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未来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学会审美是一个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把美术的审美教育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时,就说明我们已在事实上承认了这样一个前提:不管是在个体发展的意义上还是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不具备天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天生就是一块白板,而不具备任何发展审美能力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和一般所说的心理能力,因为实际上我们都有观看世界的眼睛和一般所说的想象力。但是,要把它们转化为审美的眼睛和审美的想象力,则只能依赖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该如何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引导学生呢?
  
  一、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岐途。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是美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中能够反映出艺术家的表现技巧、艺术功力以及艺术创作思想才是衡量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以及这些视觉元素的构成,组织后所产生的外在形式感与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该类美术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比如:对于中国画与西洋画,无论从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社会体制等。但这些仅是外在客观因素,如从深层次看,民族文化的差别主要来自不同的文化心理,而造成不同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则是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绘画艺术也是如此,不同宗教文化,对绘画的创作、鉴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另外绘画与雕塑等也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
  
  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作品的基本内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什么。此时,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情况,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加深对作品的内容主题(即作品文学价值)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比如:欣赏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就不能光从构图、人物造型等方面来欣赏,还需要从画中所表达的作品内容去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画面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 图中的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艺术品,充分体观了画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情节的介绍和对作品主题的阐述,再结合画面外在形式特点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
  
  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善的外在形式揭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也就是非可感因素和黑格尔所说的“意蕴”的发掘与领会,这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唐楷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比如:《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表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画面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靠的不仅是作品的外在形式,还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层内涵。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了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了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四、表达个人对作品的感受
  目前,美术审美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我们应利用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分析,体会美术作品,并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真实的情感思想,使他们在观赏艺术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宝贵经验。
  鉴赏美的能力的培养在美术鉴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教育和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学英语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兴趣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厌学、不学。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呢?    一、学会欣赏学生  现代的学生情绪化比较重,起初学英语时,都觉得很好奇,但维持不会很久,需要记住的单词和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学起来
期刊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重要交际工具,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当前不少习作教学实践中,却常听教师们埋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怎么都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学生们也不喜欢写作文,一听说要上作文课,就头脑胀痛、烦恼异常。习作教学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纵观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为了消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起始阶段的难度,由写话向习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使这些处于英语学习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既能初步掌握拼写单词的能力,又能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呢?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几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重视语音教学,尽可能要求学生发音准确  英语是拼音语言,单词的结构与其发音有较直接的联系,发音的正确与否对单词的拼写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单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照录音多听多读,尽量做到发音准确。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读
期刊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基本技能。而且四位一体,不可分割。如果说听和说是基础,那么读和写就是学语言的一个升华了。如果一个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很强,那他的英语水平就一定不错。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首先,我认为字、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我觉得要想写作好,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字、词、句的积累就好比造房子所需的砖和瓦,材料齐全了,造房子就快了。所以,在教初一时,我非常注重抓基础,让
期刊
在教学中频频出现一些修辞手法,但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解题技巧,在解答时只好胡乱猜测,尤其对比喻、比拟、对比更是容易混淆,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点。下面就谈一下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对比的区别。    一、比喻和比拟的不同    比喻就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它有三种基本形式——明喻、暗喻、借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而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
期刊
让步状语从句由though、although、as、even if (though)、however、whatever、whoever、whenever、no matter +wh词等引导。    一、even if、even though、although、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这四个词(词组)都有“虽然、即使、尽管”的意思。even if和even though带有较强的意味,语气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产生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了一些尝试,采取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三步曲。    一、启发与预习  启发就是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去预习。  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
期刊
离子反应所涉及的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考题更替分布很广,其中有一热点为离子共存问题,其重点是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1、酚酞变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一、对几种离子能否共存于同一溶液的判断    这类题目一般是直接提问式的,解答此类题应掌握的原则是:能反应者不共存,不反应者则共存,即关键是看给出的几种离子之间有无能反应的。而溶液中离子反应又可分为不同的情况
期刊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诸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下面,笔者就近年来对历史课堂的一些感悟与同仁共商。    一、以爱心感化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