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设时间不长,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已列为会考科目。高中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这一年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在做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有如下几点心得:
一、了解学生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体系。从学科的知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它的要求是使每一位普通的学生都能掌握。但从现有的评价方式上来看,目前还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选拔性的评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确实很大,即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程度的初始差异性很大,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其中具备较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城镇,这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学完成高中课程。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这一年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中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教学重点放在基础薄弱学生身上,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上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多做单一性的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这部分学生建立自信心,对计算机不再感到畏惧和害怕;对基础一般的学生,主要巩固初中段学的知识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加大题量和难度,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较长,如果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也不高,而且容易产生厌倦。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的讨论,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阶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而不是靠教师的压、吓、吼等非常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层教学
从前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也是新课程提出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以任务形式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介绍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特点就是紧密围绕任务展开教学。通过讲→练→学生操作实践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高中信息技术》中第三章网页制作为例,首先,提出任务,我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所处环境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制作一份宣传自己班级或学校的网页。在这个任务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只要求其完成最基本的网页制作中表格使用、图片插入、文字输入、背景设置、设置超级链接;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我要求完成前面基础要求的同时,还必须使网页的设计排版合理优美,能体现班级或学校特色,必须有二层以上的超链接,对于表格、下划线、图片进行一定的属性设置,能插入滚动字幕或站点计数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以上任务后,在网页中必须有一个特效,同时要求其将完成的网页上传至网上。
其次,明确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任务,让其将任务进一步的细化,将这个大的任务细分为每一步,然后再进行解决。
第三,完成任务。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习的方法和已掌握知识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允许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完善协作精神。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最后,任务评价。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再最后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和信心,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对较好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协作完成。
三、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体现了与其他学科不同教法。在会考中也体现了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不适于死记硬背的形式。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到掌握,对于发给学生的每一个任务,最关注的应该是完成后老师的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如果不进行评价和反馈,那么这个任务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只是学到了部分知识。因为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好的东西,有些是老师无法想到的,同时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给学生的每个任务,让其完成后通过网上邻居放到指定的文件夹中,然后在课后进行手工阅卷。每次进行测试都提供两套以上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隔行考试,以保证考试成绩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收集上来后进行手工阅卷,对于每个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载,并且对照上一次指出进步的方面,然后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以反馈单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在今后操作中应注意哪些知识点,并且对有进步的学生适当地进行表扬加以鼓励,这会对学生触动很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这一年的教学,使我感到要教好这一门课,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以上是几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一、了解学生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体系。从学科的知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它的要求是使每一位普通的学生都能掌握。但从现有的评价方式上来看,目前还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选拔性的评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确实很大,即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程度的初始差异性很大,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其中具备较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城镇,这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学完成高中课程。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这一年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中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教学重点放在基础薄弱学生身上,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上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多做单一性的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这部分学生建立自信心,对计算机不再感到畏惧和害怕;对基础一般的学生,主要巩固初中段学的知识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加大题量和难度,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较长,如果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也不高,而且容易产生厌倦。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的讨论,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阶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而不是靠教师的压、吓、吼等非常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层教学
从前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也是新课程提出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以任务形式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介绍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特点就是紧密围绕任务展开教学。通过讲→练→学生操作实践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高中信息技术》中第三章网页制作为例,首先,提出任务,我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所处环境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制作一份宣传自己班级或学校的网页。在这个任务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只要求其完成最基本的网页制作中表格使用、图片插入、文字输入、背景设置、设置超级链接;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我要求完成前面基础要求的同时,还必须使网页的设计排版合理优美,能体现班级或学校特色,必须有二层以上的超链接,对于表格、下划线、图片进行一定的属性设置,能插入滚动字幕或站点计数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以上任务后,在网页中必须有一个特效,同时要求其将完成的网页上传至网上。
其次,明确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任务,让其将任务进一步的细化,将这个大的任务细分为每一步,然后再进行解决。
第三,完成任务。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习的方法和已掌握知识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允许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完善协作精神。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最后,任务评价。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再最后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和信心,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对较好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协作完成。
三、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体现了与其他学科不同教法。在会考中也体现了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不适于死记硬背的形式。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到掌握,对于发给学生的每一个任务,最关注的应该是完成后老师的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如果不进行评价和反馈,那么这个任务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只是学到了部分知识。因为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好的东西,有些是老师无法想到的,同时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给学生的每个任务,让其完成后通过网上邻居放到指定的文件夹中,然后在课后进行手工阅卷。每次进行测试都提供两套以上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隔行考试,以保证考试成绩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收集上来后进行手工阅卷,对于每个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载,并且对照上一次指出进步的方面,然后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以反馈单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在今后操作中应注意哪些知识点,并且对有进步的学生适当地进行表扬加以鼓励,这会对学生触动很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这一年的教学,使我感到要教好这一门课,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以上是几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希望大家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