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正确使用导学案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导学案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过程,达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目的。
现结合我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一个睿智怡情、赏心悦目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妙趣横生的导入,是为师者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对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重要的意义。如我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我设计的导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之极,只有一个“?”编辑给雨果来一封信说可以发表,也简洁之极—你猜猜回答的是什么?
二、新课研习,发现问题
该阶段分三步:展示学习目标,推荐资料学生自学,小组探究质疑。
对新课的研习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间互帮互学了解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及重点问题,为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素养做好铺垫;学生自行设计问题,提交组内讨论,组内形成共识,完成生生交流。事实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各种问题,就是求异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萌生。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其语文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此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所要提出的问题,以便把握信息,及时恰当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学生预习新课后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班级及小组活动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基调,此过程是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重要过程。教师引导各组提出需要了解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即各组讨论意见及观点),然后,以课堂研讨形式,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和交流,并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多种教法灵活运用。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产生“综合效应”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这种由教师单纯传授转变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师生的思维碰撞,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和张扬。
三、展示交流,提炼方法
在目标的引领下,在认知冲突的激发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如《老王》一课,当我引导学生了解老王过着凄苦的生活后,又抛出一新的问题: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已是74岁高龄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同学们以文本为出发点以小组为阵营找出了有关老王的几件事,理出老王的老实、善良、纯朴的本性就顺理成章了。随着讨论的深入有些同学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愧怍呢?在课堂上学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并巧妙释疑。同学们获得了方法,积累了经验,感悟了人生。
四、点拨精讲,拓展升华
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首先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己经解决问题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其次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从个性到共性,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共同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进行效果回授,有必要时补充补偿练习。
六、课后反思,自我提升
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让他们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反思性总结,明确已掌握过关的和有疑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弥补,不仅让学生总结,教师更要总结每节课的得失,逐步成为科研型、专业型教师。
导学案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教师摆脱个人经验和感觉教学及在实践中摸索的被动局面,从而帮助我们尽快走上教学科学化和正规化的轨道。教学是一种讲求科学和艺术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规则,更需要精神,需要创造。课堂教学时,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呈现方式,只要可以引出自研、合作、探究、展示的结构框架,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最大化地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激发兴趣。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双为主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成学科的育人实效性,仍然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二中 036000)
现结合我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一个睿智怡情、赏心悦目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妙趣横生的导入,是为师者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对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重要的意义。如我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我设计的导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之极,只有一个“?”编辑给雨果来一封信说可以发表,也简洁之极—你猜猜回答的是什么?
二、新课研习,发现问题
该阶段分三步:展示学习目标,推荐资料学生自学,小组探究质疑。
对新课的研习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间互帮互学了解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及重点问题,为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素养做好铺垫;学生自行设计问题,提交组内讨论,组内形成共识,完成生生交流。事实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各种问题,就是求异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萌生。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其语文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此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所要提出的问题,以便把握信息,及时恰当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学生预习新课后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班级及小组活动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基调,此过程是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重要过程。教师引导各组提出需要了解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即各组讨论意见及观点),然后,以课堂研讨形式,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和交流,并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多种教法灵活运用。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产生“综合效应”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这种由教师单纯传授转变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师生的思维碰撞,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和张扬。
三、展示交流,提炼方法
在目标的引领下,在认知冲突的激发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如《老王》一课,当我引导学生了解老王过着凄苦的生活后,又抛出一新的问题: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已是74岁高龄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同学们以文本为出发点以小组为阵营找出了有关老王的几件事,理出老王的老实、善良、纯朴的本性就顺理成章了。随着讨论的深入有些同学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愧怍呢?在课堂上学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并巧妙释疑。同学们获得了方法,积累了经验,感悟了人生。
四、点拨精讲,拓展升华
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首先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己经解决问题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其次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从个性到共性,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共同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进行效果回授,有必要时补充补偿练习。
六、课后反思,自我提升
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让他们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反思性总结,明确已掌握过关的和有疑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弥补,不仅让学生总结,教师更要总结每节课的得失,逐步成为科研型、专业型教师。
导学案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教师摆脱个人经验和感觉教学及在实践中摸索的被动局面,从而帮助我们尽快走上教学科学化和正规化的轨道。教学是一种讲求科学和艺术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规则,更需要精神,需要创造。课堂教学时,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呈现方式,只要可以引出自研、合作、探究、展示的结构框架,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最大化地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激发兴趣。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双为主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成学科的育人实效性,仍然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二中 0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