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手自述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旅行,爱拉琴,爱阅读,爱写作……被众多爱好点染的生活,如此美好灿烂。我喜欢阅读作家丁立梅、王开岭、史铁生的作品,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洋溢温暖疗伤的气息。《摆渡人》是我十分喜爱的一本书,我想,阅读正是我生命中的“摆渡人”,引领我成长。“当华美的叶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这是阅读为我带来的触动。
爱上阅读的我,也恋上了写作——喜欢写作,喜欢修改,喜欢“一诗千改始心安”,也喜欢被老师在全班诵读作文的成就感,那是一种认可。此时,在笔尖与白纸的笑语中,爱开出满心的花……
王开岭说:“生命的来意,也许即为晒晒太阳。”想来,光影即生命之倒影,好生隽永的比喻。
童年,与外婆一道住在一方流萤竹扇、恬静舒然的光阴里。不曾历经多少波澜,像颗被捧在手心里的雪球,在老人如冬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成长。关于那时的记忆,最深的,只一件——晒太阳。端一张木板凳,端一盘炒瓜子,抱一只玩具熊,戴一顶小囝帽,就那样弛然坐在氤氲着丝瓜花香的外婆的身旁,看阳光的倒影。好一朵顽皮的阳光!它竟蹦到了我的小虎头鞋上,颤一下,抖一下,像是跟我邀功请赏。我的目光自被吸了去,死死盯着,随着那朵阳光去旅行。
第一站是外公的丝瓜架子,轻轻吻一吻花儿姑娘的脸,让她冻青的脸泛作金黄;轻轻戳一戳丝瓜宝宝的肚子,让他笑得直打颤。第二站是花丛,那小小的光影摇身成了一只“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蝶影,只悠然地忽闪,躲猫猫似的玩着。蓦然之间,耳根轻响,年幼的我仿佛听到花骨朵的呢喃:“你在哪儿呢,种子?”“我在你的心里,花呀。”
那时的我,不懂世事轮回风来尘往,只觉光影之美,生命之欢。倒影依依,岁月年年。
不知从何时起,身旁不再是月落乌啼,不再是风停雨骤,不再是疾风掠竹,晚风拂面,亦不再是豆角连连,繁花似锦。生活之中,只有书的影子,我变成了一种名叫“城里孩子”的生物。在同一方阳光的照耀下,我坐在书桌前,走在非“天堂路”而是“书山”的幽径上,也颇有成长。书影之下,我也物色得不少“人生邻居”,那些蹭酒讨茶的朋友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凡的倒影,我也顺意饱览了不少“奇闻异事”:看陶渊明如何独居南山育菊酿酒;看张志和如何吟诵《渔歌子》;瞧完颜畴怎番泛舟垂钓;瞅陆龟蒙怎得扶犁担箕;也曾坐上过李煜愁思的秋千,扶摇轻荡;更曾陪李清照赏过绿肥红瘦……
那时的我,坐在书桌旁,沐浴在窗前的阳光中,感受诗词歌赋中的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体味知识的倒影为生命镀上的底色,也是一般陶醉。
如今的我,大人眼中的小朋友,孩子眼中的小大人,正沉浸在青春那炽烈的阳光中,奔跑跳跃。每日的长跑是我首爱的运动,一喜在聆听呼吸,二喜在感触心跳。暖阳当头,跑道在下,树木枝叶的倒影婆娑在校服上,同学的急促呼吸如同轻吟浅唱的歌谣,颂扬着青春,渴望着阳光。在竞争如同充气游泳圈般膨胀的今天,正值花季的我们恰似玩滑梯的孩子——这头爬上,那头坠落。目标、理想、快感、进程都不足挂齿,又怎得无忧嬉戏?唯有在跑步中,唯有在将那“一二一”的口号与心跳一致,与阳光的倒影一齐律动时,我们才众心朝一,不枉“年轻”的头衔,不枉生命的黄金时代。
这时的自己,初懂世事,迫求成长,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倒影愈发清晰,仿佛感到自己生命的阳光愈演愈烈。
