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浩瀚而深邃。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经受着许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进入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时代,作为身负教育学生,传经解惑的现代教师,又改如何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兼容性和创新思维呢?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与时俱进 兼容性 创新思维
中国是一个代表着神秘神圣的国家,她的神秘不仅仅表现在她的景观上,更体现在她那浩瀚而深邃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上,方块字,它不仅可以让人明道理知进退,其独特的魅力更让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沉醉其中。君不见,远有韩国日本学习我国的文化再将其融入自己的国家的人文中,创造了别有风格的日韩文化;而奥运前后,中国的文化更用其那神奇而深邃的力量让许许多多远在欧美的国人都为之折腰。与此同时,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家,同样也在不断的吸收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并包容的将其收为己用,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大肚能容之风”!所以,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进入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时代,作为身负教育学生,传经解惑的现代教师,又该如何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兼容性和创新思维呢?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1一线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兼容性
不可否认,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起源得追溯到公元前552年,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为人师表的先河。从此,作为育人子弟的一群人就成为了一种职业,也由此衍生了教师这么一个神圣的职业。显而易见的,教师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教师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是一个媒介,一个社会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媒介:怎么样让孩子渐渐的认识这个复杂的社会,进而接受这个社会。进入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必备的生活技能与丰富的知识;而社会也是经由教师来为自己培育下一代,所以说老师是园丁是没错的,而这个园丁在现在这个资讯过度膨胀的年代,又该怎么把握自己的度呢?
作为培育下一代的教师,勿庸置疑的是承担着传承的责任,把自己民族几千年下来的精髓好好的教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整个民族的希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责任。但是,现在常常是听到一些老师的唏嘘:现在的孩子呀,再也不喜欢我们的老一套的,说到古代,古人,说到抗日,说到南京大屠杀,孩子们是麻木的,是无动于衷的,于是“被毁掉的一代”“脑残”诸如此类的词语很不公平的加诸与孩子身上。当然,个人也不认为忘记国仇家恨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理解今天的孩子,他们真的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正如80年代的孩子不知道文革,而70年代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一样,很多事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一出生就了解仇痛、了解饥饿,了解羞辱,正如我们不可以要求3千年前有电灯那样勉强,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途径,通过孩子们能接受的工具,譬如网络譬如电视再譬如戏剧的表演来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亲眼目睹进而好好的了解那个受尽屈辱的年代,了解那段饱含血泪的历史,再而令他们知晓:今日他们存在的意义价值还有幸运,而不是以自己的观念去谴责他们;于是从这里,教师的兼容性就必须得体现出来,作为一个教师,有的时候当自身的标尺与现在社会的标尺有所出入的时候,你是应该大度的让大道理先行还是自私的让自己的个人意见凌驾于上呢?这都是体现身为教师的师德的体现。须知,我们都不是一日之内长成的,不是么?而当前教育界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教育的不兼容性”。一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马上就把教师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一棍子打死。是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就没有一点好处呢?我想不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界定:知识应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指有关“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等理解与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情感的体验等等,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内化和占有。基于以上对于“知识”的认识,我们能把教师“满堂灌”一棍子打死吗?当然不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种种内外因素,对自己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优化,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诸如此类,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转变的主要是那些不合时宜、阻碍创新教育发展的旧观念。创新教育的改革是对已有教育的重构,而不是对已有教育的完全抛弃,它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不断改造的过程。由旧观念转变为新的观念,也是一个对旧观念不断扬弃与改造的过程。所以,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区分出哪些是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哪些虽然是传统的但仍是积极的观念,以免把洗澡水与婴儿一起泼掉。因此我提出教育要有“兼容性”,而一线教师在其岗位上的表现,即是这种“兼容性”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表率!因此丝毫马虎不得。
2一线教师同时也需要相当的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不喜欢试用现代化教育设施,大搞题海战术,培育出来的人才只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创新精神不强,模仿能力却不低,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教育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又比如某老师提到的,现在的教材的走向有时候是让人一头雾水的,甚至有一些是与自己之前所学相悖的,如在30年前,“哇哈哈”这个词是不足以上台面的,可今时今日,“娃哈哈”俨然成为语文写词ABB式的词形中使用率相对高的一个词,在这个情况下,是应该遵从教材的要求还是严守自己几十年来所学的经验呢?作为老师,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应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生动性,充分尊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里老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成了关键。因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是不能只看教案、教参然后照本宣科能够达到的,它要求老师注重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充分把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教学形式,设计活动方案,让课堂教学中多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没错,在30年前,是没有娃哈哈的,可今天,哇哈哈家喻户晓,这个词也没有格式上的错误,为什么不可以是正确的呢?语文虽然是5千年前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其中也经历过很多次的改革与变迁吧,而个人以为,我们国家的人文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遥远和神秘,还应该在于我们的包容力,我们能够将外来的东西不断的吸纳,不仅吸纳到最后还要成功的将其据为己有,这才是我们国家文学素养的真实涵养,也即所谓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尤记得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所以,个人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倘若要在21世纪再要想去得进一步的成就的话,其首要行之的,必须是先改变语文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科学发展观,让每一个身处前线的教师都带着发展与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而更好的将我们的国髓基于外来文化的平台上发出他独有的古韵之光!
