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令学生入迷,须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须讲究技巧,那么应讲究那些技巧呢?下面从善设比喻、以情激情、巧于启思和活用幽默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感染力教学效果
有一句话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的确如此,语言是人类传情达意的工具,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它,就能“粘”住读者和听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打开学生的思想感情之门,要想“粘”住学生的心,就必须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就必须讲究教学语言的技巧。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讲究哪些技巧呢?下面就这一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善设比喻
在语文教学中,用通俗易懂、准确形象的语言传授知识是教课的基本条件。虽然语文没数理化那般抽象,但在语文的知识范畴中也有不少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往往理解不深,甚至一头雾水。而如果能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用比喻形象化,那么学生就能理解透彻,印象深刻。如我在讲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区别时,我就设了比喻。我说,如果把文章比作房子,那么文章的表现手法就是这个房子整体布局的设计,而句子的修辞手法就是房子各个房间地板墙壁的装修。这样一比喻,学生马上理解了两者的区别,且印象很深。如果不设比喻,只是把这两者的概念搬出来: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那么学生一定会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脑海里无半点雪泥鸿爪。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能善设比喻,这样就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语文课听起来枯燥乏味。
二、以情激情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教育的根。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用了这样一段话进行导入:“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相继有十个朝代在这个钟灵毓秀之地建都立业。但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繁华的南京城在侵华日军的大屠杀中成了人间地狱。整个南京城遍布着毫无人性的魔鬼和野兽,南京城里到处是虐待和杀戮,南京城里鲜血染红大地,尸体堆积如山;无数眼睛静止地怒视敌人的屠刀,里面的泪还没有干;无数妇女和孩子的惨叫声和哭喊声在南京城的上空久久回荡……”这样一段导入语言一出,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面色凝重,表情严肃,因为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導入语言中的“情”的撞击。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如能饱含真情、深情,从而以情激情,打开学生的心扉,就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巧于启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应是一次性消费的物品,而应是反复让学生脑海荡起层层思维涟漪的桨。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考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如教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时我问学生:“‘八十始得归’的老兵还乡后,找到了他的家人吗?”学生齐答:“没有。”我紧跟着问:“老兵的家人为什么都不在了?即使老的逝世了,那至少那些年轻的后代也应该在世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兵的家人是怎么死的?”问题一出,学生都积极开动了脑筋。这个启发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脑海的思维涟漪“一波才动万波随”,让学生联想到了战争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巨大祸害,很多人即使没上战场,也深受其害。
又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问学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主角是鲁提辖,那么为什么要写到李忠和史进,把这两个人去掉,只写鲁提辖一个人来酒楼喝酒行吗?或者去掉其中一个人,只写李忠或史进与鲁达一同喝酒,行吗?”话语一落,学生先是一愣,因为他们之前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经过阅读思考,才发现小说这样设计独具匠心:第一,能用李忠的吝啬、史进的大方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衬托鲁达的豪爽大方,使鲁达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第二,这样设计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显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因为当鲁达听完金翠莲的哭诉后想马上去打死郑屠,正是有这两个习武之人在场,才能拦住力大无穷的鲁达的鲁莽行为,鲁达被劝住了,冷静下来,才会想到要惩处郑屠得先助金家父女脱身,没有这两人在场,就没有小说后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当学生思维的引擎被教师点拨的语言触动,学生便能从中识得神气,吸取教益,那时他们的内心也一定蓄满思有所获的快乐。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若能像酶一样,活化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就一定会有磁场般的吸引力。
四、活用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文教师节在课堂上能活用有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师生感情交流更融洽。如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针对部分学生作文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说了这样一段话:“个别同学的作文中总喜欢用一些‘进口盗版’的汉字,这样是不好的,咱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祖国,我们应该使用‘国产正版’的汉字……”
同样是批评书写错别字的现象,但这样寓庄于谐,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批评的效果往往比严厉直说,让学生在窘态中接受批评好得多。又如个别同学有时会把“褒义”和“贬义”这两个概念混淆,我就这样告诉他们:“‘贬义’就如台湾的阿扁,是个坏蛋,总欠扁,它是不好的。以后你要是分不清‘褒义’与‘贬义’谁好谁坏,你只要记住阿扁就行了……”我的话还没说完,听的学生早已哈哈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幽默语言是课堂笑声的催化剂,更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助跑器,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语文教师能活用幽默,便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心心相印。
