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曾是大理石
踏入初秋,我和几个爱好读书的小作家去郊外的公园游赏。
头上的天空,轻荡着卷发般的浮云,它们淡淡的阴影,投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可是才一会儿,有疾风从对岸百花缭乱的绿丘吹来,那些浮云便一队队地向天边飘去,悠悠然……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
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过往的浮云……
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看着那飘走的云,我轻吟起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陌生人》的句子。
“这‘陌生人’是谁啊?”有人问我。
“进入秋天的第一个节日就是教师节,我敬爱的许老师驾着浮云到天堂去了,我再也没机会向他请教……”我说出了“许志修”这个他们都陌生的名字。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将一篇评论郁达夫诗歌的文章拿来向许志修老师请教。当时他近70岁了,在广州几间高校教古典文学,课余还应出版社之约为《海瑞集》作注。知道他很忙,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拜访他的。
没想到3天后,许老师回学校找我,当时我在上“心理学”的课,他招手示意我出来。他交还了我的论文,并附上一封信:
文章写得很好,给您修改了一下,所修改的未必都修改得对,您自己斟酌一下,修改得不对的,就依照原稿。
再提几点意见给您参考:
……
这是他昨夜写的信,字迹工稳,语意恳切。他的指教让我十分感动。后来我才知道,这篇论文能发表,许老师也做了推荐的工作。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他的教导,我不会找选题、找论据、行文……他让我知道写作的有效方式——切入口要少,言人未言,才易成功。
“我们都曾是大理石,正是有不少像许志修这样的好老师,用种种艺术手段,赋予了我们这些大理石新的‘生命’!”我感慨地说。
“真是‘云中谁寄锦书来’!”有人感叹地念出了李清照的名句,毕竟,老师给学生写信是少有的事情。
说话间,我们抬头看天,疾风过处,浮云散尽,纯净的天空,没有皱纹。
“教师节来临了,大家想想该写些什么颂赞我们敬爱的老师?”我望着无滓的高爽长天,对他们说。
拒绝脸谱化
脸谱化,是用来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即是好,是坏,是什么性格,一眼能看出来。
通常我们见到小作家写老师的文章,都是用一些套话来形容老师,如: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中的路标,指引着我们走向了成功之路。老师奉献了自己,来给我们开启智慧大门……
作为有追求的小作家,应该从“脸谱化”过渡到“人性化”的写作。
“人性化”写活老师,著名的有鲁迅的《藤野先生》: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一大家小心些。
这是外貌描写,藤野老师不修边幅,读者如见其人。
藤野老师的外表虽然平常,似乎不拘小节,但他的工作是极为认真的,对学生的态度也是负责任的:
我交出所抄的講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里,鲁迅在行文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不修边幅的藤野老师和负责任的藤野老师完美地“合体”了。这个非常有特点的老师感动了他:“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教书和育人,是老师最重要的职业特色。“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应该更加可贵。
鲁迅之所以写《藤野先生》,是因为藤野老师在认真对待自己之外,还能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的文风素来观察深刻,谈锋犀利,但他在写作《藤野先生》时,呈现出来的却是用简洁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叙述和藤野先生的交往。虽然只有几个细节,但因为描写具体,写出了藤野先生的特点以及他对作者的重要影响,《藤野先生》成为鲁迅著名的散文,也是近百年来描写老师的名作。
每个人物,包括每个老师,都是有特点的,其外貌、说话的方式、行为等各有不同,如果以“脸谱化”来表现则不易出彩。相反,如用真切的细节,写出师生之间逼真的感觉,就能予人以真切的感受。人性化地写老师的《藤野先生》,值得我们学习。
动人细节不需多
老师是我们都熟悉的人,他们有很多东西值得写,但在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
“切入口要少”,就像在本文开头介绍许志修老师时说的,这是写作的有效方式。像齐玉的《老师的泪》,就是“切入口要少”的经典之作:
老师的泪
