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催化剂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e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下的课堂,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会更加精彩。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预设;动态生成;三维目标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新课程提出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的生成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充分有效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保证。有效的预设,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有指向、有预见、有弹性地展开,并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程,促进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更加精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它是“生成”的摇篮,教师应精心预设,善于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新课改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现在我以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说明在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探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课堂实录: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探究
  情景引入:老师的实验台和学生的实验桌上都有相同的两只烧杯,分别盛有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师:同学们,这两杯溶液已放置了一段时间,你们看到这两只烧杯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学生小声议论。
  生1:两只烧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2: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生3:实验室怎样贮存NaOH和Ca(OH)2?
  师:问题提得很好。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众生抢着回答,还有同学叙说了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师:对于上述现象, 你还有要探究的问题吗?
  评析:将简单的问题设计成学生提问并作答,既复习了旧知,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引起学生思索:NaOH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怎么知道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由教师引导提问到学生自主提问,再到自主开放探究的过程。
  老师的问题刚一抛出,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讨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到了那杯悄无声息的NaOH溶液上。正是因为没有明显现象,为同学们探究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思考的素材。同学们对这杯NaOH溶液提出了不少问题,我有意识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并呈现在黑板上(同时我让同学们从桌上撤下了盛Ca(OH)2溶液的烧杯)。
  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是:
  (1)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2)如果变质,则生成了什么物质?
  (3)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4)变质后的NaOH溶液如何提纯?
  (5)变质后的NaOH溶液中Na2CO3的含量如何测定?
  评析: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较多,有碱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混合物的提纯,还有过滤操作等。这杯放置在空气中却不动声色的溶液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检验并除去生成物等一系列探究问题在课堂上自然生成。
  如何验证NaOH溶液是否变质呢?同学们明确了就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Na2CO3。由于验证Na2CO3的方法有多种,因而探究具有开放性。同学们依据Na2CO3的化学性质,设计了用加入酸[如稀盐酸]、碱[如Ca(OH)2]、盐[如Ba(NO3)2]的方法,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或沉淀来确认NaOH溶液的变质。
  该溶液是否全部变质呢?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
  
  我让设计了不同方案的实验小组向全班汇报探究情况。很快就有同学提出了异议。
  生4:Na2CO3也呈碱性,直接滴加酚酞试液,则无论溶液是否全部变质,酚酞试液都会变红。方案一不可行。
  生5:方案三不严密。因为向溶液中加入足量OH-,就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OH-。
  评析:同学们在问题的引领下,从多角度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时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通过生生合作,生成了多种实验方案,但有的设计,需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发现其缺陷,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有些方案反映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示了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
  师生讨论NaOH溶液的提纯,然后进入Na2CO3含量测定的环节。
  师:那该如何测定变质后的NaOH溶液中Na2CO3的含量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代表讲述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对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大致有两种方案:一是测量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的体积,再通过其密度(通常状况下)求得CO2的质量,从而算出Na2CO3的含量;一是直接测定由Na2CO3与BaCl2等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来求解。
  师:老师的桌上有一些仪器,哪位同学能上来组建方案一的实验装置?其他同学观察后作出评价。
  生6:组建如下图2所示的装置图。
  图2
  
  图3
  生7:我认为生6的方案不行。因为CO2气体能溶于水,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不妨在水面上封上油以隔绝气体和水的接触(如图3)。
  众生赞许地点头。
  生8(略显激动):我觉得如果NaOH溶液变质程度小,生成的CO2气体会很少,这种情况下测得的结果就会不准确。
  哦,学生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倒是我事先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如果只是宣布让同学们课后思考,势必会影响学生情绪,教学质量就要打折扣。我稍作思索便灵机一动,启发道:这位同学考虑得非常周到,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种物质吸收CO2,再通过测量生成的沉淀质量来解决以上问题?
  学生讨论:用Ca(OH)2或Ba(OH)2溶液吸收CO2。
  师:比较一下,使用哪种溶液吸收能使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生9:Ba(OH)2溶液浓度大,吸收充分,且生成的BaCO3相对分子质量大,相对误差小。而Ca(OH)2溶液浓度小,生成的CaCO3相对分子质量小,相对误差较大。
  一起计算:2NaOH ~ CO2 ~ Na2CO3 ~ CO2 ~ BaCO3
   80 44 106197
   m(Na2CO3)=106 m(BaCO3)/ 197
   m(CO2)= 44 m(BaCO3)/ 197
   Na2CO3% = m(Na2CO3)/[m(原溶液)+ m(CO 2)]
  ×100%
  师:我们的同学很是聪明。现在谁能设计出方案二的操作程序?
