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羽人与飞天是人们所想像出的关于天界的形象,是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文化上的产物,是人们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反映。从图像上看,他们外形相似在历史演变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微妙联系。
关键词:羽人、飞天、联系
羽人,也称之为仙人。在汉画像石中羽人具有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之意。根据史料的记载,羽人在中国历史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时期,人们将头戴羽毛,身披鸟羽的形象作為图腾来祭拜。夏商周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羽人,在形象上像鸟的形态,商代的玉羽人,呈侧身跽坐式,长环大耳,鼻子像鸟的形状,在腰至臀部的位置刻有羽纹,肋下生出羽翼。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逐渐盛行,神巫思想愈演愈重,人们开始思考人死后如何安全渡到死后的世界,开始追求生命的自由,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开始形成,汉人求仙访道学说开始盛行,羽人形象开始被人所神化。如战国曾侯乙墓内管漆画上的羽人头上有尖角,肩生羽翼,身上有像鱼鳞一样的纹样,像人和鸟、鱼的结合体。
东汉时期,谶纬盛行,人们开始笃信天命,求长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将神话传说与巫术礼节逐渐理性化,把神灵人化,各种超凡的传说转变为在政,在家,在国的一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神灵的神秘性,他开始变得世俗,成为大众的信仰。当然,也因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将黄老学说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了新的道家学派,提倡“长生不死,得到成仙,尊崇个体生命,自我超脱”的观念。因此,汉朝时期的羽人更接近于人,人首人身,肩生羽翼,他由最初的狰狞呆板的形象变成现在纤细秀美,灵动的形象,由最初图腾崇拜变成汉朝长生不老的象征,他时常陪伴在西王母和东王公的身边,活动在伏羲女娲和各种神仙的周围,手持仙芝灵药,腾龙驾雾。除此之外,他们也与龙,虎,与瑞兽相戏舞,更好地展现出了汉朝人们想追求自由,长生不老的美好夙愿。
魏晋南北朝前期,羽化成为人们成仙的必经之路,想要得道成仙必须经过“羽化”这一关。相比之前的形象,这个时期它的形象更加修长,柔和飘逸,面相清秀,有“秀骨清像”之感。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当时思想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统治阶级内部的高世氏族提出了新的思想。他们强调成仙要靠后天个人修仙的努力,其次,想要修仙借助药和符都可以得以实现。这些理论的提出从而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羽人形象的转变,羽人脱下鸟羽,向世俗形象发展,接引仙人形象代替羽人神兽的图像。在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的壁画和集安高句丽五号墓藻井西北第一重抹石壁画中羽人形象的呈飞翔的状态,画面中年轻的女子梳着环形发髻、看向远方,在腰间束有宽带,裙子的下摆处绘有羽毛,袖子肥而宽大,脚着软履,风姿摇曳,自由飘动;北魏的石棺羽人,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衣角旒苏随风飘舞,潇洒自如,双手持物,双腿一前一后腾空飞翔。
其二,南北朝时期新的思想传播,对当时旧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不死成仙”,“涅槃重生”,两种不同的生死观在矛盾冲突之后又相融合,传统的生死观念发生了改变,从追求肉体不死,即可成仙,变成功德积累,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原来羽人形象的消失,被飞天取而代之。
所以,中国的飞天是根据中国传统的羽人变化而来,他们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不生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反而借助飘带来舞动的特色飞天,他们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角色。
总之,羽人和飞天是不同文化上的产物和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追求自由的表达,是在当时的社会下对美好生活以及精神解放的理想化身。两者相比较的话,中国飞天在形象上比羽人更浪漫,更轻盈飘逸;其次,他们两者展现的艺术手法不同,羽人用雕刻形式来实现,人们通常将他们雕刻在墓室内的石砖上,代表着人们对死者的美好愿望,以及人们求以灵魂不死的夙愿;飞天则画在墓室的石壁上,代表墓室主人羽化升天。
羽人是汉朝时期人们对想要长生不死思想的艺术表达,反映了汉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与追求;飞天是佛学传入中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思想文化的表达形式。从朝代上来看,羽人产生在先,飞天产生在后,他们两者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上具有顺承关系。所以,羽人与飞天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具有着血脉相连内在联系,他们都蕴含着最根本的思想文化。
参考文献
[1]顾雪.中国古代的飞翔观及其图像表现[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张建伟.从汉画“羽人”考云冈“飞天”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8.
[3]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6]沈海龙.汉画像中羽人图像的文化溯源[J].黑龙江史志,2009,(18):82- 83.
[7]黄宛峰.羽人与楚文化[J].南都学坛,1993,(01):1-4.
[8]苗岭.汉画像羽人图像的演化研究[J].艺术科技,2015,(01):119.
