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b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手自述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旅行,爱拉琴,爱阅读,爱写作……被众多爱好点染的生活,如此美好灿烂。我喜欢阅读作家丁立梅、王开岭、史铁生的作品,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洋溢温暖疗伤的气息。《摆渡人》是我十分喜爱的一本书,我想,阅读正是我生命中的“摆渡人”,引领我成长。“当华美的叶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这是阅读为我带来的触动。
  爱上阅读的我,也恋上了写作——喜欢写作,喜欢修改,喜欢“一诗千改始心安”,也喜欢被老师在全班诵读作文的成就感,那是一种认可。此时,在笔尖与白纸的笑语中,爱开出满心的花……
  王开岭说:“生命的来意,也许即为晒晒太阳。”想来,光影即生命之倒影,好生隽永的比喻。
  童年,与外婆一道住在一方流萤竹扇、恬静舒然的光阴里。不曾历经多少波澜,像颗被捧在手心里的雪球,在老人如冬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成长。关于那时的记忆,最深的,只一件——晒太阳。端一张木板凳,端一盘炒瓜子,抱一只玩具熊,戴一顶小囝帽,就那样弛然坐在氤氲着丝瓜花香的外婆的身旁,看阳光的倒影。好一朵顽皮的阳光!它竟蹦到了我的小虎头鞋上,颤一下,抖一下,像是跟我邀功请赏。我的目光自被吸了去,死死盯着,随着那朵阳光去旅行。
  第一站是外公的丝瓜架子,轻轻吻一吻花儿姑娘的脸,让她冻青的脸泛作金黄;轻轻戳一戳丝瓜宝宝的肚子,让他笑得直打颤。第二站是花丛,那小小的光影摇身成了一只“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蝶影,只悠然地忽闪,躲猫猫似的玩着。蓦然之间,耳根轻响,年幼的我仿佛听到花骨朵的呢喃:“你在哪儿呢,种子?”“我在你的心里,花呀。”
  那时的我,不懂世事轮回风来尘往,只觉光影之美,生命之欢。倒影依依,岁月年年。
  不知从何时起,身旁不再是月落乌啼,不再是风停雨骤,不再是疾风掠竹,晚风拂面,亦不再是豆角连连,繁花似锦。生活之中,只有书的影子,我变成了一种名叫“城里孩子”的生物。在同一方阳光的照耀下,我坐在书桌前,走在非“天堂路”而是“书山”的幽径上,也颇有成长。书影之下,我也物色得不少“人生邻居”,那些蹭酒讨茶的朋友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凡的倒影,我也顺意饱览了不少“奇闻异事”:看陶渊明如何独居南山育菊酿酒;看张志和如何吟诵《渔歌子》;瞧完颜畴怎番泛舟垂钓;瞅陆龟蒙怎得扶犁担箕;也曾坐上过李煜愁思的秋千,扶摇轻荡;更曾陪李清照赏过绿肥红瘦……
  那时的我,坐在书桌旁,沐浴在窗前的阳光中,感受诗词歌赋中的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体味知识的倒影为生命镀上的底色,也是一般陶醉。
  如今的我,大人眼中的小朋友,孩子眼中的小大人,正沉浸在青春那炽烈的阳光中,奔跑跳跃。每日的长跑是我首爱的运动,一喜在聆听呼吸,二喜在感触心跳。暖阳当头,跑道在下,树木枝叶的倒影婆娑在校服上,同学的急促呼吸如同轻吟浅唱的歌谣,颂扬着青春,渴望着阳光。在竞争如同充气游泳圈般膨胀的今天,正值花季的我们恰似玩滑梯的孩子——这头爬上,那头坠落。目标、理想、快感、进程都不足挂齿,又怎得无忧嬉戏?唯有在跑步中,唯有在将那“一二一”的口号与心跳一致,与阳光的倒影一齐律动时,我们才众心朝一,不枉“年轻”的头衔,不枉生命的黄金时代。
  这时的自己,初懂世事,迫求成长,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倒影愈发清晰,仿佛感到自己生命的阳光愈演愈烈。
  又见外婆是上个国庆。离开小村近十年。十年,足以让一个老人凋零,足以让一个生命远去,却从不足以抹走我心底的记忆。
  我看见,外婆倚在竹编摇椅上,那竹条被岁月的洪流洗得有些发黑,毛簌簌的,竹椅轻轻地摇,薄扇一下下地拍,枯树枝似的手指浅浅打着节拍,一下,一下。
  我说,外婆老了,却不孤独。她的身旁,坐着阳光。阳光把树倒映在深褐色的土壤上,土壤把光影挤到了木凳上,木凳把光影献给打盹的外婆,外婆睁开深邃厚重的眼睑,那光之倒影,便又从她的目光里,传到了我的心田。
  光影在拔节,生命在轮回。唯有那份安宁与美好始终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恰似金岳霖对林徽因。
  家旁胡同里开了家茶店,名字取得妙极——“寻人启事”。若我有幸也能开家茶馆,定取名“寻光启事”……
  那天,阳光明媚,我在店中闲坐,门帘一挑,一个如花的姑娘,端着木凳抱着玩具熊,身上映满阳光的倒影,流光溢彩,笑靥如花。此时的阳光,丁丁当当,掷地有声。
  (指导教师:田慧兰)
  专家点评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说一个故事。
  当然,不是说一般的故事。
  最好说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有独特性,这样有吸引力,而且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当然,如果知道说什么,又选择先说一个故事,那就更好了。
  陈芊如同学显然不是不会说,她会说,还选择从一个故事说起,这是她的自觉。
  陈芊如同学开始说故事了。我们跟在她后面,听她絮絮叨叨:一会儿外婆,一会儿自己;一会儿阳光,一会儿花;一会儿丝瓜,一会儿蝶影;一会儿乡下,一会儿城里……
  陈芊如同学说完了,她说得一本正经。然后,她“门帘一挑”。我们忽然明白,她其实说的,不只是一个故事。 (祁 智)
其他文献
