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个节气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再次回到小城,已是三年之后。
  这天恰好是一年之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年首岁尾,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大雪之后将更加寒冷,年尾也就近在咫尺了。她叹息,人生多像岁月轮回,三年前她还是何等风光,现在却只能偷偷摸摸,像只惶惶然的耗子。
  真的下起了雪,上车时还只是零零星星的雪花,但当她走出车门,再次踏上小城的土地,已是银装素裹,满目圣洁,恍然如隔世。寒风又袭,她紧裹棉衣,但还是打了个冷战。
  耳鸣目眩,四肢乏力,有好些日子了,她不敢去医院,只能到私人诊所打针吃药,可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日渐加重。她怀疑自己患上了绝症,在床上躺了三天,终于咬了咬牙,决心回趟小城。她已经三年没敢跟老公季节联系了,也不知他和女儿季雨生活的怎么样。
  她不敢奢望太多,只想看他们一眼就回去,然后去医院彻底检查,如果真的患了绝症,便自行了断,结束生命。异客他乡,隐姓埋名,生不如死,那滋味太折磨人了。
  竖起衣领,戴好口罩,只露一双眼,未必有人能认出她来。
  她有预感,三年前她在网上买了张身份证,不然连出逃的机会恐怕都不会有。她现在已不再是她,而是一个叫刘巧莲的女人。刚开始她还有点钱,为了能隐藏下来,她去私人美容诊所整了容。她指着身份证上的照片说,按她的样子做。整容师不解,照片上的人并不漂亮。她说,就这样做。整容师在乎的是钱,才不管她漂不漂亮。
  她想,即便季节此刻站在面前,也不一定能认出她了。可她还是很惶恐,必须十二万分的谨慎。朔风裹挟着鹅毛般的雪片打在脸上,她不禁又打了个冷战。
  马上就到下学时间,她拦了辆的士,朝实验中学赶。她必须赶在下学之前,站在校门口。
  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这天接学生的家长特别多,黑压压的像群蚂蚁。她不敢朝里挤,只站在马路对面,远远地望。季雨是她女儿,这个距离她应该能认准。
  可她犯了个错,一队队的学生,一样的校服,她根本无法辨认出哪个是自己的女儿。
  她凝望了许久,挤挤攘攘的校门口渐渐沉寂下来,女儿的影子也没看到,视线里只剩下那仍在纷飞的雪片。也没有季节的身影,这样的天气他应该来接女儿的呀。她深深自责,女儿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季节接送的,她更觉得亏欠女儿的太多太多。
  她望着寂寥的校门和纷飞的雪片,突然明白过来,三年前女儿上初二,现在应该上高中了,女儿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
  她一急,出了汗,朔风一吹,又打了个冷战。她犹豫不决,可思念女儿的思想最终还是占据了上风。如果真的得了绝症,还在乎什么,她想女儿这时也许正在赶回家的路上,便当机立断,又拦下一辆的士,直奔幸福小区。
  她期待能在家门口看到季节和季雨,可惜还是晚了,小区门可罗雀,不见他们的影子。
  雪更大了,风更猎了,干枯的树枝在摇曳中吹着口哨。她不甘心,又等了很久,直到已亮起万家灯火,才放弃了希望。不敢多待,她原本计划第二天一早便离开小城。
  犹豫再三,她终于横下一条心,去拍门,我现在是刘巧莲,只用眼不用嘴,大不了就说拍错门了。
  九楼,三百六十五平复式大宅。楼是她挑选的。九九为大,三百六十五,寓意天天好运。
  她鼓起勇气,终于按响了门铃。
  你找谁?有个女声在里面问。不像女儿的声音。三年了,难道女儿的声音也变了?她不答,也不放弃,继续按铃。
  门终于开了,是张陌生的面孔。女孩烦躁地问,你怎么这样?别总是按呀按的,你找谁?
  她这才吞吞吐吐地问,季节季大夫住这里吗?
  女孩答,早搬走了,房子卖了,现在归我。
  他去了哪里?她问,他为什么要卖房子?
  女孩关门的瞬间扔给她一句话,还不是因为他老婆。
  咯吱咯吱,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她羞愧难耐,无地自容,他们到底在哪里呢?
  脸上热乎乎的一片,那是滚淌而出的泪水。又冷又饿,她突然觉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斜靠在树干上,蓦然摸出了手机。季节的号码她已经刻在了心里,可三年来她一次也没敢打过。此刻她已经不计后果了,拨出了那个在她心里默记了一万遍的号码。
  季节许久才接电话,弱弱地问,你哪位?
  三年了,她已经学会那个地方的方言,她问,你是季大夫吗?
  是我,你是谁?季节问。
  我叫刘巧莲,你曾经的病人。她说,季大夫现在在哪里?
