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的实施策略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行解读时指出:“传统的学校体育只是蹦蹦跳跳、活动身体,这种观念已不能适应体育强国背景下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新时代体育教学应以素养目标为引领,明确“教会”内涵,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提高“勤练”效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应以全员参与为抓手,扩大“常赛”范围,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应用水平。那么,如何理解与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教会”,又如何在引导学生“勤练”的基础上做到“常赛”,使学生既能全员参与又能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总第143期对此展开了研讨,形成如下策略。
  一、“教会”策略:以素养目标为引领,指向“学会”“能用”
  在如何理解与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教会”的研讨中,北京王芳认为,“教会”与“学会”是互为一体、紧密联系的,“教会”是双边活动,既要关注教师如何教,也要关注学生如何学。江苏周云提出,教师的教要有目标、有内容、有策略方法,学生的学要会观察、会表达、会思考。江西黄福娇指出,“能用”是“教会”的重要标志,即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是多种素养能力的综合体现。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教会”是学生参与“勤练”和“常赛”的基础,“教”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分层实施,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要指导学生“会学”。“教会”中包含了定义(是什么)、内容(教什么)、方法(如何教)以及标准(何为会)4个方面的内容。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个综合的学科,“教会”的内容中既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又包括跨学科知识、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
  “教会”的实施策略如下:1.要理解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素养目标,从单元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入手,从技术的结构关联、育人要素、学练方法、运用场景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重点关注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2.选用恰当、有效的方法手段,将书本上的知识技术转变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如运用口诀、图示、视频、比喻等。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达成目标的路径,享受点滴进步的快乐。4.创设多样、复杂的应用情境,通过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良好行为和品格的塑造。
  二、“勤练”策略: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化“激趣”“参与”
  在如何引导学生在校内“勤练”的研讨中,研讨教师认为,在校内,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等联系紧密,都是学生“勤练”的主战场。“勤练”的实施策略,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强化课外练习,提高“勤练”效率。
  1.课堂教学中以兴趣为导向,精讲多练
  研讨中,江苏张小伟提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多样化的练习手段,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多练掌握运动技能。”江苏陈萍举例:“在耐久跑练习中,如果每次都组织学生跑圈,就显得简单乏味,如果利用不同的图形跑或加入定向越野的形式,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练习效果。”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应抓住基本要素或知识点,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完成学习任务、发展体能,教会学生学会动作及练习方法。教师要注意激趣、精讲,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在汗水和笑脸中磨炼,以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2.课外体育活动以兴趣为导向,全员参与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时间等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校情、学情,制订适合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勤练”巩固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研讨中,江西黄福娇认为:“‘勤练’可以采用分组练习,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及心理发展等特点。”练习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不应置少数学生而不顾。教师要考虑到给每一名学生练习的机会,尽可能地在分组练习中合理搭配组别及运动量,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课余体育锻炼以兴趣为导向,强化竞技
  研讨中,江苏杨柳认为:“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运动锻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和提高,然而在课余锻炼中也要加入游戏、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锻炼兴趣。”江苏王义龙介绍:“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下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主要目的是通过长期锻炼,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品质,提高竞技水平,这是学生在校内‘勤练’效果的最佳体现。”在校运动队等课余体育锻炼中,教师应明确培养目标,安排科学化、专业化、趣味化的锻炼内容,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成长为学生群体中的体育中坚力量。
  三、“常赛”策略:以全员参与为抓手,突出“竞技”“联动”
  在“常赛”如何做到既全员参与又能选拔人才的研讨中,研讨教师普遍认为,体育比赛的目的不僅是选拔人才,还要让所有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比赛,感受体育魅力。只有“常赛”,学生才能通过自身感受去理解“更高、更快、更远”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系统化的课堂体育比赛、年级赛、校际赛、区域赛等,促进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扩大比赛范围,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赛事,又可以发掘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完成人才的选拔。
  “常赛”实施策略,既要全员参与,又要侧重选拔、训练后备人才。
  1.班级比赛多元化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以“全员参与”为目标,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研讨中,北京马立军举例:“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项目参与比赛或挑战有难度的项目,比赛完成可获得一个手环奖励,在规定时间比一比谁参与的项目多、获得的成绩好,这样既保证了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竞赛活动,又能使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发展。”江苏林辉举例:“一场足球比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足球学练情况、体能强弱进行分层比赛,通过将复杂的比赛规则简单化,便于让参赛学生理解操作,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体育课堂中“常赛”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要鼓励学生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又要实现全员参与。