  生10: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学生热烈讨论,但脸上总有一种不十分肯定的神情。此时我问:你知道Ca(OH)2的溶解性怎样?它会影响生成的沉淀质量吗?学生马上有种顿悟的感觉,认为应把CaCl2溶液换成BaCl2等含Ba2+的溶液,这样可以防止形成Ca(OH)2悬浊液增大沉淀物的质量,而且生成B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相对误差小。
  评析:教学中出现了一波三折:方案一的实验装置要改进,方案二中所用试剂有问题,学生的担心需化解。在充分预设下,学生的认识不断加深,感悟时有形成。在偶遇非预设性问题时,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师:同学们是否还有其他测定Na2CO3含量的方法,如果有,不要忘记告诉老师。
  (这实际是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我认为在本课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发现问题,在老师启发下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了预设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学习了探究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团队精神,达成了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会提问题是学生良好学习素质的体现,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途径。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循环中学生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数列问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数列求通项公式,通常作为各省市的高考压轴题出现。而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往往令师生最为头疼。那么,什么是递推数列,包含哪些类型.一般而言,数列求通项公式,都有哪些方法策略?下面,我对这几方面做些研究、探索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递推数列的分类  递推数列,顾名思义是指可以通过递推找出其规律的数列。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解释“递推”就是:知道他的过去,
期刊
摘 要:以“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提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焓变;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意图  构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案引学,问题导学”的两个关键字是“引”和“导”。学案引学是任务驱动,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脚手架;问题导学是行动方法,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催化剂。前者体现了以学定
期刊
在2013年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如东县实验中学郭玲凤老师(以下简称教者)执教的“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课荣获第一名。教者的这节课设计精巧、环节流畅、理念新颖、课堂精彩纷呈。听课教师深感: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者首先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化学性质与
期刊
摘 要:以“家庭”和“工厂”中的问题解决实例为情境,展开对中考重点知识复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化学的实际意义。从身边物质着手,贯穿中考考点,整合知识体系,强化检验思维的同时提升观念教学,是复习课教学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物质鉴别;复习课;社会应用;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初中化学中物质检验的几种类型(即鉴别、鉴定、推断、分离、除杂等);能对常见的化学反应特征现象进行总结,并
期刊
一、缘起:学生为何这样定义  笔者最近听一堂数学研究课,内容是《认识百分数》。课堂从“学校开展篮球比赛,班主任要通过投篮比赛选拔主力队员”导入,师生在交流后一致主张: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率大小,才能决定谁的投篮更准。再将各比率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形成百分数概念的雏形。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搜集到的百分数实例,准备揭示百分数的概念时,出现了以下一段师生间的对话。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百
期刊
摘 要: 《Chemistry Connections to Our Changing World》 是美国阿拉巴马州化学课程的核心教材,突出体现了STS观念。教材习题形式新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的陌生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美国化学教材;习题分析;技能训练     《Chemistry Connections to Our C
期刊
好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进行预设的课堂才能有效。而真实的教学过程又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必然会出现意外。如果我们教师能巧妙的利用这些意外实现动态生成,那么就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就会高效。以下就是笔者《24时记时法》的教学片断及其感悟。   一、精彩的教学实录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频道,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准备的,你知道是哪个
期刊
问题情境创设是以问题作为“刺激”因素,把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环境中,以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方法来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景。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分析问题情景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期刊
一、设计理念,理清教材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主线,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相关活动,把思考、体验和反思的机会给予学生,激发其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促成知识的自然生成。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实验探究贯穿于整个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仔细思考,精心设计,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养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文所述“酸与碱之间
期刊
数学概念是用特定的数学语言和符号,以最概括、最简约的方式反映一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共同本质属性,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所以投象的概念是他们往往不易掌握的。因此,概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关。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难关,要做到“静态概念,动态演绎”,让“静态”概念在引入、理解、深化的过程“动”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使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