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正确使用导学案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导学案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过程,达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目的。
  现结合我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一个睿智怡情、赏心悦目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妙趣横生的导入,是为师者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对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重要的意义。如我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我设计的导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之极,只有一个“?”编辑给雨果来一封信说可以发表,也简洁之极—你猜猜回答的是什么?
  二、新课研习,发现问题
  该阶段分三步:展示学习目标,推荐资料学生自学,小组探究质疑。
  对新课的研习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间互帮互学了解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及重点问题,为学生获得能力提升素养做好铺垫;学生自行设计问题,提交组内讨论,组内形成共识,完成生生交流。事实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各种问题,就是求异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萌生。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其语文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此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所要提出的问题,以便把握信息,及时恰当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学生预习新课后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班级及小组活动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基调,此过程是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重要过程。教师引导各组提出需要了解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即各组讨论意见及观点),然后,以课堂研讨形式,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和交流,并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多种教法灵活运用。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产生“综合效应”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这种由教师单纯传授转变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师生的思维碰撞,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和张扬。
  三、展示交流,提炼方法
  在目标的引领下,在认知冲突的激发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如《老王》一课,当我引导学生了解老王过着凄苦的生活后,又抛出一新的问题: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已是74岁高龄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同学们以文本为出发点以小组为阵营找出了有关老王的几件事,理出老王的老实、善良、纯朴的本性就顺理成章了。随着讨论的深入有些同学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愧怍呢?在课堂上学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并巧妙释疑。同学们获得了方法,积累了经验,感悟了人生。
  四、点拨精讲,拓展升华
  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首先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己经解决问题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其次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从个性到共性,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共同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进行效果回授,有必要时补充补偿练习。
  六、课后反思,自我提升
  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让他们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反思性总结,明确已掌握过关的和有疑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弥补,不仅让学生总结,教师更要总结每节课的得失,逐步成为科研型、专业型教师。
  导学案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教师摆脱个人经验和感觉教学及在实践中摸索的被动局面,从而帮助我们尽快走上教学科学化和正规化的轨道。教学是一种讲求科学和艺术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规则,更需要精神,需要创造。课堂教学时,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呈现方式,只要可以引出自研、合作、探究、展示的结构框架,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最大化地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激发兴趣。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双为主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成学科的育人实效性,仍然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二中 036000)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英语在中招考试中的分值为120分,这也是英语学科受到家长、学校、学生本人、社会等各方重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英语老师深孚众望,应全力以赴,竭尽所能地引导学生尽量学好英语,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多为以后的良好发展增加正能量。  如何引导学生学英语,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快乐学习 我们知道,一个人高兴时,就会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不仅乐于做事情,而且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同样道理
期刊
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提问对课堂气氛的和谐有利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才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好时机而不适宜
期刊
【摘要】赏识是教学成功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在一个亲切的笑容中、一个信任的眼神中、一个鼓励的手势中、一句期望的话语中,把赏识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那么,赏识的非凡魅力,就可能带给学生心灵的洗礼,使他们由压抑变得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欣喜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  【关键词】赏识教育 厌学学生 学习兴趣  【正 文】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继而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期刊
一场秋雨,一场秋寒。一片落叶,一层秋意。  属于秋天的伊始,似乎总伴随着雨声的淅淅沥沥,缠绵,却只是一瞬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的清晨告别了往日的浮华,带回了久别重逢的故人。苏醒时分,聆听窗里窗外自然的声音,却惊醒窗外的故人似乎在热情地呼唤着我,那般急切,如她往日作风。  轻轻推开小窗,微寒之意掠过窗缝,竞让我措手不及。许久未见这般清凉,似一瓣落花在飘离,透出丝丝薄凉,如轻纱拂过我的脸颊
期刊
英语写作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既能体现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但英语写作确实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头病。因为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也与语言习惯,语言的灵活运用,学习态度等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与做法:  一、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
期刊
1.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练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游戏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磨砺学生意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改变传
期刊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就要为学生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在做计算时出错率高、准确率低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处于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下面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要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使英语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即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  一、教学情境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义务教育英
期刊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为学生单调贫乏的 阅读生活而苦恼。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学生中少数人知道王熙凤、吴用是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知“煮酒论英雄”“智取生辰纲”是怎么回事,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都达不到要求,即便他们词穷语拙饥饿难堪,也无心无趣去汲取课外书本的营养。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受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对课外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