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只有认真、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才能做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而问题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加强以问代讲。但是,不讲策略的设疑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采取相应的设疑技巧,争取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技巧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形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不会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进而影响了其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的提升。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要积极探索课堂提问的技巧,争取通过合理设疑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简化数学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
1.趣味化设疑,激发探索兴趣
很多学生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数学较为抽象和复杂。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大大提升,再加上教师教学态度严肃死板,进一步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初中生学习观念尚不成熟,其学习态度往往被兴趣所左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趣味化设疑策略。即根据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史、故事、游戏等趣味元素,借此引出数学问题,以中和数学的枯燥,呈现数学生动有趣的新面貌。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及其判定》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玩视觉游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层层圆环中有一个长方形;第二张图片是一个呈扇形的放射线中有一个长方形。然后我让学生快速判断哪个图形中包含长方形。结果很多学生挑战失败,他们认为第一个图形中的四条边有些弯曲,第二图形中的四边形更像梯形。于是我用直尺证明第一个四边形是长方形,并提问道:“如果想证明第二个图形也是长方形,我们首先要证明什么?”学生答道:“证明这个‘梯形’的两个腰相互平行,并且和上下边垂直。”于是我继续提问:“可是我们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在前面游戏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2.生活化设疑,促进知识理解
数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很多数学理论也是研究者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来的,这说明了数学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学生眼中,数学是枯燥复杂的,而生活是简单有趣的,所以他们更愿意拥抱生活,也更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采取生活化设疑的策略。即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语言描述、组织活动等手段为学生重现某一熟悉的生活场景,并借此引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并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概率》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描述如下生活情境:“妈妈出门前要小军和弟弟打扫房间,小军比较懒,就提出掷骰子定胜负,输的人收拾房间。小军制定的规则是:由一人掷骰子,如果掷出偶数,小军胜利;如果是奇数,弟弟胜利。”这时我问道:“这种方式公平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然后我改变问题:“如果规则是:如果掷出3的倍数,弟弟获胜;如果不是3的倍数,小军获胜。这种情况下谁打扫房间的可能性最大?”由于这些生活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对于相关问题学生很愿意去探索,并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结合下顺利引出“概率”这一概念,并找出概率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递进式设疑,简化探索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也应如此。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还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采取递进式设疑法。即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拆解成一系列由浅及深且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然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逐步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树立学生的自信,并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长方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做出回答后,我便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继续问道:“所有的四边形内角和都是360°吗?你如何证明?”这时学生开始探讨,并根据我的第一个问题想到在四边形内部划分三角形,最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于是我再展示一个五边形和六边形,继续设疑,让学生探索它们的内角和。之后我问道:“如果让你求12变形、30边形你还要用这种方法吗?n边形呢?”这时学生便将前几个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寻找规律,最终顺利推出了n变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总之,问题是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最佳驱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设疑的技巧,爭取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亲切、有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显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J].教书育人,2018(31):60.
[2] 谢仕德.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学周刊,2018(28):103-10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技巧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形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不会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进而影响了其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的提升。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要积极探索课堂提问的技巧,争取通过合理设疑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简化数学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进步。
1.趣味化设疑,激发探索兴趣
很多学生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数学较为抽象和复杂。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大大提升,再加上教师教学态度严肃死板,进一步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初中生学习观念尚不成熟,其学习态度往往被兴趣所左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趣味化设疑策略。即根据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史、故事、游戏等趣味元素,借此引出数学问题,以中和数学的枯燥,呈现数学生动有趣的新面貌。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及其判定》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玩视觉游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层层圆环中有一个长方形;第二张图片是一个呈扇形的放射线中有一个长方形。然后我让学生快速判断哪个图形中包含长方形。结果很多学生挑战失败,他们认为第一个图形中的四条边有些弯曲,第二图形中的四边形更像梯形。于是我用直尺证明第一个四边形是长方形,并提问道:“如果想证明第二个图形也是长方形,我们首先要证明什么?”学生答道:“证明这个‘梯形’的两个腰相互平行,并且和上下边垂直。”于是我继续提问:“可是我们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在前面游戏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2.生活化设疑,促进知识理解
数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很多数学理论也是研究者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来的,这说明了数学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学生眼中,数学是枯燥复杂的,而生活是简单有趣的,所以他们更愿意拥抱生活,也更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采取生活化设疑的策略。即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语言描述、组织活动等手段为学生重现某一熟悉的生活场景,并借此引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并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概率》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描述如下生活情境:“妈妈出门前要小军和弟弟打扫房间,小军比较懒,就提出掷骰子定胜负,输的人收拾房间。小军制定的规则是:由一人掷骰子,如果掷出偶数,小军胜利;如果是奇数,弟弟胜利。”这时我问道:“这种方式公平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然后我改变问题:“如果规则是:如果掷出3的倍数,弟弟获胜;如果不是3的倍数,小军获胜。这种情况下谁打扫房间的可能性最大?”由于这些生活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对于相关问题学生很愿意去探索,并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结合下顺利引出“概率”这一概念,并找出概率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递进式设疑,简化探索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也应如此。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还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采取递进式设疑法。即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拆解成一系列由浅及深且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然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逐步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树立学生的自信,并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长方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做出回答后,我便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继续问道:“所有的四边形内角和都是360°吗?你如何证明?”这时学生开始探讨,并根据我的第一个问题想到在四边形内部划分三角形,最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于是我再展示一个五边形和六边形,继续设疑,让学生探索它们的内角和。之后我问道:“如果让你求12变形、30边形你还要用这种方法吗?n边形呢?”这时学生便将前几个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寻找规律,最终顺利推出了n变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总之,问题是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最佳驱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设疑的技巧,爭取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亲切、有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显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J].教书育人,2018(31):60.
[2] 谢仕德.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学周刊,2018(2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