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推进反复倡廉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当前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致使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经常性教育机制,建立科学的制衡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监控制度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
[关键词]权力运行 制约权力监督机制 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146-01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笼子,本为生活物品,是存放物品、圈养动物的器具,现代汉语中常比喻对某一对象的束缚、约束、限制等。比如“囚笼”,就意指监牢。在这里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
一、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人们对“权力”的认识已很深刻。比如英国近代思想家阿克顿就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也说过:“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
第一、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推进反复倡廉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和“人治”色彩浓厚的国家,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中国人喜欢讲情面、拉关系,更多的人喜欢按潜规则办事,权大于法、认官不认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上述传统思想及其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正因为如此,加上权力约束与监督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权力滥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而法治的权威性受到伤害,腐败现象也由此生发。
认真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使用情况密切相关,与现行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因此要防治权力个人化以及权力的商品化,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使得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必然在更深层面上触动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阿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还要防止一些政治权力非正常介入国家经济生活,造成市场机制扭曲和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必须规范和改变权力运行的着力点。防止权力滥用,权力干涉市场现象的发生。
第三、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保证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轨时期。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执政方式、领导的执政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滥用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必须规范权力的行使,使得政府权力向社会公共权力回归。
二、当前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建设中存在好多盲点。面对权力滥用而导致的腐败现象,加强制度之“笼”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防范工作,努力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尽管如此,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盲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加速推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进程。
第二、权力制约不落地,监督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部门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监督是软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监督要得罪人,影响关系;监督是纪委的事情,自己没什么责任等等。这些片面认识的存在,导致参与权力运行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监督意识淡薄。
第三、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渠道不畅。主要表现在:广大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公开范围不够广,干部群众获取信息不对称;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些能让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四、权力监督不到位,监督实效性差。主要表现在:同体监督在体制内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一些监督制度,范围界定不清,有的缺乏明确的法定职责分工;各监督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功能互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外部监督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三、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对策
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立法、行政与司法的“三权分立”的模式,而是要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也就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其中最根本的,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维护宪法的权威,三是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让老百姓对国家事务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一、建立经常性教育机制,提高正确用权的自觉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加强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制度监督并重的防腐体系。必须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促使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正确用权的自觉性。
第二、建立科学的制衡机制,实现集权行为的分散性。要科学设置岗位,优化权力结构,实行权力的合理分解,形成权力制约关系。通过分解权力,规定权力运作程序,缩小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弹性,做到人事相宜,权责相当。形成既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互相把关,既密切配合,又防止一团和气。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升相互监控的实效性。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日常運行机制,特别要注重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尤其是党员之间以及党员干部之间的及时提醒,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发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相互监督的功能。
第四、建立监控制度体系,增强监控制约的完备性。一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二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对违反制度的予以严肃处理;三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要加强对权力运行呈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研究,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总结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的新制度。
作者情况
王艳秋,中共锦州市委党校,邮编:121000。
[关键词]权力运行 制约权力监督机制 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6-0146-01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笼子,本为生活物品,是存放物品、圈养动物的器具,现代汉语中常比喻对某一对象的束缚、约束、限制等。比如“囚笼”,就意指监牢。在这里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
一、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人们对“权力”的认识已很深刻。比如英国近代思想家阿克顿就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也说过:“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
第一、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推进反复倡廉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和“人治”色彩浓厚的国家,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中国人喜欢讲情面、拉关系,更多的人喜欢按潜规则办事,权大于法、认官不认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但上述传统思想及其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殆尽。正因为如此,加上权力约束与监督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权力滥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而法治的权威性受到伤害,腐败现象也由此生发。
认真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使用情况密切相关,与现行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因此要防治权力个人化以及权力的商品化,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使得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必然在更深层面上触动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阿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还要防止一些政治权力非正常介入国家经济生活,造成市场机制扭曲和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必须规范和改变权力运行的着力点。防止权力滥用,权力干涉市场现象的发生。
第三、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保证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轨时期。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执政方式、领导的执政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滥用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必须规范权力的行使,使得政府权力向社会公共权力回归。
二、当前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建设中存在好多盲点。面对权力滥用而导致的腐败现象,加强制度之“笼”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防范工作,努力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尽管如此,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盲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加速推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进程。
第二、权力制约不落地,监督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部门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监督是软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监督要得罪人,影响关系;监督是纪委的事情,自己没什么责任等等。这些片面认识的存在,导致参与权力运行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监督意识淡薄。
第三、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渠道不畅。主要表现在:广大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公开范围不够广,干部群众获取信息不对称;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些能让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四、权力监督不到位,监督实效性差。主要表现在:同体监督在体制内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一些监督制度,范围界定不清,有的缺乏明确的法定职责分工;各监督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功能互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外部监督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三、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对策
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立法、行政与司法的“三权分立”的模式,而是要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也就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其中最根本的,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维护宪法的权威,三是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让老百姓对国家事务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一、建立经常性教育机制,提高正确用权的自觉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加强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制度监督并重的防腐体系。必须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促使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正确用权的自觉性。
第二、建立科学的制衡机制,实现集权行为的分散性。要科学设置岗位,优化权力结构,实行权力的合理分解,形成权力制约关系。通过分解权力,规定权力运作程序,缩小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弹性,做到人事相宜,权责相当。形成既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互相把关,既密切配合,又防止一团和气。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升相互监控的实效性。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日常運行机制,特别要注重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尤其是党员之间以及党员干部之间的及时提醒,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发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相互监督的功能。
第四、建立监控制度体系,增强监控制约的完备性。一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二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对违反制度的予以严肃处理;三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要加强对权力运行呈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研究,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总结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的新制度。
作者情况
王艳秋,中共锦州市委党校,邮编: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