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153-02
走城市化工业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即农民工。于是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在西部地区,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儿童,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
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籍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调查中,40%的孩子感觉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30%的孩子遇事不与人商量;30%的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或只有1~2个朋友;许多孩子通过调查发出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关爱和呵护,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让我们有幸福感。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2 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正确引导
专家指出,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父母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饱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煎熬”。他们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爱挑衅易冲动。
1.3 部分留守儿童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24.42%的留守儿童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39.83%的留守儿童希望摆脱痛苦的世界;
17.75%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45.89%的留守儿童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一个人童年时的身体生长会对其一生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而一个人童年时的际遇尤其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甚至会决定性地影响其一生的心理状况与心路历程,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包括其成年后对于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所以,儿童的身体生长状况对于社会与民族来说是重要的,儿童的心理发育与成长于社会与民族同样甚至更重要。
1.4 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调查表明有7.36%的留守儿童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18.18%的留守儿童害怕陌生人,23.38%的留守儿童喜欢呆在角落。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调查中有63.2%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一般,18.18%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劲,11.26%得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完全丧失了自信。
2 我们的做法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受到了有效的教育效果。
(1)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状况。
(2)一是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我们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家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儿童”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加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帮助学生的父母和祖辈亲属了解科学育人知识,提醒老年人爱孩子不能溺爱。
(3)设立“知心信箱”与心理咨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了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许情况,在班里设置“知心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遭遇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鼓励学生心理上有问题大胆找老师咨询,以此,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4)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小、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5)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6)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7)开展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不仅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被委托人,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同样缺乏监护知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组织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
以上是我们针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对其教育的几点做法,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合作来完成,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民族为祖国的未来解决这个问题。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 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
走城市化工业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即农民工。于是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在西部地区,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儿童,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
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籍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调查中,40%的孩子感觉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30%的孩子遇事不与人商量;30%的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或只有1~2个朋友;许多孩子通过调查发出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关爱和呵护,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让我们有幸福感。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2 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正确引导
专家指出,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父母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饱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煎熬”。他们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爱挑衅易冲动。
1.3 部分留守儿童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24.42%的留守儿童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39.83%的留守儿童希望摆脱痛苦的世界;
17.75%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45.89%的留守儿童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一个人童年时的身体生长会对其一生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而一个人童年时的际遇尤其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甚至会决定性地影响其一生的心理状况与心路历程,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包括其成年后对于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所以,儿童的身体生长状况对于社会与民族来说是重要的,儿童的心理发育与成长于社会与民族同样甚至更重要。
1.4 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调查表明有7.36%的留守儿童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18.18%的留守儿童害怕陌生人,23.38%的留守儿童喜欢呆在角落。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调查中有63.2%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一般,18.18%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劲,11.26%得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完全丧失了自信。
2 我们的做法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受到了有效的教育效果。
(1)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状况。
(2)一是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我们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家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儿童”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加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帮助学生的父母和祖辈亲属了解科学育人知识,提醒老年人爱孩子不能溺爱。
(3)设立“知心信箱”与心理咨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了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许情况,在班里设置“知心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遭遇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鼓励学生心理上有问题大胆找老师咨询,以此,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4)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小、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5)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6)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7)开展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不仅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被委托人,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同样缺乏监护知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组织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
以上是我们针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对其教育的几点做法,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合作来完成,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民族为祖国的未来解决这个问题。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 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