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新课程教材中,较以前的教材对知识点的编排做了很多调整,特别是对平抛运动这一知识点的编排和引入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细分知识点,符合教学节奏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把平抛运动的规律探究和理论推导放在了同一节中,内容多,重点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感觉时间紧,匆匆忙忙就讲完,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内容比较多,好像什么都听懂了,但是还是一头雾水,在做题解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笔.所以很多教师干脆就分成两课时去进行讲授.
在新教材中,特地把探索平抛运动的规律作为一节来讲,这一点符合很多教师的节奏,也不需要人为的用两课时去讲授.而且在本文的编排上运用了很多的方式去探究平抛运动的这一规律,让学生很容易从多种方法去接受.从这点看来,编者也做了大量的调查,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实验探究的这一思想.
二、准确用词,讲究语言艺术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对平抛运动的理论分析,结论给的很直接:在水平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无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结论能被学生接受,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灌给学生的,为什么从这样的两个方向去思考?一下怎么会想到的?旧人教的教材中缺少一种引导,缺少语言的艺术,有点生硬.尽管后来也用实验去验证这个结论,但是对必要性没有做出阐述,给人的感觉就是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完全没有对新事物认知及理解科学探究方法.
在新教材中,编者仅仅添加了一些词语,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分析的时候,教材是这样说的:我们有理由想到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应该越来越快,由于在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作用,且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所以它的运动规律很可能与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一样.用有理由想到这个词,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拉着和作者一起了,再用应该一词让学生感觉到很亲切,最后用很可能一词,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下面应该用实验去验证了,过渡的非常自然、巧妙.学生感觉到是和自己一起在探索,而不是给出结论再去验证,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用几个词就把同样的做法,做出不一样的结果,而且又符合对新事物的认知及理解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实验探索,体现巧妙设计
在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新教材较旧教材也明显高出一筹.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使用的是频闪照相的方法研究,在水平方向上相等的时间内水平位移是相等的,说服力尽管很强,但是能够有条件做这个实验的就很难,特别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的就更难.在新教材中,设计的就非常巧妙.在已经得出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在从初始时刻起,在连续的相等时间内在竖直方向的位移的比值为1:3:5:7……,这样只要想办法作出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比较相等时间内x
1、x2、x3是否相等.
而在作平抛运动轨迹图象上,在新教材中在这节课的一开始就做出了铺垫.轨迹不容易画出就是对物体的瞬时的位置不能准确的定位.所以书上用容器底端导管水平抛出的水,来充当物体,尽管水从导管中喷出的速度有点变化,并且在水流的末端已经水流不成线,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速度可以看作不变,在出管口相当短的这段范围内还是可以看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样就可以把平抛运动的轨迹呈现的时间有效的拉长,可以让研究者按照水的轨迹去画出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了.
一个物体的轨迹的画法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描点法,如果能够确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更多的点,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就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在新教材中也介绍了,用描点的方法画平抛运动的轨迹,运用小球平抛后遇铅笔碰撞,铅笔的位置就是小球平抛运动过程中经过的位置,从而确定平抛运动中物体轨迹上的点.这种方法在旧人教的教材中也涉及到,旧教材是把这种方法用在了平抛运动的实验这一节,新教材是把旧人教中的实验从以往的单独一节的教学,融入到新教材的正常的平抛运动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来,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四、练习选择,体现能力提高
练习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斜面,每次都让小球从同一位置滚下,滚到桌边做平抛运动,在小球经过的地方放置一木板(可以调节高度)木板上放置一张白纸,白纸上放置复写纸,这样就能记录钢球的落点.已知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探究水平运动的特点.
练习1灵活的运用了平抛运动的两个方向的分运动.通过改变木板到抛出点的高度,只要把高度按照
1∶4∶9…,由于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远动,这样时间就是等时的.几次落到木板的时间就变成了1∶2∶3…,如果在木板上铺一层白纸,白字的下面放一张复写纸,这样每次落到木板时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痕迹.只要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相邻两个痕迹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问题就转化为我们去运用刻度尺测量几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水平运动的速度关系就转化为长度的关系,这也是在物理研究上常用的一种方法.
练习2:把上面的方案做了改变,把实验桌移到墙边,使从桌面上滚下的小球打到墙上,把白纸和复写纸附在墙上,记录球的落点.改变桌子到墙的距离,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怎样处理数据呢?
练习2是练习一的一个反向推导,小球抛出后撞到墙上,把复习纸和白纸贴到墙上,只要改变抛出点到墙的距离比为1∶2∶3…,如果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墙上留下的痕迹之间的时间又是相等的,那么时间比就为1∶2∶3…,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就为1:4:9……,我们就可以去测量墙上纸上的痕迹之间的距离了.
在课后的练习中也介绍了两种方式去探究水平方向的运动,这两种方式以往我们只有在资料上,考试中才能遇到,作为设计实验考察的.现在直接放到课后的练习中,体现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两个练习,从两个角度去验证水平方向的运动,对学生在应用规律上要求高.
五、理论推导,体现过程严密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对平抛运动的轨迹只是给出了结论,学生只能有感性认识.在新教材中运用数学知识对轨迹做了严密的推导,准确的得出了抛物线方程,从而直观的说明轨迹是抛物线.而对于物体做斜抛的方程,在旧人教上就没有涉及到,在新教材中作为思考题的方式给出.对学生的数学水平,物理规律的应用的要求更上了一个台阶.
