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直接反映国家、区域、高校对人才、创新、发展“三要素”的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统战工作促进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需从人才培养、制度创新、宣传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统一战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
为了限制我国科技的发展,西方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签订了《瓦森堡协定》,禁止向我国出口高尖端技术。2020年9月,美国宣布高端芯片禁令,再次给我们在关键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敲响了警钟。由此可见,凝心聚力创新科技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1]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大湾区高校应着力培养科技人才,然而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市场协同创新融入粤港澳大灣区建设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融入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目前有待探索。
本文以统一战线工作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人才、创新、发展”三者关系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根据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情况,将高校统战工作与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并强化高校统战工作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丰富和发展了大湾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旧金山湾区的教育优势和人才储备是其长期保持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最核心要素之一。纵观旧金山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地高等教育机构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拥有8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多个国家级实验室[2]。由此可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
高校统一战线工作部门能够有效凝聚党外高知群体,并将其能量发挥到最大。在党外高知群体中,不乏具有丰富知识技能的杰出人才,能在某个专业领域不断创新。通过高校为载体,汇集党外高知分子参与到湾区建设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做贡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统战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一是转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根据“双十”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各自优势及学科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将科技创新基础理论知识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凝聚力量优势,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高质量的大湾区高校集群,推进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此外,还要促进粤港澳学术界与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等建立联系机制,扩大大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优势。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可持续支撑力。健全高校统战部门工作机制,加大保障党外高知群体参与湾区建设力度,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得到充分释放,系统破解制约粤港澳三地之间高校合作办学、人才流动、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障碍,重点面向广东省“双十产业”,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才计划,加快形成快捷、高效、便利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出台跨境使用科研经费的措施和与制度,促进人才、智力、科技、市场等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宣传交流,着力营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良好氛围。高校统战工作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合作发展、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打破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在联动、合作、协调、交流过程中的体制壁垒,通过政府或高校官网宣传,以及通过宣讲会、学术论坛、暑期学校、讲座、沙龙、新媒体等方式,宣传服务湾区建设,吸引党外高知分子更加积极参与湾区建设。党外高知群体应自觉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增强自身服务能力,自发为湾区服务队伍代言,为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统战工作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强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面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性、艰巨性,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要通过凝聚高校高级知识分子力量,紧密围绕“人才、创新、发展”三要素,通过转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念和目标、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大宣传交流等路径,为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广东省科研管理研究状况分析,梁志成,《中外交流期刊》,2019.
[2]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刘胜,《广东经济期刊》,2018
作者简介
邱英尤(1990—),男,汉族,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630。
关键词:统一战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
为了限制我国科技的发展,西方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签订了《瓦森堡协定》,禁止向我国出口高尖端技术。2020年9月,美国宣布高端芯片禁令,再次给我们在关键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敲响了警钟。由此可见,凝心聚力创新科技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1]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大湾区高校应着力培养科技人才,然而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市场协同创新融入粤港澳大灣区建设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融入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目前有待探索。
本文以统一战线工作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人才、创新、发展”三者关系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根据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情况,将高校统战工作与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并强化高校统战工作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丰富和发展了大湾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旧金山湾区的教育优势和人才储备是其长期保持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最核心要素之一。纵观旧金山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地高等教育机构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拥有8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多个国家级实验室[2]。由此可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
高校统一战线工作部门能够有效凝聚党外高知群体,并将其能量发挥到最大。在党外高知群体中,不乏具有丰富知识技能的杰出人才,能在某个专业领域不断创新。通过高校为载体,汇集党外高知分子参与到湾区建设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做贡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统战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一是转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根据“双十”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各自优势及学科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将科技创新基础理论知识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凝聚力量优势,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高质量的大湾区高校集群,推进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此外,还要促进粤港澳学术界与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等建立联系机制,扩大大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优势。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可持续支撑力。健全高校统战部门工作机制,加大保障党外高知群体参与湾区建设力度,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得到充分释放,系统破解制约粤港澳三地之间高校合作办学、人才流动、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障碍,重点面向广东省“双十产业”,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才计划,加快形成快捷、高效、便利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出台跨境使用科研经费的措施和与制度,促进人才、智力、科技、市场等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宣传交流,着力营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良好氛围。高校统战工作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合作发展、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打破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在联动、合作、协调、交流过程中的体制壁垒,通过政府或高校官网宣传,以及通过宣讲会、学术论坛、暑期学校、讲座、沙龙、新媒体等方式,宣传服务湾区建设,吸引党外高知分子更加积极参与湾区建设。党外高知群体应自觉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增强自身服务能力,自发为湾区服务队伍代言,为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统战工作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强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面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性、艰巨性,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要通过凝聚高校高级知识分子力量,紧密围绕“人才、创新、发展”三要素,通过转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念和目标、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大宣传交流等路径,为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广东省科研管理研究状况分析,梁志成,《中外交流期刊》,2019.
[2]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刘胜,《广东经济期刊》,2018
作者简介
邱英尤(1990—),男,汉族,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