齐 玉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齐玉《老师的泪》屡屡成为语文教材或者考试的“材料”,关键是它集中写了老师的“泪”。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动人细节不需多。老师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得贴切、生动、形象,文中多处写了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
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一次我跟小作家聊文学,他们问我如何理解“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这句创作名言。
我指出:“马蒂斯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是现代派雕塑的先驱者之一,其雕塑作品追求简洁、结实的风格。”我又进一步用摄影创作的道理解释:“低角度可以较好地干净画面,即使在杂乱的密林之中;使用侧逆光也是聪明的方法之一,这样画面主体更加简洁突出了。摄影跟画画不一样,画画是做加法,而摄影是做减法。画画是在一张白纸上不断添加内容,最终实现你想表达的东西;而摄影则是在繁复的景物中不断筛选,通过做减法选择你所需要的画面。力求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思想,画面要越干净越好。”
“哦!写作也一样,要做到简洁——线索不要太复杂,细节要具体,结构要简单。”有小作家明白了。
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小作家写老师。那是一个数学老师,在数学老师众多的闪光点中,小作家最终选择了贴合数学老师身份的“数字”来做切入口,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数学老师教书育人的不凡艺术和高洁情怀。
“数字化”老师
星期五下午,放学铃声就要响起时,我急着想早点回家,便开始收拾东西。喝干水壶的水,打算放回袋子里,可我那画着“圣斗士”的袋子却放在窗台上。我怕数学老师说我上课不专心,不敢动弹。等了一会儿,我有点不耐烦了,就轻敲起水壶来。“咚咚”的声响引起数学老师注意。“放学后你留下!”梳着一头齐耳短发的数学老师走过来,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说。
数学老师刚说完,下课铃就“铃铃”响了。不就是差半分钟嘛,却被罚留堂,我真冤啊!
我被留了半小时的堂,“只要下课铃没响,就要遵守课堂纪律,哪怕是差半秒钟!”果然是教数学的,她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欲速不达,我渐渐知错了,便记住了老师的话:“不拘小节,将来会贻误大事的……”
果然,一次数学测验中,在计一道复杂的四则运算题时,我明明算好了答案,却在抄上试卷时写得马虎,交卷时也没有仔细检查!因为答案不规范,我被扣了0.5分,没拿到100分。数学老师又把我批评了一通:“不要小看0.5分啊!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数学老师又讲起了数字的哲学。望着数学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威严表情,我深深触动了:我不能总让老师失望,我要发奋学习数学!
过了几个星期,一天,我生病了。我向班主任了请假。在家养病时,我不忘自学,特别是数学。过了两天,我病好回校。数学老师叫我拿补做的功课给她看。看完后,她在本子上划了几个红彤彤的“100”,然后声音温和地对我说:“你虽然两天没有上学,但作业比不少上学的同学还好。”她还在班上公开表扬了我。看着她和蔼可亲的笑容,我才知道,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对老师都是一种褒奖!
从此,我越发喜欢上数学课了。不久,又迎来第二次数学测验,经过努力,我终于获得了100分。
一向重视“数字”的数学老师却笑逐颜开对我说:“分数,有时不是问题……”
怎么不是问题?我有了小小的“抗议”:在学习上“分分计较”的严谨态度,可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大学问啊!
《“数字化”老师》虽然是我们在校园常见的普通题材,但小作家写得曲折,有起伏,自有意趣。
同样伟大
也许有同学认为“老师”是个普通的题材,不易写出更多的“意义”,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写科学家等著名人物。
我欣赏有位朋友肯定“老师”的一段话:科学家学的是正规的知识,而我学的是传授知识的技巧,是一种不同的专攻方向。也就是說韩愈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只能选择一项专攻,他的理想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老师,要知道科学家也是老师培养出来的。只要是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就同样伟大。
“云中谁寄锦书来。”也许,我们在等候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老师也期盼他们的学生能给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你还不拿起笔为尊敬的老师写点什么?
