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生活的镜子”导写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ge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或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言论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用一个比喻(生活是一面镜子)来说明你的人生态度(笑、哭)决定你的生活状态(笑、哭),注意这里的“笑”和“哭”的内涵,既有实指意义,也有虚指意义,然而更多的是虚指意义(“笑”代表乐观,“哭”代表悲观)。第二句话说生活未必(不一定)理会你的人生态度,这里的“生活”应该指生活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残酷性等。
  材料的第一句话是基础性立意,告诉我们:人应该乐观地生活。第二句话是发展性立意,告诉我们:无论怎样,人还是应该乐观地生活,需要我们更加理性而已。第二句话应是我们重点思考的,容易写出更好的文章。
  [佳作一]
  你若微笑,蝴蝶自來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樊心瑶
  有人言:“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诚然,生活确是一个多面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收纳着人生的悲喜,同时也营造着人生的哀乐。
  然而,古往今来,总有人将生活与命运等同。我以为,这种观点大都是悲观者的无病呻吟,不知他们想过没有,没有起伏的生活就像没有盐糖的菜肴一样寡淡。生活是由人造就的,是一个个人存在的见证,由此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普遍形态。
  正是由于生活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人生摇曳多姿。所以,人唯有始终保持微笑,方能以不变应万变,不至于让人生陷于困境。
  微笑,不只是嘴角扬起的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理性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性条件下的乐观,可以起到镇定剂的作用。在面对生活的阵痛时,微笑往往可以平缓心情,淡化挫败感。然而,凡事皆有度,一但乐观超出了理性范围,就会变成无知或麻木,就像阿Q一样,自我陶醉而不自知。这种心理有百害而无一利!学会平和地微笑,生活多半也会回以一笑,就像蝴蝶翩然而至。
  然而,生活毕竟不是一个刻板的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时只是一个侥幸的存在。而生活的冷热,皆不在于此。你若微笑,也许换不回生活的美丽眷顾,得到的只是更为浓重的黑暗,但你还是必须微笑,因为只有坚持微笑,才有可能吸引蝴蝶,得到上天的安慰。
  “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的去处,哪还用挣扎?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下沉。”这是从文先生的诉说。从文先生一生坎坷多病,在绝望中一次次回头又一次次沉陷进去,但是他始终保持微笑,花费十七年时间,终于出版惊世巨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战火中辗转漂泊,对他而言,就是始终不放弃,固守本心,微笑以待。尽管生活还他的只有痛苦,但是,他依旧说:“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都要沉到底。”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生命始终微笑,傲然屹立。
  一个人如此,千万人如此,天地才为之震撼,时代才为此改变。当微笑的力量不断汇集,五彩的蝴蝶就会纷至沓来,社会便不再灰暗阴沉,即便依旧没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流光溢彩。
  “微笑是生活最好的敷粉。”生活不是数学题,难易相叠。生活本就没有固定的算法与绝对的正确答案。始终保持理性乐观并接受现实,然后勇敢地微笑,这才是解决生活谜题的不二法门。
  你若微笑,蝴蝶自来!