又见外婆是上个国庆。离开小村近十年。十年,足以让一个老人凋零,足以让一个生命远去,却从不足以抹走我心底的记忆。
我看见,外婆倚在竹编摇椅上,那竹条被岁月的洪流洗得有些发黑,毛簌簌的,竹椅轻轻地摇,薄扇一下下地拍,枯树枝似的手指浅浅打着节拍,一下,一下。
我说,外婆老了,却不孤独。她的身旁,坐着阳光。阳光把树倒映在深褐色的土壤上,土壤把光影挤到了木凳上,木凳把光影献给打盹的外婆,外婆睁开深邃厚重的眼睑,那光之倒影,便又从她的目光里,传到了我的心田。
光影在拔节,生命在轮回。唯有那份安宁与美好始终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恰似金岳霖对林徽因。
家旁胡同里开了家茶店,名字取得妙极——“寻人启事”。若我有幸也能开家茶馆,定取名“寻光启事”……
那天,阳光明媚,我在店中闲坐,门帘一挑,一个如花的姑娘,端着木凳抱着玩具熊,身上映满阳光的倒影,流光溢彩,笑靥如花。此时的阳光,丁丁当当,掷地有声。
(指导教师:田慧兰)
专家点评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说一个故事。
当然,不是说一般的故事。
最好说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有独特性,这样有吸引力,而且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当然,如果知道说什么,又选择先说一个故事,那就更好了。
陈芊如同学显然不是不会说,她会说,还选择从一个故事说起,这是她的自觉。
陈芊如同学开始说故事了。我们跟在她后面,听她絮絮叨叨:一会儿外婆,一会儿自己;一会儿阳光,一会儿花;一会儿丝瓜,一会儿蝶影;一会儿乡下,一会儿城里……
陈芊如同学说完了,她说得一本正经。然后,她“门帘一挑”。我们忽然明白,她其实说的,不只是一个故事。 (祁 智)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旅行,爱拉琴,爱阅读,爱写作……被众多爱好点染的生活,如此美好灿烂。我喜欢阅读作家丁立梅、王开岭、史铁生的作品,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洋溢温暖疗伤的气息。《摆渡人》是我十分喜爱的一本书,我想,阅读正是我生命中的“摆渡人”,引领我成长。“当华美的叶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这是阅读为我带来的触动。
爱上阅读的我,也恋上了写作——喜欢写作,喜欢修改,喜欢“一诗千改始心安”,也喜欢被老师在全班诵读作文的成就感,那是一种认可。此时,在笔尖与白纸的笑语中,爱开出满心的花……
王开岭说:“生命的来意,也许即为晒晒太阳。”想来,光影即生命之倒影,好生隽永的比喻。
童年,与外婆一道住在一方流萤竹扇、恬静舒然的光阴里。不曾历经多少波澜,像颗被捧在手心里的雪球,在老人如冬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成长。关于那时的记忆,最深的,只一件——晒太阳。端一张木板凳,端一盘炒瓜子,抱一只玩具熊,戴一顶小囝帽,就那样弛然坐在氤氲着丝瓜花香的外婆的身旁,看阳光的倒影。好一朵顽皮的阳光!它竟蹦到了我的小虎头鞋上,颤一下,抖一下,像是跟我邀功请赏。我的目光自被吸了去,死死盯着,随着那朵阳光去旅行。
第一站是外公的丝瓜架子,轻轻吻一吻花儿姑娘的脸,让她冻青的脸泛作金黄;轻轻戳一戳丝瓜宝宝的肚子,让他笑得直打颤。第二站是花丛,那小小的光影摇身成了一只“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蝶影,只悠然地忽闪,躲猫猫似的玩着。蓦然之间,耳根轻响,年幼的我仿佛听到花骨朵的呢喃:“你在哪儿呢,种子?”“我在你的心里,花呀。”