踏入初秋,我和几个爱好读书的小作家去郊外的公园游赏。
头上的天空,轻荡着卷发般的浮云,它们淡淡的阴影,投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可是才一会儿,有疾风从对岸百花缭乱的绿丘吹来,那些浮云便一队队地向天边飘去,悠悠然……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
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过往的浮云……
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看着那飘走的云,我轻吟起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陌生人》的句子。
“这‘陌生人’是谁啊?”有人问我。
“进入秋天的第一个节日就是教师节,我敬爱的许老师驾着浮云到天堂去了,我再也没机会向他请教……”我说出了“许志修”这个他们都陌生的名字。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将一篇评论郁达夫诗歌的文章拿来向许志修老师请教。当时他近70岁了,在广州几间高校教古典文学,课余还应出版社之约为《海瑞集》作注。知道他很忙,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拜访他的。
没想到3天后,许老师回学校找我,当时我在上“心理学”的课,他招手示意我出来。他交还了我的论文,并附上一封信:
文章写得很好,给您修改了一下,所修改的未必都修改得对,您自己斟酌一下,修改得不对的,就依照原稿。
再提几点意见给您参考:
……
这是他昨夜写的信,字迹工稳,语意恳切。他的指教让我十分感动。后来我才知道,这篇论文能发表,许老师也做了推荐的工作。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他的教导,我不会找选题、找论据、行文……他让我知道写作的有效方式——切入口要少,言人未言,才易成功。
“我们都曾是大理石,正是有不少像许志修这样的好老师,用种种艺术手段,赋予了我们这些大理石新的‘生命’!”我感慨地说。
“真是‘云中谁寄锦书来’!”有人感叹地念出了李清照的名句,毕竟,老师给学生写信是少有的事情。
说话间,我们抬头看天,疾风过处,浮云散尽,纯净的天空,没有皱纹。
“教师节来临了,大家想想该写些什么颂赞我们敬爱的老师?”我望着无滓的高爽长天,对他们说。
拒绝脸谱化
脸谱化,是用来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即是好,是坏,是什么性格,一眼能看出来。
通常我们见到小作家写老师的文章,都是用一些套话来形容老师,如: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中的路标,指引着我们走向了成功之路。老师奉献了自己,来给我们开启智慧大门……
作为有追求的小作家,应该从“脸谱化”过渡到“人性化”的写作。
“人性化”写活老师,著名的有鲁迅的《藤野先生》: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一大家小心些。
这是外貌描写,藤野老师不修边幅,读者如见其人。
藤野老师的外表虽然平常,似乎不拘小节,但他的工作是极为认真的,对学生的态度也是负责任的:
我交出所抄的講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里,鲁迅在行文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不修边幅的藤野老师和负责任的藤野老师完美地“合体”了。这个非常有特点的老师感动了他:“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教书和育人,是老师最重要的职业特色。“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应该更加可贵。
鲁迅之所以写《藤野先生》,是因为藤野老师在认真对待自己之外,还能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的文风素来观察深刻,谈锋犀利,但他在写作《藤野先生》时,呈现出来的却是用简洁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叙述和藤野先生的交往。虽然只有几个细节,但因为描写具体,写出了藤野先生的特点以及他对作者的重要影响,《藤野先生》成为鲁迅著名的散文,也是近百年来描写老师的名作。
每个人物,包括每个老师,都是有特点的,其外貌、说话的方式、行为等各有不同,如果以“脸谱化”来表现则不易出彩。相反,如用真切的细节,写出师生之间逼真的感觉,就能予人以真切的感受。人性化地写老师的《藤野先生》,值得我们学习。
动人细节不需多
老师是我们都熟悉的人,他们有很多东西值得写,但在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
“切入口要少”,就像在本文开头介绍许志修老师时说的,这是写作的有效方式。像齐玉的《老师的泪》,就是“切入口要少”的经典之作:
老师的泪
