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三案六环节”这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也悄然走进了初中数学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目标引领下,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阅读探究、合作交流和巩固拓展为主要环节,通过教师激励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观察中看到真实、在猜想中体味奇妙、在推理中享受乐趣,从而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然而,要真正构建起一种完善的、适用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反思,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粗浅的见解。
1 准确把握角色定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评价教师的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重“教”,现在是重“学”,过去关注教师行为。现在更关注学生“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面对改革有的教师显得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让学生自主会变成自乱,如果不让学生自主便是陈旧呆板,实在左右为难。
2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这一模式可以使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张扬学生的个性,活跃教学气氛,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一味追求形式,在课堂上安排活动既多又杂,数学课堂教学像跑龙套,看上去十分热闹,效果却不理想。
实例:根据教材。讲授“可能性大小”的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并能简单地判断事件可能性大小,一教师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必然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然后他一口气安排了投硬币、摸球、抢27三个游戏。即刻又进行了小组间的答题竞赛,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能草草说几句算是小结,这节课虽然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但整堂课却显得十分松散,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清楚这堂课学了什么,又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变换”时。一教师为了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变换,搜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用一些动画效果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整个课件的展示过程花费了将近15分钟时间,但也许由于图像太过精美,动画太过形象,学生只顾欣赏,却完全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一边,结果是课堂热闹了,学生自己安静思考的时间少了,思维反而受到遏制。
反思:上述两位教师为了搞情境设计,动了不少脑筋,这一点应当肯定,然而却犯了同一个错误:安排不周,方法不当,所谓安排不周,就是在情境设计时只顾及形式的多样,没有充分考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合理把握教学的进程,致使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所谓方法不当,就是没有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合适的形式,像“可能性大小”这一课,要求学生体会并能简单地判断事件可能性大小即可,在课堂上可依次安排三个游戏并控制好时间,无需大动干戈像讲解“图形的平移变换”时,精美的课件设计和长时间的展示未必能得到预想的结果,在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形式和内容得以统一,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探究:开展“三案”下初中自主性课堂教学必须采用新的形式,但应当注意,教学形式如何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考虑怎样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怎样的形式能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用什么样的形式更适合教学内容,绝不能凭着教师的一厢情愿,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自以为是,对于比较浅显的数学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选,让两名学生就某一问题开展辩论,然后让学生作出判断,让老师作出总结,构成生生互动形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并作启发式提问,构成师生互动形式,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先用多媒体展示,再由教师作进一步讲解,让多媒体的直观性和教师的能动性结合起来,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上“开心辞典”式的数学课,师问生答或生问生答,答对鼓掌赞许,答错求助于现场“观众”,总之,现代教学手段不仅是开放的,同时是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采用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实际出发。并随课堂上的变化而变化,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上,放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上,防止教学模式的极端化、片面化,避免数学教学为“顺应潮流”而走人形式主义歧途。
3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对智力活动的内化,达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创新品质的形成,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营造展示自我,拓展思维,主动创新的氛围,无法实现开展自主性教学的预期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有创新思维的空间,上述事例有悖于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的主旨,前一位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用电脑游戏来说明正反比例关系的回答是从他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没有认识到学生是用数学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而是仅仅因为学生回答中有“玩”“游戏”等令教师比较犯忌的话,就对学生的回答持否定态度,这种轻率的评价极容易使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限制学生主体精神中创造力的自由发展,后一位教师的缺点在于教学时“照本宣科”。没有顺势启发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作出证明,虽然也组织、讨论、交流,但因为缺少了定理证明这一环节,学生的讨论交流必然比较肤浅,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细细想来,前一位教师的做法可能让学生从此不敢说,后一位教师的做法使学生没有机会说,问题的急症都在于不信任学生。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脑海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如何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能说,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1 准确把握角色定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评价教师的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重“教”,现在是重“学”,过去关注教师行为。现在更关注学生“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面对改革有的教师显得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让学生自主会变成自乱,如果不让学生自主便是陈旧呆板,实在左右为难。
2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这一模式可以使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张扬学生的个性,活跃教学气氛,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一味追求形式,在课堂上安排活动既多又杂,数学课堂教学像跑龙套,看上去十分热闹,效果却不理想。
实例:根据教材。讲授“可能性大小”的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并能简单地判断事件可能性大小,一教师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必然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然后他一口气安排了投硬币、摸球、抢27三个游戏。即刻又进行了小组间的答题竞赛,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能草草说几句算是小结,这节课虽然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但整堂课却显得十分松散,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清楚这堂课学了什么,又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变换”时。一教师为了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变换,搜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用一些动画效果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整个课件的展示过程花费了将近15分钟时间,但也许由于图像太过精美,动画太过形象,学生只顾欣赏,却完全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一边,结果是课堂热闹了,学生自己安静思考的时间少了,思维反而受到遏制。
反思:上述两位教师为了搞情境设计,动了不少脑筋,这一点应当肯定,然而却犯了同一个错误:安排不周,方法不当,所谓安排不周,就是在情境设计时只顾及形式的多样,没有充分考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合理把握教学的进程,致使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所谓方法不当,就是没有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合适的形式,像“可能性大小”这一课,要求学生体会并能简单地判断事件可能性大小即可,在课堂上可依次安排三个游戏并控制好时间,无需大动干戈像讲解“图形的平移变换”时,精美的课件设计和长时间的展示未必能得到预想的结果,在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形式和内容得以统一,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探究:开展“三案”下初中自主性课堂教学必须采用新的形式,但应当注意,教学形式如何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考虑怎样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怎样的形式能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用什么样的形式更适合教学内容,绝不能凭着教师的一厢情愿,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自以为是,对于比较浅显的数学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选,让两名学生就某一问题开展辩论,然后让学生作出判断,让老师作出总结,构成生生互动形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并作启发式提问,构成师生互动形式,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先用多媒体展示,再由教师作进一步讲解,让多媒体的直观性和教师的能动性结合起来,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上“开心辞典”式的数学课,师问生答或生问生答,答对鼓掌赞许,答错求助于现场“观众”,总之,现代教学手段不仅是开放的,同时是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采用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实际出发。并随课堂上的变化而变化,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上,放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上,防止教学模式的极端化、片面化,避免数学教学为“顺应潮流”而走人形式主义歧途。
3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对智力活动的内化,达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创新品质的形成,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营造展示自我,拓展思维,主动创新的氛围,无法实现开展自主性教学的预期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有创新思维的空间,上述事例有悖于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的主旨,前一位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用电脑游戏来说明正反比例关系的回答是从他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没有认识到学生是用数学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而是仅仅因为学生回答中有“玩”“游戏”等令教师比较犯忌的话,就对学生的回答持否定态度,这种轻率的评价极容易使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限制学生主体精神中创造力的自由发展,后一位教师的缺点在于教学时“照本宣科”。没有顺势启发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作出证明,虽然也组织、讨论、交流,但因为缺少了定理证明这一环节,学生的讨论交流必然比较肤浅,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细细想来,前一位教师的做法可能让学生从此不敢说,后一位教师的做法使学生没有机会说,问题的急症都在于不信任学生。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脑海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如何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能说,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