从以上的五点,可以看出在新教材的编排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配有严密的理论推导的物理学习方式.
一、细分知识点,符合教学节奏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把平抛运动的规律探究和理论推导放在了同一节中,内容多,重点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感觉时间紧,匆匆忙忙就讲完,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内容比较多,好像什么都听懂了,但是还是一头雾水,在做题解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笔.所以很多教师干脆就分成两课时去进行讲授.
在新教材中,特地把探索平抛运动的规律作为一节来讲,这一点符合很多教师的节奏,也不需要人为的用两课时去讲授.而且在本文的编排上运用了很多的方式去探究平抛运动的这一规律,让学生很容易从多种方法去接受.从这点看来,编者也做了大量的调查,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实验探究的这一思想.
二、准确用词,讲究语言艺术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对平抛运动的理论分析,结论给的很直接:在水平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无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结论能被学生接受,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灌给学生的,为什么从这样的两个方向去思考?一下怎么会想到的?旧人教的教材中缺少一种引导,缺少语言的艺术,有点生硬.尽管后来也用实验去验证这个结论,但是对必要性没有做出阐述,给人的感觉就是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完全没有对新事物认知及理解科学探究方法.
在新教材中,编者仅仅添加了一些词语,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分析的时候,教材是这样说的:我们有理由想到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应该越来越快,由于在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作用,且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所以它的运动规律很可能与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一样.用有理由想到这个词,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拉着和作者一起了,再用应该一词让学生感觉到很亲切,最后用很可能一词,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下面应该用实验去验证了,过渡的非常自然、巧妙.学生感觉到是和自己一起在探索,而不是给出结论再去验证,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用几个词就把同样的做法,做出不一样的结果,而且又符合对新事物的认知及理解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实验探索,体现巧妙设计
在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新教材较旧教材也明显高出一筹.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使用的是频闪照相的方法研究,在水平方向上相等的时间内水平位移是相等的,说服力尽管很强,但是能够有条件做这个实验的就很难,特别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的就更难.在新教材中,设计的就非常巧妙.在已经得出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在从初始时刻起,在连续的相等时间内在竖直方向的位移的比值为1:3:5:7……,这样只要想办法作出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比较相等时间内x
1、x2、x3是否相等.
而在作平抛运动轨迹图象上,在新教材中在这节课的一开始就做出了铺垫.轨迹不容易画出就是对物体的瞬时的位置不能准确的定位.所以书上用容器底端导管水平抛出的水,来充当物体,尽管水从导管中喷出的速度有点变化,并且在水流的末端已经水流不成线,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速度可以看作不变,在出管口相当短的这段范围内还是可以看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样就可以把平抛运动的轨迹呈现的时间有效的拉长,可以让研究者按照水的轨迹去画出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了.
一个物体的轨迹的画法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描点法,如果能够确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更多的点,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就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在新教材中也介绍了,用描点的方法画平抛运动的轨迹,运用小球平抛后遇铅笔碰撞,铅笔的位置就是小球平抛运动过程中经过的位置,从而确定平抛运动中物体轨迹上的点.这种方法在旧人教的教材中也涉及到,旧教材是把这种方法用在了平抛运动的实验这一节,新教材是把旧人教中的实验从以往的单独一节的教学,融入到新教材的正常的平抛运动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来,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四、练习选择,体现能力提高
练习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斜面,每次都让小球从同一位置滚下,滚到桌边做平抛运动,在小球经过的地方放置一木板(可以调节高度)木板上放置一张白纸,白纸上放置复写纸,这样就能记录钢球的落点.已知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探究水平运动的特点.
练习1灵活的运用了平抛运动的两个方向的分运动.通过改变木板到抛出点的高度,只要把高度按照
1∶4∶9…,由于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远动,这样时间就是等时的.几次落到木板的时间就变成了1∶2∶3…,如果在木板上铺一层白纸,白字的下面放一张复写纸,这样每次落到木板时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痕迹.只要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相邻两个痕迹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问题就转化为我们去运用刻度尺测量几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水平运动的速度关系就转化为长度的关系,这也是在物理研究上常用的一种方法.
练习2:把上面的方案做了改变,把实验桌移到墙边,使从桌面上滚下的小球打到墙上,把白纸和复写纸附在墙上,记录球的落点.改变桌子到墙的距离,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怎样处理数据呢?
练习2是练习一的一个反向推导,小球抛出后撞到墙上,把复习纸和白纸贴到墙上,只要改变抛出点到墙的距离比为1∶2∶3…,如果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墙上留下的痕迹之间的时间又是相等的,那么时间比就为1∶2∶3…,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就为1:4:9……,我们就可以去测量墙上纸上的痕迹之间的距离了.
在课后的练习中也介绍了两种方式去探究水平方向的运动,这两种方式以往我们只有在资料上,考试中才能遇到,作为设计实验考察的.现在直接放到课后的练习中,体现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两个练习,从两个角度去验证水平方向的运动,对学生在应用规律上要求高.
五、理论推导,体现过程严密
在旧人教的教材中,对平抛运动的轨迹只是给出了结论,学生只能有感性认识.在新教材中运用数学知识对轨迹做了严密的推导,准确的得出了抛物线方程,从而直观的说明轨迹是抛物线.而对于物体做斜抛的方程,在旧人教上就没有涉及到,在新教材中作为思考题的方式给出.对学生的数学水平,物理规律的应用的要求更上了一个台阶.
从以上的五点,可以看出在新教材的编排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配有严密的理论推导的物理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