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时 敢言笔墨先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red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画赏墨,水墨山水更重用墨。张维国先生的墨色山水,虽无披红挂绿,然壮美河山早已跃然纸上。张先生娴熟的用笔,轻松策墨达意,使万物形生,山水情具。群峰之巅、深山之腹,无画不生万物之象,无情不具撼魄之功。
  张先生性情豪爽幽默,画风张扬、个性鲜明,但行事低调,品格内敛,修养、天赋极高,诗、书、画兼修,笔下每幅作品都含有深邃的律动,传递给受众的是大美、大气和无边的想象。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自然朴实且达意深远,物华中透着幽美,恢宏中蕴藏稳重,他水墨功力深厚。水墨之道,已超越技之表达,在用笔用墨上有许多自己的心得。在作品的表达上,他敞开胸怀,采取开放的态度,使自己的笔墨面貌一新,形成了以纯熟的笔墨造型功力,熔光、影和墨于一炉的独特画风,成就卓越,使中国山水画走上了新境界。仔细品读张先生的作品,会发现他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强烈的明暗关系和浓郁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张先生水墨山水画的张力和艺术表现力早已得到了中国美术界的充分肯定。
  作为国内著名山水画家,多年的潜心探索和研究,早已形成了张维国先生所独具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艺术表现形式越显成熟了,也越显分量了。这种成熟与分量,与其精纯的笔墨技艺、深远的作品意韵、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分不开的。
  张先生的墨色山水,形式表达之难是显而易见的。笔者曾听到部分绘画名家们言道:“搞画的在表现形式上就要逊搞书法的一筹,原因是,即便是一个不会画画的,只要将赤、橙、黄、绿、青、蓝、紫胡涂一通,也许就能成一幅画。不是说泰国的大象所绘就的作品还能卖出了很高的价钱吗?况人乎?!而搞书法,没有一定的底子确实是不行,因为它只有一色可用,那就是墨……”虽然这位仁兄说的是一些玩笑话,但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即使墨能分出五色(浓、淡、干、焦、湿),不也比七色少两色吗,况且,能分出五色,那也得要“功夫”。而张先生更是敢行他人之先,不仅要“弄墨”,而且还要弄出个墨色江山来,果不其然,墨色江山出来了,非但不比“彩色江山”逊色,还别有一翻味道,使看习惯了七彩河山的观者不禁感叹:“原来中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别样壮美。”
  张维国先生的水墨山水画,笔墨润秀,构图清逸,墨色淡雅,气象生动,所表现的或名山大川,或田园耕景;营造的是如诗如歌的典雅清新、情韵深远的宽阔意境,这正是张先生水墨写意山水画的鲜明特征。很显然,这种风格源于中国文人画的水墨传统。他用具有书法笔意的线条,书写出如梦如幻的秀美江山。笔法生动但不失沉稳,笔势力透纸背,浸墨染色江山。好一幅“好河山何需七彩点缀,大气象还看一墨生辉”的壮美画卷。
  中国画家历来讲求多方面的修养,张维国先生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一个画家。他不仅画出了南方山水的“秀、润、活、灵、趣”的特质,又画出了北方山水的简约苍莽、豪迈奔放的浑厚之美。在创作中,张先生大胆吸收前人艺术之精华,在笔墨方面,运用了传统的绘画技巧,写意的笔墨手法,创新的布局构思,现代的笔墨语言,我画我法,集历代大师的笔墨感觉,融会贯通,运用书法线条和独特皴法构成了笔墨面块。融南,则空灵雅秀;入北,则天高地阔、厚重跌宕。张先生以清新、苍劲、峻拔的形象和深邃的笔墨创下了“张维国水墨山水画”的艺术新天地。
  从艺术史看,中国的山水画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种,山水画之美,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感受。从美学上讲:“自然者可为上品之上。”梁启超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美。”
  张维国先生在努力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终于为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开辟了一条新路。张先生的用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大胆洒脱、浑然自如,既有中国的传统,但又超越了中国传统。他以中国水墨独有的写意技法和内在神韵,汲取西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手法,独创了新的水墨山水写意画法。它包含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笔下的秀美山川、幽林圣境、田园风光,恬静欢快,具有感人的内涵和墨色的张力,使人神往、回味无穷。张维国先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推进。
  张维国先生在潜心创作的闲暇,也曾多次受邀赴我国香港以及德国和美国举办个人画展或讲学,他的作品受到國内外著名艺术家和收藏界的高度评价并被收藏。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生前曾多次为他题词和撰文;著名画家刘继瑛先生为其题词:“布局完美、笔墨雄强、境界深邃、格调健康、大气磅礴、淋漓酣畅、古今造化、满目琳琅。”从刘继瑛先生几句简明扼要的评语中,足以看出这位中国书画界前辈对执着于水墨生涯的张维国先生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赞扬。笔者和广大喜爱中国画的朋友一样,希望张维国先生在今后的绘画道路上不断创作出应时代所需的艺术精品。
其他文献
细看王其志的人物画,人、景、物达到了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先贤、文人雅士、美丽少女少妇,也有体育精英、工人农民等,题材宽泛。  他的人物画,注重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显示出他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环境气氛与意境的准确表达。  或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  或气韵放逸,不专规矩,而诗意盎然,韵致尽美。  工细与粗放,被他刻画得和谐别致
