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背景
在基层学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多数教师只求在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不求在质的提升,对教学研究认识不足。年纪较大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年轻教师又不得方法。教师之间缺少合作研究的探索精神。多数学校虽然有校本教研计划,有方案,也开展了教研活动,但缺少明确的研究主题,导致学校教研随意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出现以上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研部门缺少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对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缺少正确的引领和有效指导。用以往旧有的教研方式来指导今天的教研工作。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多途径、专题化”教研。
二、“专题化、多维度”研培基本模式
发现问题——形成系列专题——分步实施教研与培训——深入研究与反馈。从而使“专题化、多维度”研培活动,在上述框架下,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
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要善于发现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
2.将一个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题
以语文学科为例,假如设立的教研主题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分解为以下几个分题:
(1)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借鉴能力的研究。
(2)在课外阅读中增强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意识的探索。
(3)作文指导、讲评与阅读有机结合。
(4)作文批改与阅读有机结合的途径探索。
(5)在阅读中加强积累,改变学生作文词语贫乏现象。
(6)“读文——写文——再读文——修文——创造”学习方式探索。
在这6个分题中,有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学习方法的探索,有成熟经验的移植,内容比较广泛;提出的这些分题,切合教学实际,又都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分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读写结合”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分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课题的研究之中。
教研主题在教研员的引领下,作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研究的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分题研究(也可以两个教师承担一项分题)。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共同探索这个问题。
3.围绕一个专题,以多种方法开展系列活动
针对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既可以促使教师的行动研究向纵深发展,也可以使教师多角度、多种方式参与教研,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如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教师搭建平台,营造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提供一个教师发展的空间,使之成为教师不断进步的舞台。研究课例展示活动可深入发展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一专题的教研,先组织教师通过课例展示、反思与交流,再组织教师在网上以专题发帖的形式进行深入讨论。教师从情景激趣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境激趣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情境激趣不应该成为浮华的装饰等等进行广泛的讨论。使参与教师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教师获得了专业素养的提升。
4.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
讨论是有效的教研活动,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动具体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要有书面总结,对以前的教学实践行动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的做法,也要总结失误之处。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试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措施。“预想——试验——总结——再预想——再试验——再总结”这个行为要体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三、“多途径、专题化”教研的优势
(1)“多途径、专题化”是教研的最大优势,通过一个教研专题为依托,多方位、多途径的把各校、各学科教师联结在一起。以一个教研主题,将学科所有教师连接在一起,在主题教研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能使多数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活了教师内在的研究潜能,提高教师教研意识、科研能力的效果,实现促进学校整体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
(2)有了主题,就自然促使教研目的明确,教师承担的任务明确,研究方向明确。由于将大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题,难度降低,教师容易操作。
(3)“多途径、专题化”教研针对性强,针对教师在平常教学实践中的的困惑或疑难,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容易引发教师探索;主题教研活动富有典型性,每次活动只研讨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能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主题教研活动具有真实性,它来自于真实的课堂,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教师的研讨或交流,表明的是他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或实践探索。这样,就缩小了以往教学活动弄虚作假的空间,消除了表演、做秀的现象。
(4)“多途径、专题化”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的形式,装进教研的内容。按着科研的流程完成教研的任务,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
“多途径、专题化”教研活动,提高最快的是老师,受益最大的是学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存在的问题:专题的针对性和系列性还不够强,限制了教研的深化。教研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这些需要在下一循环的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和解决。
在基层学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多数教师只求在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不求在质的提升,对教学研究认识不足。年纪较大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年轻教师又不得方法。教师之间缺少合作研究的探索精神。多数学校虽然有校本教研计划,有方案,也开展了教研活动,但缺少明确的研究主题,导致学校教研随意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出现以上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研部门缺少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对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缺少正确的引领和有效指导。用以往旧有的教研方式来指导今天的教研工作。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多途径、专题化”教研。
二、“专题化、多维度”研培基本模式
发现问题——形成系列专题——分步实施教研与培训——深入研究与反馈。从而使“专题化、多维度”研培活动,在上述框架下,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
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要善于发现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
2.将一个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题
以语文学科为例,假如设立的教研主题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分解为以下几个分题:
(1)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借鉴能力的研究。
(2)在课外阅读中增强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意识的探索。
(3)作文指导、讲评与阅读有机结合。
(4)作文批改与阅读有机结合的途径探索。
(5)在阅读中加强积累,改变学生作文词语贫乏现象。
(6)“读文——写文——再读文——修文——创造”学习方式探索。
在这6个分题中,有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学习方法的探索,有成熟经验的移植,内容比较广泛;提出的这些分题,切合教学实际,又都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分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读写结合”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分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课题的研究之中。
教研主题在教研员的引领下,作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研究的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分题研究(也可以两个教师承担一项分题)。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共同探索这个问题。
3.围绕一个专题,以多种方法开展系列活动
针对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既可以促使教师的行动研究向纵深发展,也可以使教师多角度、多种方式参与教研,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如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教师搭建平台,营造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提供一个教师发展的空间,使之成为教师不断进步的舞台。研究课例展示活动可深入发展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一专题的教研,先组织教师通过课例展示、反思与交流,再组织教师在网上以专题发帖的形式进行深入讨论。教师从情景激趣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境激趣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情境激趣不应该成为浮华的装饰等等进行广泛的讨论。使参与教师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教师获得了专业素养的提升。
4.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
讨论是有效的教研活动,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动具体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要有书面总结,对以前的教学实践行动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的做法,也要总结失误之处。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试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措施。“预想——试验——总结——再预想——再试验——再总结”这个行为要体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三、“多途径、专题化”教研的优势
(1)“多途径、专题化”是教研的最大优势,通过一个教研专题为依托,多方位、多途径的把各校、各学科教师联结在一起。以一个教研主题,将学科所有教师连接在一起,在主题教研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能使多数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活了教师内在的研究潜能,提高教师教研意识、科研能力的效果,实现促进学校整体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
(2)有了主题,就自然促使教研目的明确,教师承担的任务明确,研究方向明确。由于将大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题,难度降低,教师容易操作。
(3)“多途径、专题化”教研针对性强,针对教师在平常教学实践中的的困惑或疑难,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容易引发教师探索;主题教研活动富有典型性,每次活动只研讨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能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主题教研活动具有真实性,它来自于真实的课堂,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教师的研讨或交流,表明的是他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或实践探索。这样,就缩小了以往教学活动弄虚作假的空间,消除了表演、做秀的现象。
(4)“多途径、专题化”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的形式,装进教研的内容。按着科研的流程完成教研的任务,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
“多途径、专题化”教研活动,提高最快的是老师,受益最大的是学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存在的问题:专题的针对性和系列性还不够强,限制了教研的深化。教研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这些需要在下一循环的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