  2.校园比赛全员化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比赛中,为全体学生搭建各种“常赛”的平台。研讨中,江苏杜倩倩提出:“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单项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等,利用每天锻炼一小时进行班级分组赛、年级友谊赛等都是‘常赛’的形式。可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主题设置各单项比赛。”运动会既有全员参与的趣味项目,也有单项竞技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又可以选拔、培养出年级内优秀运动员,为更高层次的比赛做准备。
  3.校际、区域比赛一体化
  通过各级各类的校际、区域联动比赛,选拔体育运动人才,营造学校体育文化。同时,进一步促进、带动班级赛、年级赛的常态、高水平发展。如,校园篮球通过班级竞赛选出班队,通过校内联赛,组织优化选出校队,这种自下而上的竞赛在普及校园篮球的同时,也促进了校园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篮球文化。“常赛”最基本的条件是在已经学会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扎实“勤练”而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能。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教会”“勤练”“常赛”是全面落实这项基础性工程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围绕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锻炼方法的多样与灵动、练习手段的丰富与趣味、竞赛活动的广泛与普及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塑造品格,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基本要求,促进体教融合,达到以体育人的教育观。
  ——金刚(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教研室,215000);王芳(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100089)整理
其他文献
小cool龙:从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开始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购物袋。大家一定都知道这是为了环保,那塑料袋和环保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向世人宣布了一项发明:塑料袋。它是从煤炭或石油中提取的物质制成的。塑料袋的发明,一度广获好评,被誉为一场科技革命,因为塑料袋方便、价廉,人们广泛使用。
编者按: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改革成果征集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8〕16号),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成果申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各地体育专家,本着“特色鲜明、成果显著、易于推广”的原则,评选出一批优秀经验案例。本刊特邀相关负责人就全国各地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
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练赛”的优化、联动、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学练赛”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练赛”一体化是在世界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践行“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現在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方面,以“能力为先”作为价值导向,“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的体育课堂评价必然要为实现这一价值而发挥其功能。  一、厘清“学”“练”“赛”三者关系,明晰学练路径,探索
淄博市张店区新华学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追求有价值的学习生活”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实践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和形式,努力让校园体育展现出更深层次的育人价值和意义。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家校共育渠道,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事务的作用,以校园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探索了以传统游戏为主要内容的“亲子趣味运动会”活动,创设了“全员参与活动,增强体质健康,家校和谐共育”的浓厚
平衡能力是身体稳定与动作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身体正常姿态的能力。经常进行平衡类练习,能改善平衡器官功能,发展力量、弹跳、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并培养学生沉着、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平衡练习是缩小支撑面,提高身体重心控制能力的动作练习,分为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中小学生平衡练习要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静力性练习为辅。  一、通过平衡类练习发展力量素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教育部门为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做了大量工作。“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中小学生居家锻炼指导建议”(以下简称“指导建议”)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体体能锻炼,第二阶段是结合家务劳动的居家锻炼,第三阶段是体育教师设计或者学生、家长自创自编的各种专题“小课程”锻炼,第四阶段则是“空中运动会”。从效果来看,“空中运动会”将学生居家锻炼的热情推向高潮。  一、“空中运动会”的设计
身體练习有3个要素,即,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指对具体身体姿态的规定;运动条件是指实施技术动作时所给定的空间环境和人为的规定;运动课题是指技术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关注的对象[1]。然而,课时作为单元教学的基本单位,在课时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又通过哪些有效的练习达成课时技能目标呢?笔者认为应用运动条件可以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与设计练习达成课时技能目标。  一、关于“运动
当谈及体育课程一体化时,很多人会问一连串的问题,诸如什么是一体化?体育课程为什么要一体化?怎么一体化?等等。基于这些问题,在前期的研究中已陆续有部分成果能够给予基本的回应。除此之外,依然还有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诸如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功能何在?换言之,一体化的建构能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发挥哪些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也是本研究重点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功能定位。  一、理论层面突出“学科地位”与“课程定位”  体
《礼记·学记》《师说》《荀子·劝学》是中国教育经典“老三篇”。自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这三本书就成了笔者梦寐以求想读的书,但因却步于其字词的难解,一直未能如愿。机缘巧合下,有幸品读了因缘生的《学记师说劝学解》。在这本书中,对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字里行间弥漫着经典教育文化的味道。  对《学记师说劝学解》这本书,笔者用心品读,用心感悟,最终豁然开朗,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对
三尺杏坛春意浓,学校体育百花开。历时近半年的《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中国学校体育》自2014年启动《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每2年组织一次,已成功举办3届。在追寻與探讨“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的路上,我们从相识到困惑,从相知到认可,从相伴到坚信……2019年应全国一线体育教师的要求,更为信守一份承诺,我们又缘续《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