期刊
与张红宇的相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二十多年前他在河北轻工业学校读书,学习陶瓷美术。我们的学校陶瓷美术当时是主打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全,尤其注重中国绘画的教学与训练: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陶瓷造型与装饰等课程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当时我主要教书法,也在山水画上用功。可能是因为爱好相同的缘故吧,他时常把他的山水画习作与我共享,同时探讨切磋。毕业后他回了河南,我仍在学校教书,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去年秋天,
期刊
第一次拜访张红宇先生,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在我的印象中,艺术家常常都是有些孤傲的。刚开始有些担心,在这么热的天气去叨扰他,会不会让他更加不耐烦。及至张红宇先生的画室,见到他本人后,一切疑虑均烟消云散了。张红宇先生非但没有一般艺术家的孤傲,甚至可以说是谦恭的,异常热情。尤其是在见到他的作品之后,让我更感敬佩。一个创作了如此之多精品的艺术家竟然还能如此谦逊,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不
期刊
初识张红宇老师是五月的一个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进他近百平的画室里,安静清幽。茶香墨香氤氲,张红宇老师安坐于前,一派修佛人的慈善祥和之像。张老师敏于思而吝于言,但却句句精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张红宇,字秉钧。河南省长垣县人。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接受了专业而系统的美术教育。而后受教于孙其峰、杜滋岭、乔文科等名家门下,学习花鸟、人物、山水画,练就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并在恩师张艺华悉心指导下,进一
期刊
孔宪华的花鸟画纵笔挥洒,墨彩飞扬,不在形似而贵在得意,一景一物,都抒发着画家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意趣。他从不拘泥于传统花鸟画的创作理念,擅于驾驭和创造变幻无穷的机理,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他遵循“以神写形”“以物传情”的审美原则,通过黑白的变幻、色墨的交织,尽情抒写着花鸟生命的跃动翩然,将客观意象和主觀情趣相结合,营造出典雅脱俗的清新之境。  在万千的花鸟物象中,孔宪华独爱画莲花。因为莲花自古以
期刊
孔雀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灵性之鸟,孔雀之舞让人置于一种尽显灵气往来的空间。如果把孔雀之舞的绽放艺术地染在画面上,便显示出一种华丽繁富的美,斑纹绚烂的艳,以及笔墨间流露出的人的性灵。物象呈现着的灵魂生命,艺术家经过造型、传神到妙悟,步步升华,直到美感诞生之时。孙建东的一批孔雀题材画作,既传承了他的老师袁晓岑当代写意孔雀画的造诣,充溢着生命的生动和韵律,又汲取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师。锲而不舍,长期磨炼,努力以
期刊
齐鲁出大汉,也出画家。初识鲁樵,是2010年在宁波美术馆,一位坚毅谦和的汉子,背着百十幅大小不一的作品,远涉千里,来到地处沿海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和诸位文友慕名前往观展,这是鲁樵继北京、山东、浦江、金华等地举办画展后的又一次大型个人画展。此番观展,感受最深的是鲁樵笔下的花鸟,柔和静谧,妙得天趣;其所作的山水,亦古意浓郁,蔚为壮观;而所绘人物,则淳朴雅致,气质高华。综观鲁樵画作,笔墨精妙,神足形肖
期刊
画家赵华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他的山水画被专家称为是“心灵化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一种“鲜活的本体意识和原创艺术”。他的花鸟画一如他的山水画,同样是,或者说更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形象。他的花鸟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就是对他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  古人说,境由心造。的确,对于写意花鸟画而言,主观加之于客观的成分可能更加明显。《宣和画谱》的作者认为:“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见于百
期刊
艺术是心灵境界的表露,在画家张贤明的工笔花鸟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他的作品传达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分析作品可以看出,张贤明在感受自然,发现自然与表现自然中,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在平凡、朴素的自然中,提取有意味的形式,他的灵感与创意都来源于大自然,以自己的眼睛选择与心灵契合的情景、物象、枝叶穿插的野花,纵横交错的草丛、栖息的禽鸟与飞翔的蝴蝶
期刊
当今中国画坛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实力派画家,他们在坚守中国画传统精神,努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语言的同时,又积极探求中国画在新时期下发展可能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明然兄是我的一位好友,在花鸟画领域走出了自己的清新婉约、生机勃勃、质朴雅致、洒脱灵动的画风路子,这是可喜的现象。  已过花甲之年的明然兄,在人生旅途中已走了大半辈子,而阅历让他对书画的理解又有了独到的见解。他精神矍铄、和气温暖,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