教学语言每位语文教师每节课都在用,看似平常,其实只有不断锤炼,讲究技巧,教学语言才能如蜜,才能“粘”住学生的心,上出一节节知识丰富、思想正确、情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课。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感染力教学效果
有一句话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的确如此,语言是人类传情达意的工具,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它,就能“粘”住读者和听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打开学生的思想感情之门,要想“粘”住学生的心,就必须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就必须讲究教学语言的技巧。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讲究哪些技巧呢?下面就这一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善设比喻
在语文教学中,用通俗易懂、准确形象的语言传授知识是教课的基本条件。虽然语文没数理化那般抽象,但在语文的知识范畴中也有不少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往往理解不深,甚至一头雾水。而如果能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用比喻形象化,那么学生就能理解透彻,印象深刻。如我在讲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区别时,我就设了比喻。我说,如果把文章比作房子,那么文章的表现手法就是这个房子整体布局的设计,而句子的修辞手法就是房子各个房间地板墙壁的装修。这样一比喻,学生马上理解了两者的区别,且印象很深。如果不设比喻,只是把这两者的概念搬出来: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那么学生一定会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脑海里无半点雪泥鸿爪。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能善设比喻,这样就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语文课听起来枯燥乏味。
二、以情激情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教育的根。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用了这样一段话进行导入:“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相继有十个朝代在这个钟灵毓秀之地建都立业。但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繁华的南京城在侵华日军的大屠杀中成了人间地狱。整个南京城遍布着毫无人性的魔鬼和野兽,南京城里到处是虐待和杀戮,南京城里鲜血染红大地,尸体堆积如山;无数眼睛静止地怒视敌人的屠刀,里面的泪还没有干;无数妇女和孩子的惨叫声和哭喊声在南京城的上空久久回荡……”这样一段导入语言一出,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面色凝重,表情严肃,因为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導入语言中的“情”的撞击。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如能饱含真情、深情,从而以情激情,打开学生的心扉,就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巧于启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应是一次性消费的物品,而应是反复让学生脑海荡起层层思维涟漪的桨。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考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如教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时我问学生:“‘八十始得归’的老兵还乡后,找到了他的家人吗?”学生齐答:“没有。”我紧跟着问:“老兵的家人为什么都不在了?即使老的逝世了,那至少那些年轻的后代也应该在世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兵的家人是怎么死的?”问题一出,学生都积极开动了脑筋。这个启发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脑海的思维涟漪“一波才动万波随”,让学生联想到了战争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巨大祸害,很多人即使没上战场,也深受其害。
又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问学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主角是鲁提辖,那么为什么要写到李忠和史进,把这两个人去掉,只写鲁提辖一个人来酒楼喝酒行吗?或者去掉其中一个人,只写李忠或史进与鲁达一同喝酒,行吗?”话语一落,学生先是一愣,因为他们之前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经过阅读思考,才发现小说这样设计独具匠心:第一,能用李忠的吝啬、史进的大方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衬托鲁达的豪爽大方,使鲁达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第二,这样设计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显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因为当鲁达听完金翠莲的哭诉后想马上去打死郑屠,正是有这两个习武之人在场,才能拦住力大无穷的鲁达的鲁莽行为,鲁达被劝住了,冷静下来,才会想到要惩处郑屠得先助金家父女脱身,没有这两人在场,就没有小说后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当学生思维的引擎被教师点拨的语言触动,学生便能从中识得神气,吸取教益,那时他们的内心也一定蓄满思有所获的快乐。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若能像酶一样,活化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就一定会有磁场般的吸引力。
四、活用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文教师节在课堂上能活用有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师生感情交流更融洽。如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针对部分学生作文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说了这样一段话:“个别同学的作文中总喜欢用一些‘进口盗版’的汉字,这样是不好的,咱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祖国,我们应该使用‘国产正版’的汉字……”
同样是批评书写错别字的现象,但这样寓庄于谐,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批评的效果往往比严厉直说,让学生在窘态中接受批评好得多。又如个别同学有时会把“褒义”和“贬义”这两个概念混淆,我就这样告诉他们:“‘贬义’就如台湾的阿扁,是个坏蛋,总欠扁,它是不好的。以后你要是分不清‘褒义’与‘贬义’谁好谁坏,你只要记住阿扁就行了……”我的话还没说完,听的学生早已哈哈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幽默语言是课堂笑声的催化剂,更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助跑器,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语文教师能活用幽默,便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心心相印。
教学语言每位语文教师每节课都在用,看似平常,其实只有不断锤炼,讲究技巧,教学语言才能如蜜,才能“粘”住学生的心,上出一节节知识丰富、思想正确、情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