参考文献
1沉郁.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教育的兼容性
2华国栋.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
3当今教师急需创新意识.教育新闻网,2008.5.28
【关键词】 与时俱进 兼容性 创新思维
中国是一个代表着神秘神圣的国家,她的神秘不仅仅表现在她的景观上,更体现在她那浩瀚而深邃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上,方块字,它不仅可以让人明道理知进退,其独特的魅力更让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沉醉其中。君不见,远有韩国日本学习我国的文化再将其融入自己的国家的人文中,创造了别有风格的日韩文化;而奥运前后,中国的文化更用其那神奇而深邃的力量让许许多多远在欧美的国人都为之折腰。与此同时,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家,同样也在不断的吸收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并包容的将其收为己用,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大肚能容之风”!所以,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进入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时代,作为身负教育学生,传经解惑的现代教师,又该如何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兼容性和创新思维呢?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1一线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兼容性
不可否认,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起源得追溯到公元前552年,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为人师表的先河。从此,作为育人子弟的一群人就成为了一种职业,也由此衍生了教师这么一个神圣的职业。显而易见的,教师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教师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是一个媒介,一个社会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媒介:怎么样让孩子渐渐的认识这个复杂的社会,进而接受这个社会。进入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必备的生活技能与丰富的知识;而社会也是经由教师来为自己培育下一代,所以说老师是园丁是没错的,而这个园丁在现在这个资讯过度膨胀的年代,又该怎么把握自己的度呢?
作为培育下一代的教师,勿庸置疑的是承担着传承的责任,把自己民族几千年下来的精髓好好的教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整个民族的希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责任。但是,现在常常是听到一些老师的唏嘘:现在的孩子呀,再也不喜欢我们的老一套的,说到古代,古人,说到抗日,说到南京大屠杀,孩子们是麻木的,是无动于衷的,于是“被毁掉的一代”“脑残”诸如此类的词语很不公平的加诸与孩子身上。当然,个人也不认为忘记国仇家恨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理解今天的孩子,他们真的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正如80年代的孩子不知道文革,而70年代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一样,很多事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一出生就了解仇痛、了解饥饿,了解羞辱,正如我们不可以要求3千年前有电灯那样勉强,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途径,通过孩子们能接受的工具,譬如网络譬如电视再譬如戏剧的表演来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亲眼目睹进而好好的了解那个受尽屈辱的年代,了解那段饱含血泪的历史,再而令他们知晓:今日他们存在的意义价值还有幸运,而不是以自己的观念去谴责他们;于是从这里,教师的兼容性就必须得体现出来,作为一个教师,有的时候当自身的标尺与现在社会的标尺有所出入的时候,你是应该大度的让大道理先行还是自私的让自己的个人意见凌驾于上呢?这都是体现身为教师的师德的体现。须知,我们都不是一日之内长成的,不是么?而当前教育界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教育的不兼容性”。一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马上就把教师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一棍子打死。是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就没有一点好处呢?我想不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界定:知识应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指有关“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等理解与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情感的体验等等,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内化和占有。基于以上对于“知识”的认识,我们能把教师“满堂灌”一棍子打死吗?当然不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种种内外因素,对自己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优化,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诸如此类,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转变的主要是那些不合时宜、阻碍创新教育发展的旧观念。创新教育的改革是对已有教育的重构,而不是对已有教育的完全抛弃,它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不断改造的过程。由旧观念转变为新的观念,也是一个对旧观念不断扬弃与改造的过程。所以,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区分出哪些是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哪些虽然是传统的但仍是积极的观念,以免把洗澡水与婴儿一起泼掉。因此我提出教育要有“兼容性”,而一线教师在其岗位上的表现,即是这种“兼容性”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表率!因此丝毫马虎不得。
2一线教师同时也需要相当的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不喜欢试用现代化教育设施,大搞题海战术,培育出来的人才只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创新精神不强,模仿能力却不低,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教育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又比如某老师提到的,现在的教材的走向有时候是让人一头雾水的,甚至有一些是与自己之前所学相悖的,如在30年前,“哇哈哈”这个词是不足以上台面的,可今时今日,“娃哈哈”俨然成为语文写词ABB式的词形中使用率相对高的一个词,在这个情况下,是应该遵从教材的要求还是严守自己几十年来所学的经验呢?作为老师,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应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生动性,充分尊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里老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成了关键。因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是不能只看教案、教参然后照本宣科能够达到的,它要求老师注重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充分把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教学形式,设计活动方案,让课堂教学中多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没错,在30年前,是没有娃哈哈的,可今天,哇哈哈家喻户晓,这个词也没有格式上的错误,为什么不可以是正确的呢?语文虽然是5千年前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其中也经历过很多次的改革与变迁吧,而个人以为,我们国家的人文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遥远和神秘,还应该在于我们的包容力,我们能够将外来的东西不断的吸纳,不仅吸纳到最后还要成功的将其据为己有,这才是我们国家文学素养的真实涵养,也即所谓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尤记得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所以,个人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倘若要在21世纪再要想去得进一步的成就的话,其首要行之的,必须是先改变语文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科学发展观,让每一个身处前线的教师都带着发展与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而更好的将我们的国髓基于外来文化的平台上发出他独有的古韵之光!
参考文献
1沉郁.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教育的兼容性
2华国栋.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
3当今教师急需创新意识.教育新闻网,200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