齐 玉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齐玉《老师的泪》屡屡成为语文教材或者考试的“材料”,关键是它集中写了老师的“泪”。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动人细节不需多。老师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得贴切、生动、形象,文中多处写了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
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一次我跟小作家聊文学,他们问我如何理解“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这句创作名言。
我指出:“马蒂斯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是现代派雕塑的先驱者之一,其雕塑作品追求简洁、结实的风格。”我又进一步用摄影创作的道理解释:“低角度可以较好地干净画面,即使在杂乱的密林之中;使用侧逆光也是聪明的方法之一,这样画面主体更加简洁突出了。摄影跟画画不一样,画画是做加法,而摄影是做减法。画画是在一张白纸上不断添加内容,最终实现你想表达的东西;而摄影则是在繁复的景物中不断筛选,通过做减法选择你所需要的画面。力求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思想,画面要越干净越好。”
“哦!写作也一样,要做到简洁——线索不要太复杂,细节要具体,结构要简单。”有小作家明白了。
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小作家写老师。那是一个数学老师,在数学老师众多的闪光点中,小作家最终选择了贴合数学老师身份的“数字”来做切入口,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数学老师教书育人的不凡艺术和高洁情怀。
“数字化”老师
星期五下午,放学铃声就要响起时,我急着想早点回家,便开始收拾东西。喝干水壶的水,打算放回袋子里,可我那画着“圣斗士”的袋子却放在窗台上。我怕数学老师说我上课不专心,不敢动弹。等了一会儿,我有点不耐烦了,就轻敲起水壶来。“咚咚”的声响引起数学老师注意。“放学后你留下!”梳着一头齐耳短发的数学老师走过来,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说。
数学老师刚说完,下课铃就“铃铃”响了。不就是差半分钟嘛,却被罚留堂,我真冤啊!
我被留了半小时的堂,“只要下课铃没响,就要遵守课堂纪律,哪怕是差半秒钟!”果然是教数学的,她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欲速不达,我渐渐知错了,便记住了老师的话:“不拘小节,将来会贻误大事的……”
果然,一次数学测验中,在计一道复杂的四则运算题时,我明明算好了答案,却在抄上试卷时写得马虎,交卷时也没有仔细检查!因为答案不规范,我被扣了0.5分,没拿到100分。数学老师又把我批评了一通:“不要小看0.5分啊!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数学老师又讲起了数字的哲学。望着数学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威严表情,我深深触动了:我不能总让老师失望,我要发奋学习数学!
过了几个星期,一天,我生病了。我向班主任了请假。在家养病时,我不忘自学,特别是数学。过了两天,我病好回校。数学老师叫我拿补做的功课给她看。看完后,她在本子上划了几个红彤彤的“100”,然后声音温和地对我说:“你虽然两天没有上学,但作业比不少上学的同学还好。”她还在班上公开表扬了我。看着她和蔼可亲的笑容,我才知道,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对老师都是一种褒奖!
从此,我越发喜欢上数学课了。不久,又迎来第二次数学测验,经过努力,我终于获得了100分。
一向重视“数字”的数学老师却笑逐颜开对我说:“分数,有时不是问题……”
怎么不是问题?我有了小小的“抗议”:在学习上“分分计较”的严谨态度,可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大学问啊!
《“数字化”老师》虽然是我们在校园常见的普通题材,但小作家写得曲折,有起伏,自有意趣。
同样伟大
也许有同学认为“老师”是个普通的题材,不易写出更多的“意义”,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写科学家等著名人物。
我欣赏有位朋友肯定“老师”的一段话:科学家学的是正规的知识,而我学的是传授知识的技巧,是一种不同的专攻方向。也就是說韩愈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只能选择一项专攻,他的理想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老师,要知道科学家也是老师培养出来的。只要是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就同样伟大。
“云中谁寄锦书来。”也许,我们在等候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老师也期盼他们的学生能给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你还不拿起笔为尊敬的老师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