育者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必须抛弃注入弊端,贯彻启发式教学,要有师生互动思维理念。
【关键词】抛弃 贯穿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97-01
新教材的使用,是教育界的一次大变革。它迫使教育者传授知识时,必须抛弃注入弊端,贯穿互动思维理念。
注入式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弊端甚多。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淹没了学生的潜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口干舌噪地讲,感到累;学生迫于无奈,硬着头皮听,感到苦。这种既苦又累的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初中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整个课堂要贯穿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笔者个人深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读
即读教科书,读投影内容,读试验品。教师指导学生要读好教材。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走马观花。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学生克服自卑感和胆怯心理。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和思考的主体。指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加以精读。比如:教学初一政治第一册第二课第二框《情绪需要调节》,提出什么是情绪?人的情绪为什么需要调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然后提出“调节情绪有哪些好的方法?”让学生精读,加深理解。
二、说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导读问题,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读课文后,特别是精读之后,学生已有了初步答案,迫切想要回答。老师提出要求,看谁说得准确、流利。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不足之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然后再让前一学生完整的作答,全班同学给予鼓掌。通过读说训练,使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记忆、储存课文基本内容。
三、议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导读问题或录像片段进行议论。大胆想象,留一定的时间及交流空间,让学生阐发自己的不同见解。比如:议论“调控情绪的方法——合理发泄情绪”,有同学首先提出:发泄的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痛快、心里舒服。老师点拨:心里为什么不舒服?应该怎么办?同学们七嘴八舌:悲痛、不满、愤恨、紧张等;只有把这些消极情绪释放出来,才能消除心理的不平衡。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老师,我憋得受不了,上厕所后很舒服,算不算合理的发泄?”老师引导:“谁能给予正确的回答?”同学们议论开来:上厕所的舒服是生理上的发泄,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心理上的发泄,二者有别。学生议论、交流见解,达成共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思
质疑思考。学生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探索创新,寻找问题,善于质疑。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启发式教学,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比如:教学初一政治第一册第一课第三框《塑造良好道德,培养健康心》,探讨锻炼的方法——多读好书,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老师点题:多读书,就能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学生质疑思考:书有好书与不健康书之分。老师点的题,虽然与课本上只少一个“好”字,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好书凝结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其智慧、经验,真知灼见。“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朋友在谈话。”如果能够经常与这样的“高尚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以此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对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是大有裨益的。点拨启发:不健康书不也是书吗?同学们质疑:不健康书虽然也是书,但内容低俗下流,侵害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会把人引向邪路。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进行对比后,找到了问题答案。此时,老师也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在教学中,只有互动思维,才会不断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练
练习反馈,可分为课堂随测、课后自测、课后练习。课堂随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规定的题,可以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课后自测,学生自我检测,查漏补缺。课后练习,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学校配合教研组搞一些相应的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六、导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运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会学,增强融会贯通的能力。
一读、二说、三议、四思、五练、六导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紧密配合,浑然一体,使教学活动一直处于互动的状态。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觉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变得敏捷、活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脱师生的苦和累,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教师“会教”到“巧教”的提高,学生“死学”到“活学”的升华。
不是锤的打造,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渐臻完美。这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在。只要我们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寻找规律,新课程的达标任务为时不会遥远。
【关键词】抛弃 贯穿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97-01
新教材的使用,是教育界的一次大变革。它迫使教育者传授知识时,必须抛弃注入弊端,贯穿互动思维理念。
注入式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弊端甚多。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淹没了学生的潜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口干舌噪地讲,感到累;学生迫于无奈,硬着头皮听,感到苦。这种既苦又累的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初中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整个课堂要贯穿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笔者个人深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读
即读教科书,读投影内容,读试验品。教师指导学生要读好教材。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走马观花。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学生克服自卑感和胆怯心理。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和思考的主体。指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加以精读。比如:教学初一政治第一册第二课第二框《情绪需要调节》,提出什么是情绪?人的情绪为什么需要调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然后提出“调节情绪有哪些好的方法?”让学生精读,加深理解。
二、说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导读问题,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读课文后,特别是精读之后,学生已有了初步答案,迫切想要回答。老师提出要求,看谁说得准确、流利。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不足之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然后再让前一学生完整的作答,全班同学给予鼓掌。通过读说训练,使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记忆、储存课文基本内容。
三、议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导读问题或录像片段进行议论。大胆想象,留一定的时间及交流空间,让学生阐发自己的不同见解。比如:议论“调控情绪的方法——合理发泄情绪”,有同学首先提出:发泄的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痛快、心里舒服。老师点拨:心里为什么不舒服?应该怎么办?同学们七嘴八舌:悲痛、不满、愤恨、紧张等;只有把这些消极情绪释放出来,才能消除心理的不平衡。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老师,我憋得受不了,上厕所后很舒服,算不算合理的发泄?”老师引导:“谁能给予正确的回答?”同学们议论开来:上厕所的舒服是生理上的发泄,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心理上的发泄,二者有别。学生议论、交流见解,达成共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思
质疑思考。学生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探索创新,寻找问题,善于质疑。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启发式教学,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比如:教学初一政治第一册第一课第三框《塑造良好道德,培养健康心》,探讨锻炼的方法——多读好书,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老师点题:多读书,就能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学生质疑思考:书有好书与不健康书之分。老师点的题,虽然与课本上只少一个“好”字,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好书凝结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其智慧、经验,真知灼见。“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朋友在谈话。”如果能够经常与这样的“高尚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以此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对优化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是大有裨益的。点拨启发:不健康书不也是书吗?同学们质疑:不健康书虽然也是书,但内容低俗下流,侵害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会把人引向邪路。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进行对比后,找到了问题答案。此时,老师也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在教学中,只有互动思维,才会不断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练
练习反馈,可分为课堂随测、课后自测、课后练习。课堂随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规定的题,可以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课后自测,学生自我检测,查漏补缺。课后练习,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学校配合教研组搞一些相应的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六、导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运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会学,增强融会贯通的能力。
一读、二说、三议、四思、五练、六导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紧密配合,浑然一体,使教学活动一直处于互动的状态。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觉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变得敏捷、活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脱师生的苦和累,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教师“会教”到“巧教”的提高,学生“死学”到“活学”的升华。
不是锤的打造,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渐臻完美。这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在。只要我们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寻找规律,新课程的达标任务为时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