那时的我,不懂世事轮回风来尘往,只觉光影之美,生命之欢。倒影依依,岁月年年。
不知从何时起,身旁不再是月落乌啼,不再是风停雨骤,不再是疾风掠竹,晚风拂面,亦不再是豆角连连,繁花似锦。生活之中,只有书的影子,我变成了一种名叫“城里孩子”的生物。在同一方阳光的照耀下,我坐在书桌前,走在非“天堂路”而是“书山”的幽径上,也颇有成长。书影之下,我也物色得不少“人生邻居”,那些蹭酒讨茶的朋友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凡的倒影,我也顺意饱览了不少“奇闻异事”:看陶渊明如何独居南山育菊酿酒;看张志和如何吟诵《渔歌子》;瞧完颜畴怎番泛舟垂钓;瞅陆龟蒙怎得扶犁担箕;也曾坐上过李煜愁思的秋千,扶摇轻荡;更曾陪李清照赏过绿肥红瘦……
那时的我,坐在书桌旁,沐浴在窗前的阳光中,感受诗词歌赋中的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体味知识的倒影为生命镀上的底色,也是一般陶醉。
如今的我,大人眼中的小朋友,孩子眼中的小大人,正沉浸在青春那炽烈的阳光中,奔跑跳跃。每日的长跑是我首爱的运动,一喜在聆听呼吸,二喜在感触心跳。暖阳当头,跑道在下,树木枝叶的倒影婆娑在校服上,同学的急促呼吸如同轻吟浅唱的歌谣,颂扬着青春,渴望着阳光。在竞争如同充气游泳圈般膨胀的今天,正值花季的我们恰似玩滑梯的孩子——这头爬上,那头坠落。目标、理想、快感、进程都不足挂齿,又怎得无忧嬉戏?唯有在跑步中,唯有在将那“一二一”的口号与心跳一致,与阳光的倒影一齐律动时,我们才众心朝一,不枉“年轻”的头衔,不枉生命的黄金时代。
这时的自己,初懂世事,迫求成长,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倒影愈发清晰,仿佛感到自己生命的阳光愈演愈烈。
又见外婆是上个国庆。离开小村近十年。十年,足以让一个老人凋零,足以让一个生命远去,却从不足以抹走我心底的记忆。
我看见,外婆倚在竹编摇椅上,那竹条被岁月的洪流洗得有些发黑,毛簌簌的,竹椅轻轻地摇,薄扇一下下地拍,枯树枝似的手指浅浅打着节拍,一下,一下。
我说,外婆老了,却不孤独。她的身旁,坐着阳光。阳光把树倒映在深褐色的土壤上,土壤把光影挤到了木凳上,木凳把光影献给打盹的外婆,外婆睁开深邃厚重的眼睑,那光之倒影,便又从她的目光里,传到了我的心田。
光影在拔节,生命在轮回。唯有那份安宁与美好始终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恰似金岳霖对林徽因。
家旁胡同里开了家茶店,名字取得妙极——“寻人启事”。若我有幸也能开家茶馆,定取名“寻光启事”……
那天,阳光明媚,我在店中闲坐,门帘一挑,一个如花的姑娘,端着木凳抱着玩具熊,身上映满阳光的倒影,流光溢彩,笑靥如花。此时的阳光,丁丁当当,掷地有声。
(指导教师:田慧兰)
专家点评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说一个故事。
当然,不是说一般的故事。
最好说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有独特性,这样有吸引力,而且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当然,如果知道说什么,又选择先说一个故事,那就更好了。
陈芊如同学显然不是不会说,她会说,还选择从一个故事说起,这是她的自觉。
陈芊如同学开始说故事了。我们跟在她后面,听她絮絮叨叨:一会儿外婆,一会儿自己;一会儿阳光,一会儿花;一会儿丝瓜,一会儿蝶影;一会儿乡下,一会儿城里……
陈芊如同学说完了,她说得一本正经。然后,她“门帘一挑”。我们忽然明白,她其实说的,不只是一个故事。 (祁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