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教师们从理论上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在教学实际中,依旧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上课时教师十分重视问题设计,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一旦离开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不知所措,他们已经习惯教师的提问,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即使提出也很肤浅。这种以训练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教育,必然导致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的压抑,削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和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不少发达国家不但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家长也非常关切,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上课你提了多少问题”?而不是“今天你考了多少分”?家长常以孩子提的问题多、价值大而自豪。“会学习”、“会创造”才是当今重要的人才素质。
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自觉地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得到进步的培养,改变课堂上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求、创造、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生“学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而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真正体现主动学习。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孜孜以求“教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只能在“学会”的圈子里徘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被淡化,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的氛围。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而这“渔之技”、“学之法”不能靠灌输获得,教师须多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求而得之”。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逐步消除他们“等待结论”的惰性习惯,全身心地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探讨质疑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好、中、差等级,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进行平等的、互为信赖的知情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简单与否,对错与否,都要给以详细的回答,决不能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会?”“这个问题刚讲过,自己看书解决吧”之类的话,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问题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自卑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逐步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1、 做好引导质疑,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可以以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建立相应的质疑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知识结构,根据引导质疑的启发性、层次性和样板性等特点,做好示范提问,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为今后的学生正确迁移,独立质疑做好准备。例如:初一《代数》“乘法公式”这一单元的教学,教材有选择地介绍了五个最基本、用途广泛的公式,教师在教第一个公式“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示范提问,教学生可以从①公式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征?②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加以证明吗?③公式中字母的含义是什么?④如何用语言将这个公式叙述出来等方面进行提问,或小组讨论提问,然后再全班汇总交流解答。
2、 举行形式多样的提问竞赛活动,促使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经常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学生将会在竞赛氛围中消除心理障碍,逐步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3、 让学生把握重点,提高质疑水平。当学生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并消除了心理障碍,初步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水平,让他们思考哪些问题不要过于零碎,当然也不要过于艰深,鼓励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知识的特点进行提问。
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的“导演”,绝不可越俎代庖。难度较大较深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方可引导点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质疑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常常会为提出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倍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不少发达国家不但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家长也非常关切,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上课你提了多少问题”?而不是“今天你考了多少分”?家长常以孩子提的问题多、价值大而自豪。“会学习”、“会创造”才是当今重要的人才素质。
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自觉地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得到进步的培养,改变课堂上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求、创造、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生“学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而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真正体现主动学习。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孜孜以求“教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只能在“学会”的圈子里徘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被淡化,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的氛围。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而这“渔之技”、“学之法”不能靠灌输获得,教师须多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求而得之”。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逐步消除他们“等待结论”的惰性习惯,全身心地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探讨质疑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好、中、差等级,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进行平等的、互为信赖的知情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简单与否,对错与否,都要给以详细的回答,决不能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会?”“这个问题刚讲过,自己看书解决吧”之类的话,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问题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自卑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逐步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1、 做好引导质疑,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可以以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建立相应的质疑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知识结构,根据引导质疑的启发性、层次性和样板性等特点,做好示范提问,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为今后的学生正确迁移,独立质疑做好准备。例如:初一《代数》“乘法公式”这一单元的教学,教材有选择地介绍了五个最基本、用途广泛的公式,教师在教第一个公式“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示范提问,教学生可以从①公式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征?②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加以证明吗?③公式中字母的含义是什么?④如何用语言将这个公式叙述出来等方面进行提问,或小组讨论提问,然后再全班汇总交流解答。
2、 举行形式多样的提问竞赛活动,促使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经常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学生将会在竞赛氛围中消除心理障碍,逐步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3、 让学生把握重点,提高质疑水平。当学生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并消除了心理障碍,初步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水平,让他们思考哪些问题不要过于零碎,当然也不要过于艰深,鼓励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知识的特点进行提问。
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的“导演”,绝不可越俎代庖。难度较大较深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方可引导点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质疑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常常会为提出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