  [评点]
  此文标题极富意蕴,“微笑”代表乐观生活,是“因”,“蝴蝶自来”代表人生状态,是“果”。文章对“微笑”的概念阐释十分到位:微笑,不只是嘴角扬起的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理性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止于此,文章还对“乐观生活”这一概念进行了辨证阐述:乐观更应该理性,否则就是麻木。这些阐释,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佳作二]
  天地有仁
  江苏省苏州中学 黄豆豆
  天地不仁。
  即使不理解这句话,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莫大的震撼。这句话记载在《道德经》这本晦涩难懂的书中。虽然晦涩难懂,却也算得上是脍炙人口,尽管大多数国人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幸运的,作为作者的老子,又补充了一句:“天地无仁无不仁。”由此,我们学会了思辨。
  老子生活在战国。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社会正在快速地发展,经历着前两千年不曾有、后两千年亦未曾见的大变革。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一份份家书,承载着多少喜与悲、笑与哭?可战火不会因此而停下。人们对着镜子或笑或哭,但暴君的屠刀还是会落下,将镜子里的笑与哭一道斩碎。比如屈原被放逐,一身报国志无从实现。《少司命》是他的笑,《离骚》是他的哭,《国殇》更是他的号啕。可生活又怎会在意他的笑与哭?只是在他的生死簿上冷冷批下一句:“投汨罗江,亡。”
  老子看着“这一切”,默默写下“天地无仁无不仁”。
  那么,何谓“天地无仁无不仁”?天地是绝对公平的。人在它眼中与刍狗并无分别。它不会施人以“仁”,亦不会施人以“不仁”。它只是在一旁面无表情地看着人们的笑与哭。
  然而,天地也有仁。
  李白有诗曰:“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永远记住了他。历史上又有一人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是谁?大多数人早已忘了。仅有“志向”两个字的人,在生活这面镜子面前是多么的可笑!李白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他自己早已写下——“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马丁·路德·金,这么一个平凡的黑人,脾气暴躁、家庭破裂、收入低下……他却能取得黑人人权运动的巨大胜利,这不是因为他对人权的向往,不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痛苦,不是因为他在生活的镜子前手舞足蹈的哭与笑,而是因为他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因为他激情澎湃而又充满理性的演讲、因为他的不懈努力……
  反观当今社会,无数人或有这样的欢笑,或有那样的泪水。他们把这些好似供品一样摆到生活面前,以期得到共鸣。但生活怎么会理会呢?他不会因此施人以“仁”或“不仁”。但是,假如有人付出了努力,它亦不会有所偏颇。付出多少汗水,生活就会清清楚楚地给予多少回报。
其他文献
一、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函数关系理解不到位致誤
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四种。名词性从句是高中学生必学的重要英语语法之一,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在学名词性从句时,学生经常为What和that 在句中的用法而困惑。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知识的总结,供同学们参考:  What和that 都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但他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一、在引导名词性从句时,从属连词that一般要注意三个不(thr
一、填空题  1.sin25π6 cos25π3 tan(-25π4)=.  2.已知函数y=cosx与y=sin(2x φ)(0≤φ2的解集是全体实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二、解答题  15.已知锐角△ABC中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  (1)设BC·CA=CA·AB,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设向量s=(2sinC,-3),t=(cos2C,2cos2C2-1),且s∥t,若
2015年全国高考已尘埃落定,综观今年各套试卷,大部分省份把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必考题来考查,且所选材料与命题,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样的试题形式,这对同学们阅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笔者针对今年高考的命题进行探究,通过真题呈现进行误区警示,并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以期提升同学们的解题能力,决胜高考。  一、命题探究  从全国部分考区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査情况来看,2015年高考论
【摘 要】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6.96%,意味着自此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随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逐年攀升,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达11.93%。 因此,养老成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基数最多的国家,并且相应的养老设施匮乏,带给了社会和每个家庭巨大的负担。基于此,本文借鉴A公司的实践经验、结合服务营销理论以此研究国内的智慧养老服
在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占30分,是试卷中占分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所谓“得阅读者得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已被广大英语教师和考生所共同认识。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有:词义题、信息题(包括细节理解)、推理题(包括作者态度)和主旨题等。  现对各种题型解题技巧做详细说明:  一、词义猜测题  猜词技巧是一种很重要的应试技巧。在诸多的英语测试中,几乎都包含有判断生词或关键词词义的题目。  考试中经常作为词义
例谈计算过程的優化
期刊
Unit 3  一、重点词汇  1. burst (burst, burst)  1) n. 爆炸;爆破;爆裂:a burst in a waterpipe 水管的破裂  a burst of anger, enthusiasm, etc. 怒火、热情等的迸发  a burst of applause 一阵欢呼  2) vi.
在高考解几试题中,有一类关于直(曲)线与曲线的相交的位置关系问题,在这类问题中,我们可以把同一个对象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表征,即将同一个对象“算两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下面通过几例以示说明:  一、同一个三角形“算两次”  例1(2014年湖北卷)已知F1、F2是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焦点,P是它们的一个公共点,且∠F1PF2=π3,则椭圆与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倒数之和的最大值为()  A. 4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参加2015年高考的你,如果还在为那篇重要的作文而担心,那么请在接下来的作文备考中,不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考查方向,关注命题范围  1.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四大特点。  (1)贴近生活。作文材料紧贴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焦点话题;部分考题直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选择材料,如2014年高考江西卷要求围绕“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谈体会、说见闻、作反思。  (2)关注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