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改革,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之后,猛抬头,一顶“误尽苍生”的大帽子已经扣下来,痛定思痛,“应试教育”偃旗息鼓,“大语文”教学崭新登场,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紧扣这一教学宗旨,依据个人教学实践,对教学中的有益尝试进行了概括和论述,主要有以下七项活动:“诵、读、览、赏、写、设、谈”,同时还配有操作图表。
语文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一天、一个月能看出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和学双方长时间不懈的努力。长期以来形成的“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及“重知识、轻能力”成绩观始终困扰着教学阵地,在各地探讨“大语文“教学的启发下,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以期抛砖引玉。
“大语文“教学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诵
诵诗,诵名言,诵警句,诵美句,起初由教师精选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每天课前背诵一篇,代表师生的问好。一段时间之后,可指导各小组轮流搜集并向同学们推荐,之后可以完全放给同学们去做,并要求同学们坚持记下这些精彩诗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们的词汇增加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增强了。此法是借鉴传统语文教学中“涵咏法”,旧方法的翻新。
二、读
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首先要练就一个过硬的读的本领,扩大其阅读面。但图书不足怎么办?到图书室借阅,也只限少数,加之时间受限制,大面积阅读是不可能的。其实办法是有的,可以去发动学生,让他们每人在自己的阅读书籍中精心挑选一本文艺性书籍,最好是短篇的,期刊性的,如“《小小说》、《散文集》、《故事会》”,以周为单位,每周每生读一本,下一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调换,这样时间一长,读的书也就多了,兴趣也有了。当然,教师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指导他们读什么,要有选择;怎样读,要讲究个方法,讲求收效;不能为读而读,为看热闹而读。集书时还要拒绝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籍介入。
三、览
就是要紧跟时代气息,挑选精美“时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览,让他们去了解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漫出知识的“温床”,去做时代青年;这样做,对改掉他们作文中的“学生腔”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文”的来源可以是师,也可以是生,鼓励学生们认真挑选,积极推荐。
四、赏
电影、电视、戏剧对人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与这些几乎“绝缘”了。学校不提倡不组织,家庭更是严加防范,学生的审美实践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提倡每周观看好剧一场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这里把握好时间和“度”的关系,“看”只能是在周末、次数不宜过多,既使学生得到休息,又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享受,一举两得。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必须使优秀之作,内容不健康的劣作在排斥之列。不然,学生自由放任,频频出入录像厅而不管,后果不堪设想。
五、写
即写日记,用写日记的方法来提高协作素质,这无疑是同行们的共识,不少文学家就是借此走上文学之路的,只是近年来由于应试的原因,认为学生无时间写而被“砍”掉了。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写什么的问题,有些学生的日记就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而不写的。教师应当适时地告诉学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处处都是写作地素材;小到当天见到的精彩场面,优美环境,一颦一笑,一草一木,大到重大事件,思想感触;都可以写进日记。教师要有检查,要抽样批改,对于佳作要及时推荐给学生们欣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奏效,很多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学期下来,便是厚厚的一本,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长经历在其中,呵护、珍藏自不待言,写作水平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
六、设
语文设置活动课是素质教育地一大创举,它对提高学生地语文素质有很大地作用。活动课从内容上、方法上都要精心准备,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徒劳无功。可以配合上述活动举行日记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还可以召开剧评和书评座谈会,让学生评论所看地戏剧和书籍,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行记者采访、编辑校报和文秘方面的知识座谈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每次活动都有收获。
七、谈
学生一周以来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有何收获,很值得总结,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体会进行交流,对他人、对自己下部或下阶段的学习都很有帮助。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形成文字,用黑板报的形式张贴出来;也可以是口头的,用座谈会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论何种形式,教师都要很好地组织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地经验,然后引导其表达出来。有时还要在总体上把握好活动地原则,在经验交流会上总结上周地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高下周的设想,这样才能使这一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
以上诸方法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把握时间的“度”,弄不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减负”的要求相抵触。
语文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一天、一个月能看出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和学双方长时间不懈的努力。长期以来形成的“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及“重知识、轻能力”成绩观始终困扰着教学阵地,在各地探讨“大语文“教学的启发下,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以期抛砖引玉。
“大语文“教学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诵
诵诗,诵名言,诵警句,诵美句,起初由教师精选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每天课前背诵一篇,代表师生的问好。一段时间之后,可指导各小组轮流搜集并向同学们推荐,之后可以完全放给同学们去做,并要求同学们坚持记下这些精彩诗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们的词汇增加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增强了。此法是借鉴传统语文教学中“涵咏法”,旧方法的翻新。
二、读
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首先要练就一个过硬的读的本领,扩大其阅读面。但图书不足怎么办?到图书室借阅,也只限少数,加之时间受限制,大面积阅读是不可能的。其实办法是有的,可以去发动学生,让他们每人在自己的阅读书籍中精心挑选一本文艺性书籍,最好是短篇的,期刊性的,如“《小小说》、《散文集》、《故事会》”,以周为单位,每周每生读一本,下一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调换,这样时间一长,读的书也就多了,兴趣也有了。当然,教师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指导他们读什么,要有选择;怎样读,要讲究个方法,讲求收效;不能为读而读,为看热闹而读。集书时还要拒绝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籍介入。
三、览
就是要紧跟时代气息,挑选精美“时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览,让他们去了解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漫出知识的“温床”,去做时代青年;这样做,对改掉他们作文中的“学生腔”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文”的来源可以是师,也可以是生,鼓励学生们认真挑选,积极推荐。
四、赏
电影、电视、戏剧对人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与这些几乎“绝缘”了。学校不提倡不组织,家庭更是严加防范,学生的审美实践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提倡每周观看好剧一场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这里把握好时间和“度”的关系,“看”只能是在周末、次数不宜过多,既使学生得到休息,又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享受,一举两得。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必须使优秀之作,内容不健康的劣作在排斥之列。不然,学生自由放任,频频出入录像厅而不管,后果不堪设想。
五、写
即写日记,用写日记的方法来提高协作素质,这无疑是同行们的共识,不少文学家就是借此走上文学之路的,只是近年来由于应试的原因,认为学生无时间写而被“砍”掉了。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写什么的问题,有些学生的日记就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而不写的。教师应当适时地告诉学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处处都是写作地素材;小到当天见到的精彩场面,优美环境,一颦一笑,一草一木,大到重大事件,思想感触;都可以写进日记。教师要有检查,要抽样批改,对于佳作要及时推荐给学生们欣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奏效,很多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学期下来,便是厚厚的一本,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长经历在其中,呵护、珍藏自不待言,写作水平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
六、设
语文设置活动课是素质教育地一大创举,它对提高学生地语文素质有很大地作用。活动课从内容上、方法上都要精心准备,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徒劳无功。可以配合上述活动举行日记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还可以召开剧评和书评座谈会,让学生评论所看地戏剧和书籍,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行记者采访、编辑校报和文秘方面的知识座谈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每次活动都有收获。
七、谈
学生一周以来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有何收获,很值得总结,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体会进行交流,对他人、对自己下部或下阶段的学习都很有帮助。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形成文字,用黑板报的形式张贴出来;也可以是口头的,用座谈会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论何种形式,教师都要很好地组织指导。要善于发现学生地经验,然后引导其表达出来。有时还要在总体上把握好活动地原则,在经验交流会上总结上周地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高下周的设想,这样才能使这一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
以上诸方法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把握时间的“度”,弄不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减负”的要求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