作者简介
张晓静,出生年月:1997031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汉画像石。
关键词:羽人、飞天、联系
羽人,也称之为仙人。在汉画像石中羽人具有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之意。根据史料的记载,羽人在中国历史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时期,人们将头戴羽毛,身披鸟羽的形象作為图腾来祭拜。夏商周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羽人,在形象上像鸟的形态,商代的玉羽人,呈侧身跽坐式,长环大耳,鼻子像鸟的形状,在腰至臀部的位置刻有羽纹,肋下生出羽翼。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逐渐盛行,神巫思想愈演愈重,人们开始思考人死后如何安全渡到死后的世界,开始追求生命的自由,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开始形成,汉人求仙访道学说开始盛行,羽人形象开始被人所神化。如战国曾侯乙墓内管漆画上的羽人头上有尖角,肩生羽翼,身上有像鱼鳞一样的纹样,像人和鸟、鱼的结合体。
东汉时期,谶纬盛行,人们开始笃信天命,求长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将神话传说与巫术礼节逐渐理性化,把神灵人化,各种超凡的传说转变为在政,在家,在国的一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神灵的神秘性,他开始变得世俗,成为大众的信仰。当然,也因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将黄老学说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了新的道家学派,提倡“长生不死,得到成仙,尊崇个体生命,自我超脱”的观念。因此,汉朝时期的羽人更接近于人,人首人身,肩生羽翼,他由最初的狰狞呆板的形象变成现在纤细秀美,灵动的形象,由最初图腾崇拜变成汉朝长生不老的象征,他时常陪伴在西王母和东王公的身边,活动在伏羲女娲和各种神仙的周围,手持仙芝灵药,腾龙驾雾。除此之外,他们也与龙,虎,与瑞兽相戏舞,更好地展现出了汉朝人们想追求自由,长生不老的美好夙愿。
魏晋南北朝前期,羽化成为人们成仙的必经之路,想要得道成仙必须经过“羽化”这一关。相比之前的形象,这个时期它的形象更加修长,柔和飘逸,面相清秀,有“秀骨清像”之感。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当时思想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统治阶级内部的高世氏族提出了新的思想。他们强调成仙要靠后天个人修仙的努力,其次,想要修仙借助药和符都可以得以实现。这些理论的提出从而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羽人形象的转变,羽人脱下鸟羽,向世俗形象发展,接引仙人形象代替羽人神兽的图像。在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的壁画和集安高句丽五号墓藻井西北第一重抹石壁画中羽人形象的呈飞翔的状态,画面中年轻的女子梳着环形发髻、看向远方,在腰间束有宽带,裙子的下摆处绘有羽毛,袖子肥而宽大,脚着软履,风姿摇曳,自由飘动;北魏的石棺羽人,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衣角旒苏随风飘舞,潇洒自如,双手持物,双腿一前一后腾空飞翔。
其二,南北朝时期新的思想传播,对当时旧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不死成仙”,“涅槃重生”,两种不同的生死观在矛盾冲突之后又相融合,传统的生死观念发生了改变,从追求肉体不死,即可成仙,变成功德积累,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原来羽人形象的消失,被飞天取而代之。
所以,中国的飞天是根据中国传统的羽人变化而来,他们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不生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反而借助飘带来舞动的特色飞天,他们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角色。
总之,羽人和飞天是不同文化上的产物和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追求自由的表达,是在当时的社会下对美好生活以及精神解放的理想化身。两者相比较的话,中国飞天在形象上比羽人更浪漫,更轻盈飘逸;其次,他们两者展现的艺术手法不同,羽人用雕刻形式来实现,人们通常将他们雕刻在墓室内的石砖上,代表着人们对死者的美好愿望,以及人们求以灵魂不死的夙愿;飞天则画在墓室的石壁上,代表墓室主人羽化升天。
羽人是汉朝时期人们对想要长生不死思想的艺术表达,反映了汉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与追求;飞天是佛学传入中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思想文化的表达形式。从朝代上来看,羽人产生在先,飞天产生在后,他们两者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上具有顺承关系。所以,羽人与飞天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具有着血脉相连内在联系,他们都蕴含着最根本的思想文化。
参考文献
[1]顾雪.中国古代的飞翔观及其图像表现[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张建伟.从汉画“羽人”考云冈“飞天”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8.
[3]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6]沈海龙.汉画像中羽人图像的文化溯源[J].黑龙江史志,2009,(18):82- 83.
[7]黄宛峰.羽人与楚文化[J].南都学坛,1993,(01):1-4.
[8]苗岭.汉画像羽人图像的演化研究[J].艺术科技,2015,(01):119.
作者简介
张晓静,出生年月:1997031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汉画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