  可我好长时间没上班了。季节说,如果看病,就找其他大夫吧。
  你沒上班?你在哪里?她揪着心,更加紧张。
  季节沉默了好久才说,我病了,在化疗。
  你在哪里?她急急地追问。
  我在肿瘤医院。季节说,你还是别来了,我都病得不成样子了,还怎么给你看病。
  是我,是我呀季节。她揪心如焚,对手机哽咽,我要去看你。然而,电话那边是长时间的沉默。
  她另拨了个电话,说,我要自首。我有个请求,想去医院陪陪季节。
其他文献
寒气像薄刀子一样划过面庞。叶嫂抹了把脸,警觉地从一丛绿中伸出头,瞄了下几十米外的路口,又抻了抻衣服,才从甘蔗林里钻出来。  几个月前,阿碌叔進山砍柴,在山脚被侦缉队暗探拦住了,摔成几截的竹杠,散落了一地白米。等抬回家时,人就只剩下半口气了。县保安团的“乌眼佬”拉长脸吼道,再出这档事,这一片就算作“全匪区”。说罢,一排冷飕飕的恐吓枪声,如乌云笼在村子上空。  还能怎样呢?上个月起已实行计口售盐,每人
期刊
太阳刚探出头,露珠还恋在草尖上,大丫就来到了后山。后山有很多野花,白的,红的,黄的,紫的……开得正艳。大丫采了一朵又一朵。今天,是妹妹二丫的生日,她要编一个花环。  二丫满九岁,算起来,爸爸已去世五年了。  爸爸为了捡滚落到悬崖边上的几个土豆,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下了悬崖。爸爸死后,妈妈变得暴躁起来,动不动就骂人打人。三年前,妈妈离开了家,说是去外面打工,走时把大丫二丫和弟弟托付给姑姑照看。姑姑家上
期刊
京东柳溪镇有家小吃店,店外的影壁上有四个大字:鲍家风味。标准的魏碑体。  常听人说,过柳溪镇不登鲍家门儿,好比上北京城不进全聚德,下天津卫不到狗不理,玄了!  鲍家老爷子年轻时候喜欢听梅兰芳的戏,还能唱上几口。听说合着眼听,很有几口梅兰芳的味儿,竟得了个诨号:鲍兰芳。只是由于鲍家老太爷看得紧,不兴学扭扭捏捏的戏子,一心把祖传的鲍家风味的刀削面传下去。为这,鲍家老太爷打断过鲍兰芳的腿。此后,鲍兰芳的
期刊
一群不速之客,走进江州织造。为首者脸宽肩阔,魁梧壮实,头戴毡帽,里着唐装,外套西服,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兵荒马乱的年月,纺织业概莫如此,广开销路才是王道。金善文在总经理的位子上,深谙其理,不敢怠慢。  为首者倒也爽朗,开门见山道:“我等自上海来,做国际贸易,尤以绸缎布匹擅长。”说罢,双手奉上名片。金善文接过一看,上书“中华国际株式会社董事长马保国”,迟疑片刻,连忙引至贵宾厅。  用过茶水,马保国
期刊
庙藏在紫云山的深处,白云常去,一去就住下,久久地留连,不舍走开。白云一走,太阳就出来,把庙前的一块空地照亮、照暖和了。  小沙弥每天要做的事,是把空地打扫干净。深山多树,树叶落时不讲究,春天落,夏天落,秋冬更是落,小沙弥几乎天天都要和树叶作战,扫干净了,叶又落,再落再扫,似乎永远没个止境。  香客很少,庙藏得深,山路难走,何况当地人都说:紫云山的庙照远,不照近。谁无事登这庙堂?  庙中人少,师父一
期刊
担任掩护军工厂重要物资转移任务的一个排,被一股国民党军死死咬住,追赶了一天一夜。  天快亮的时候,部队在风谷峪停下作短暂休整。排长问一班班长张世贵:“这地方熟吗?”  “排长,当年跟追咱的冤家在这儿并肩阻击过日寇,咋能不熟。”  “熟就好,今儿个你的任务就是把身后追赶咱的敌人,挡在风谷峪,掩护物资转移。”  “就俺一个班?”  “嗯。”排长点点头。  “当年咱连一百多人,还有身后追咱的老冤家少说二
期刊
背篓是黄牛的名字,是小主人给取的。小主人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才十五岁就不上学回家帮家里干活儿了。当然,小主人牵上背篓的牛鼻绳还要提前三年——现在背篓已经三岁了。  小主人不上学了,一是家里需要幫手,另一个原因,是成绩差。当然,这个不好对外人提起。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小主人对背篓和背篓妈妈很好,总是一大早就把背篓的妈妈和背篓牵到坡上吃草,有时候还背着家里偷偷给背篓的妈妈吃黄豆饼。背篓从小就认为小主人是
期刊
柳学士在怒江边的酒楼吃饭,越吃越怒,跟堂倌打了一架。  听说他打架了,温知县很高兴。  知县写信给柳学士时,是这样邀请的:“欢迎来怒江打架!”  怒江人认为,没有什么事是打一架不能解决的,不行就打两架。  柳学士虽没正式练过武功,但在发怒的状态下,摔了一只银壶,凭本能也连出三招勾拳,又加一记猛踹,将堂倌吓了一跳。堂倌日接八方来客,各路武术基本都能拆招,这是作为怒江堂倌的基本素养。他就怕遇到这种不会
期刊
阮笛康五六岁时就在古庙镇有“神童”之称。  但总有人不信不服,找机会难为他。有一天,镇上两个小混混在镇东头的路上拦住他。张混混说:“听说你是神童,有个对子想考考你。”  “古镇有庙庙真古。”  阮笛康望了一眼前面的河湾答道:“小河无桥桥太缺。”  李混混有点狂妄地说:“小户屁孩懂个屁。”  阮笛康随口答道:“市井二混知啥二?”  气得张混混、李混混欲掌掴阮笛康。幸好私塾的林先生见了,喝止住了两个小
期刊
豫西人爱听河洛大鼓书。这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说唱艺术,因其演出场地灵便、演员少、易普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豫西民间,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说书艺人。  陈家庄的陈凤来就是一位河洛大鼓艺人。据听过陈凤来说唱的老人回忆,陈凤来说书,最善于分演各种角色,生旦净末丑,学啥像啥。如果闭上眼听,就是一台精彩的多角戏,一睁眼,却只见陈凤来一个人在台上忙活。  河南宝丰有个马街书会,每年春上,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