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是新课程的实施对象,是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但当前中学生自身朴素的课程观以及旧有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要推进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必须实施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
一、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我们好像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新课改理念培训,重塑中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大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甚至用这样一句话来批判: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在许多中学生看来却并不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教师的独白。乃至于当一些教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学生中的许多人竟然表示并不知道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不喜欢教师的设问,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压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他们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拥有狭窄的课程资源观,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许多中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引导中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因此,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从而达到效果最大化。“Jonson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
一、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我们好像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新课改理念培训,重塑中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大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甚至用这样一句话来批判: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在许多中学生看来却并不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教师的独白。乃至于当一些教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学生中的许多人竟然表示并不知道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也不喜欢教师的设问,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压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他们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拥有狭窄的课程资源观,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许多中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引导中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因此,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从而达到效果最大化。“Jonson