名師简介  张丁乙,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实验学校。  升格支点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传,一类是他人作传。但不管是哪一类,首先都要求真实。离开了真实,传记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其次,传记还要求具体丰富,不能写成生平简介或履历表,只有干巴巴的几根筋。但也不必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只要记录典型言行、进行适当的描写即可。再次,同学们学写传记,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本期主持 耿翠霞  耿翠霞: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主持人语  同学们,初初在本期要学习古代的文人雅士,与大家共谈山川之美啦!  自然山水,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在八(上)第三单元收录的古诗文中,作者或用心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表达独到的审美情趣,如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謝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或寄情山水,排
空调“呜呜”地低吼着,吹得紫红色窗帘不断舞动。台灯呆滞地立在桌上,灯光布满了书本摊开的那一页。  “不对,不对!”我有些烦躁地一把拿过橡皮,十分用力地擦掉那几步不知写了多少次的解题过程,“怎么证明呀!”我一边重新操起笔,一边用手重重地拍着脑门。“哎哟!”我粗粗地呼了口气,上牙紧咬着下嘴唇,眉头蹙起。  “啪!”清脆的一声。黑暗如被突然打翻的墨汁,一下子氤氲了整个屋子,又不知足地紧紧蒙住我的双眼。世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了魅力。千百年来,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老百姓,甚至有国家元首。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在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研究中,常见的是拼图法,即采用图形的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通过相互转化来证明。所以在勾股定理问题中,有很多是和图形面积相关的问题。下面就
在以“取暖”为题的作文中,苏杨同学的这篇习作有亮点:她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了暖人心脾的挚爱亲情。然而,这篇习作在材料的提取上,是有问题的。同学们,请再仔细阅读一下这篇习作,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们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李雪晨:“苏杨同学的作文素材粗一看,好像是来自于她本人的生活,有感人的地方,只是,不太真实的细节影响了
学完“一次函数”后,老师让我们对课本“小结与思考”后的复习题进行思考,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  已知一次函數y=2x b.(1)它的图像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4,求 b的值;(2)它的图像经过一次函数y=-2x 1与y=x 4图像的交点,求b的值.  我的思考:第(1)题,先画出一次函数y=2x b的图像,根据图像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形状,再考虑图形面积的求法.由于函数关系式y=2x b
在唐诗中,有一类以“凉州”为题的诗篇叫作《凉州词》。其实《凉州词》并不是诗的篇名,而是当时流行的曲调名。这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写出了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悲壮与苍凉,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时过境迁,曾经的军事要隘和丝路要道已成孤城,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繁华早已不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大
本期主持  耿翠霞: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助学寄语  親爱的同学们,初初恭喜你们升入了八年级——一个在初中阶段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的学年。  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也呈现出一片新的天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八(上)第一单元,认识一种新的文章体裁——新闻。新闻重在一个“新”字,但由于篇幅、报道时间、写作方法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本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实际上是个“偷渡者”  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通行证件,在古代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出国护照和国内护照不相区分的做法,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而在清代以前,护照、签证不分。外国人入境,如经批准,州府再给他发一张护照。  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